分享

诗艺|兰格~才凤讲保罗·策兰(上)

 子夏书坊 2019-08-14


————— 2016-12-02 —————

凤凰 19:57


今晚主题:策兰
主持人:@兰格~才凤
时间:20:00

欢迎听讲并参与讨论

 北风其凉 19:57

[强][鼓掌][鼓掌][鼓掌]

赵志雄 19:57

@凤凰 我可以拉个人进来吗?

兰格~才凤 19:57

大概就这么多吧!我尽可能让观点中肯客观点,如果有偏颇,大家补充!当然欢迎反对!

思 19:58

@兰格~才凤 [玫瑰][玫瑰][玫瑰]

兰格~才凤 19:58

自由讨论,自由争论。向真理靠近!

圣召。天召 19:58

高蹈的讲起来!!!

 北风其凉 19:59

共度充满惊叹号的美妙夜晚![玫瑰]

兰格~才凤 19:59

开始吧!先讲策兰的创伤!先百度来点背景知识!

兰格~才凤 20:00

PAUL CELAN 保罗 策兰1920-1970
于1920年11月23日出生在今天东欧乌克兰境内的泽诺维兹城。

策兰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东正教信徒,家庭用语为德语。父亲是木材商经纪人,性格严肃。母亲特别喜欢德国文学,这给策兰有直接的影响。

策兰14岁就开始写诗歌。在 15岁时因种族歧视被迫转学到乌克兰中学。1938年策兰高中毕业。这年的母亲节他写给母亲一首十四行诗,是他留下的最早的诗歌。受到舒伯特的“你是宁静”的影响。

凤凰 20:00


今晚主题:保罗·策兰
小主题:  策兰的创伤;策兰的爱情;策兰与海德格尔;策兰之死;王家新的翻译;策兰对“我”的影响!
主持人:@兰格~才凤
时间:20:00

欢迎听讲并参与讨论

杨道士:博尔赫斯诗歌图书馆 20:00

我来听高论

兰格~才凤 20:01

(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种族歧视是策兰最重,最巨大的创伤!这也是策兰诗歌幽暗,黑色,郁沉,哲思的根基!)

兰格~才凤 20:02

打括号的是我的见解,欢迎反驳,欢迎否定!

兰格~才凤 20:03

1941年,泽诺维兹城4000男女老少被苏联秘密警察解送到西伯尼亚,多数是犹太人。10月,策兰被强迫劳动。在这期间,六百多年的犹太人文化城市被毁灭:大教堂被烧毁,二十四小时内,犹太人宗教领袖,组织首领,及其他三千多人被屠杀。

策兰这段时期的诗歌有“在黑暗中”,“诺图尔诺”等。

1942年6月,德国占领这里,犹太人将全部被强迫送走。策兰躲藏在一个罗马尼亚工厂主的工厂里,夜里,父母从家里拉出去送去集中营。7月,策兰也被送到劳改集中营。10月,父亲在集中营死于伤寒,不久,母亲因为不能劳动被纳粹打死。父母被害去世的消息相继传来,这对他打击很大。

兰格~才凤 20:03

这是百度背景知识!

兰格~才凤 20:04

(茨维塔耶娃说所有诗人都是犹太人。犹太是策兰的身份符号,也是策兰诗歌的标志符号,他对反犹太人种族歧视和迫害的仇恨以及亲爱的母亲被犹太迫害致死的彻骨之痛映照了他诗歌的灰暗性光芒。一种仇恨与一种失爱之痛互相绞杀使策兰坠入人类悲剧的沉郁和哲思之中,并以诗歌的手法从人类意识和情感上控诉纳粹的罪恶。阿多诺在《文化批判与社会》接近结尾处这样写道:“奥斯威辛后仍然写诗是野蛮的,也是不可能的”,奥斯维辛之人类的悲剧性和苦难性赋予诗歌极其深重的意义,让诗歌承载了前所未有的重量,并使之颠覆。策兰的诗歌就是对诗歌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产生巨大的颠覆,成为奥斯维辛悲剧的一个主要支点。

杨道士:博尔赫斯诗歌图书馆 20:06

Celan的背景其实还好

杨道士:博尔赫斯诗歌图书馆 20:06

只是我角色他被细读得太少

兰格~才凤 20:06

不能我一个人讲,大家可以讨论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给策兰带来巨大的创伤,他在诗里是如何反应的?

兰格~才凤 20:07

1960年,策兰被戈尔的遗孀指控抄袭。尽管文学界对格尔太太的行为不以为然,此事却给策兰心灵深深的震撼,在令人焦灼的笔战中,策兰的精神症状变得严重起来。

圣召。天召 20:07

主流支流合流

兰格~才凤 20:08

(这又是对策兰的一个创伤,奥斯维辛的阴魂并未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它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一些人!策兰诗歌的不可复制性本身就是对他污蔑之人的最有力的反驳,不,根本不需要反驳!可还是有如此之人对他进行中伤。)

兰格~才凤 20:08

文字能抄袭,灵魂能抄袭吗?

楚子 20:09

尽管很多人都相信策兰,但伤害已经造成

圣召。天召 20:09

楚子 20:09

而且巴赫曼劝过策兰,不要那么仇视

凤凰 20:09


(这又是对策兰的一个创伤,奥斯维辛的阴魂并未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它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一些人!策兰诗歌的不可复制性本身就是对他污蔑之人的最有力的反驳,不,根本不需要反驳!可还是有如此之人对他进行中伤。)

兰格~才凤 20:09

但这一质控让策兰又撕开了“犹太”的伤口,再一次被中伤!

楚子 20:10

让他放下仇恨

凤凰 20:10

这个说得好,策兰诗特别

楚子 20:10

犹太人的阴影再一次让他感受到无声的绞杀

杨道士:博尔赫斯诗歌图书馆 20:11

无助吧

赵志雄 20:11

策兰的诗里没有仇恨,这正是他伟大的地方。

楚子 20:11

不是无助

楚子 20:11

有人帮助他

楚子 20:11

他拒绝

兰格~才凤 20:11

@楚子 能放下吗?能饶恕残杀自己双亲的刽子手?

圣召。天召 20:12

赵志雄 20:12

@兰格~才凤 这在策兰的诗里似乎不是个问题。

楚子 20:12

不止是刽子手,而是根本性的德国文化和欧洲人性本身。

铁马 20:12

策兰的诗并不是写仇恨的,如果这样理解就偏了。

兰格~才凤 20:12

@镜子 不是没有仇恨,而是诗化了仇恨,这也是策兰把诗提高到另外一个层面的高度!

赵志雄 20:13

@兰格~才凤 不同意。

楚子 20:13

不是仇恨,听我是客观说造成了, 主观上他比这个更沉重

楚子 20:14

策兰是一个让人无法去直视的诗人

赵志雄 20:14

策兰有的是承受。

楚子 20:14

任何人在他面前都显得过于轻浮

兰格~才凤 20:14

如果不是仇恨,就是对人类的痛恨!

楚子 20:14

也许有

赵志雄 20:15

仇恨,不论诗化的,还是不诗化的,都不是他写作的主题。

楚子 20:15

你们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赵志雄 20:15

@兰格~才凤 那你还是把他看低了。

兰格~才凤 20:15

犹太人的苦难就是他的创伤,他的诗就是以此为黑暗底色的!

赵志雄 20:16

@兰格~才凤 这个说法赞同。

楚子 20:16

其实他更多是想要超脱

凤凰 20:16

上次特翁那个比喻说策兰特合适

赵志雄 20:16

是承受,不是超脱。

楚子 20:17

并不想被此束缚,但写作必须以此为前提

兰格~才凤 20:17

我讲的创伤应该没问题吧。那我接着往下讲?

赵志雄 20:17

@凤凰 对,呼救的手指。

凤凰 20:17

@镜子 是啊,贴切

兰格~才凤 20:18

策兰与海德格尔

1962年底到1963年1月底,策兰因精神抑郁,住入巴黎精神病院治疗。
1963年出版第四部诗集〔无人玫瑰〕。
1967年初,策兰精神病复发,住院。
7月,策兰应德国文学专家鲍曼邀请在弗赖堡朗诵诗歌,听众千余人,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坐在前排聆听。海德格尔非常欣赏策兰的诗歌,早在1959年,海德格尔70岁生日时,希望能够得到策兰一首诗,由于海德格尔在纳粹时期的表现,被策兰拒绝了。这次,25日,策兰在弗赖堡附近托特瑙山海德格尔的“思索居”拜访了这位瑕瑜互见的大哲学家,并在宾客留言簿上留言,后来写成诗歌“托特瑙山”。不过,两人在一起交谈的内容至今一直没有公开。同年出版第五部诗集〔换气〕。

兰格~才凤 20:18

这是背景知识,下载的!

兰格~才凤 20:19

(海德格尔是支持纳粹的哲学家。策兰与海德格尔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他一面吸取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一面对海德格尔的在二战中支持纳粹的行为十分恶感,他崇敬这位哲学大师,但他却不愿意和他握手,对这位大哲学家始终抱有芥蒂之心。在策兰身上,一直煎熬着双重的痛!就是爱情,友情与民族仇恨冲突的痛苦。如果没有奥斯维辛的灾难,他和海德格尔一定会建立深厚的友谊,他和巴赫曼就不会爱得那么艰难,那么痛苦,那么难以言说,那么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但这些“如果”都已成为现实,策兰就在这现实感中与精神世界进行一生的矛盾,挣扎和痛苦!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爱恨交织,爱与恨成为不可逾越的界限,大爱与大恨的纠结,小爱与小恨的辗转,策兰把这些人类的痛苦统统赶入他的文字,也许在诗里他才说得清楚这些是人非人的事!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被他天才般的语言所折服。关于策兰和海德格尔这种近即疏,爱即痛的关系,我为此写了一首诗:

兰格~才凤 20:22

海德格尔实际上支持纳粹行为的,这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却支持如此血腥的非人性行为,其间的问题恐怕已经超越了哲学范畴!

兰格~才凤 20:23

所以纳粹行为是值得整个人类反思的行为,它包含的内容恐怕不仅仅是战争!

楚子 20:24

德国文化、德国语言都被纳粹化了

兰格~才凤 20:24

策兰和海德格尔

火红的杉树
被苹果林蜇痛
未来之语
站在
茫茫雪原
独唱
并不触碰
煤的黑
只深深眷念
它的火焰

兰格~才凤 20:24

这是我写的一首关于他们关系的诗![呲牙]

生为初陌 20:25

第一句是啥意思,解释下

兰格~才凤 20:26

火红的杉树比喻策兰,苹果林指海德格尔!我为什么要如此必须,我也不知道![呲牙]

兰格~才凤 20:27

未来之语是策兰的诗,煤当然指海德格尔!

黑原子 20:28

有点策兰的味道

楚子 20:28

其中“人性”需特别注意,没有人性,一切是空谈,没有人性,文化、语言、诗歌、教育、艺术、哲学,所有都可以成为下一个奥斯维辛。这就是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的写作是野蛮和不可能的”本意

兰格~才凤 20:28

策兰的一生都在矛盾中挣扎,所以他的诗也充满矛盾的苦涩!

兰格~才凤 20:29

@楚子 对,我也引用了这句话!

生为初陌 20:29

我去买点零食 请继续

楚子 20:29

策兰写作前提就是对纳粹的清理以及控诉

安勇 20:29

话题太沉重

安勇 20:29

受不了

兰格~才凤 20:30

@安勇 呵呵,马上要讲爱情了!

圣召。天召 20:30

人性本身就是可疑的!!

兰格~才凤 20:30

@渊 还是多重复杂的!

安勇 20:30

爱情也沉重[呲牙]

兰格~才凤 20:31

@渊 自己也是自己的反对者!

楚子 20:31

我认为人性是可以引导的,教育的意义

黑原子 20:31

残忍确实也是一种人性

楚子 20:31

不去肃清根本是不会认识这些问题的

圣召。天召 20:31

@楚子 太乐观了

安勇 20:31

我认为人性自由发展最好

兰格~才凤 20:31

策兰的爱情一直是恍惚不定的!

兰格~才凤 20:32

我接着讲吧!

圣召。天召 20:32

继续

圣召。天召 20:32

关注这个

兰格~才凤 20:33

三、策兰的爱情(1)
 “在维也纳,策兰认识了比他小6岁的巴赫曼。策兰的诗集〔罂粟和记忆〕就是献给巴赫曼的。后来,策兰去了巴黎,两人保持紧密的联系直到1961年。

  1950年,策兰获攻读文学学士学位许可。接下来,正式上大学。这年秋天,策兰和巴赫曼试图将他们之间从维也纳开始的复杂恋情继续下去。10月,巴赫曼搬到巴黎,然而,12月,她又搬回了维也纳。为何两人不能在一起生活?不得而知。巴赫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是一种无名而异常的原因窒息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安勇 20:33

其实残酷也是人性的一面啊

兰格~才凤 20:33

巴赫曼登场![调皮]

兰格~才凤 20:33

策兰诗歌的另外一个主题!

兰格~才凤 20:34

策兰和巴赫曼为什么不能在一起生活?策兰的诗《在埃及》里突出写了他这矛盾的心理。


兰格~才凤 20:34

策兰和巴赫曼为什么不能在一起生活?策兰的诗《在埃及》里突出写了他这矛盾的心理。

安勇 20:35

这爱情果然是沉重的[调皮]

兰格~才凤 20:35

或者就是刚才那个诗友说的巴赫曼让策兰放弃仇恨的缘故吧?

安勇 20:35

沉重的爱情产生诗

圣召。天召 20:36

下文

兰格~才凤 20:36

我们来看一首策兰的经典诗!

兰格~才凤 20:37

谁能猜得到,奖励一百块钱?我发红包!

楚子 20:38

策兰关于他和巴赫曼不止一首

楚子 20:38

那个时期有几首作品都能体现

兰格~才凤 20:38

还有十秒钟?

圣召。天召 20:38

死亡

兰格~才凤 20:39

镜子说对了,但是时间超了!

兰格~才凤 20:39

在埃及  
  
你应对异乡女人的眼睛说:成为水! 
你应知道水里的事,在异乡人眼里寻找。 
你应从水里召唤她们:露特!诺埃米!米瑞安! 
你应装扮她们,当你和异乡人躺在一起。 
你应以异乡人的云发装扮她们。 
你应对露丝、米瑞安和诺埃米说话: 
看哪,我和她睡觉! 
你应以最美的东西装扮依偎着你的异乡女人。 
你应用露丝、米瑞安和诺埃米的悲哀来装扮她。 
你应对异乡人说: 
看哪,我和她们睡过觉!  
  
维也纳,1948年5月23日  
 

楚子 20:40

@兰格~才凤 我能说说我的见解吗

楚子 20:40

你提的问题有误

思静夜 20:40

@镜子 抱歉,歪个楼。我同意赵老师的翻译,我的个人觉得,“你可以坦然的用雪来款待我,”雪意味着冬天,意味着寒冷,或许过渡阐释意味着命运的冷酷。为什么可以坦然呢?因为我已经在夏天听到过最鲜嫩叶子的尖叫,而且是每次。也就是说,既然我享受了夏天,享受了最鲜嫩叶子的尖叫(这些应该意指美好的温暖的事物,或者代表命运美好的一面),那么我就应该承受自然(命运)本应有的一切。我同意赵老师所说这里代表了策兰诗人的一种生命态度和对苦难的坦然。

楚子 20:40

他们分手的原因并不在那首诗里

兰格~才凤 20:40

@镜子 当然,如果你能把这首诗解说得和我的意思一致,我也就发红包给你!

楚子 20:41

相反,那首是他们比较甜蜜时期的作品

兰格~才凤 20:41

@楚子 我不是说分手的原因!

赵志雄 20:41

@兰格~才凤 跟你一致,我的确没这个信心

楚子 20:41

策兰和巴赫曼为什么不能在一起生活?策兰的诗《在埃及》里突出写了他这矛盾的心理。

兰格~才凤 20:42

@镜子 你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悟吗?

楚子 20:42

信息有误,我想到了另一首诗

易子 20:42

感觉好像镜子错失了一个爱情

赵志雄 20:43

@思静夜 [握手]先听讲[微笑]

兰格~才凤 20:43

@镜子 你只管解读,那么多评委呢!

思静夜 20:43

@镜子 好的。[抱拳]

赵志雄 20:44

@易子 我的锤子哪!?

兰格~才凤 20:44

@镜子 如果他们都说差不多,我就发红包给你!

黑原子 20:45

如果红包平分

黑原子 20:45

我愿意

赵志雄 20:46

@所有人 赶紧着,努力,加油!!!

兰格~才凤 20:46

这首诗我看了至少十遍才有点感觉!我怕我理解歪了,所以想求证一下!

楚子 20:46

如果红包平分,我也可以解读[奸笑]

圣召。天召 20:47

沉重的时刻別打趣

兰格~才凤 20:48

三十秒钟后我继续!

赵志雄 20:50

果然跟我的理解不一样

兰格~才凤 20:50

这是王家新老师的理解了,不算答案!

楚子 20:51

我觉得挺正确,他比很多人都严谨。

赵志雄 20:51

这里有注释

兰格~才凤 20:51

译注:这是策兰流亡在维也纳期间为巴赫曼的生日写下的一首诗。诗题“在埃及”,喻示着犹太人的流亡。据《旧约》记载,犹太人曾在埃及为奴,后来在摩西的带领下出了埃及。诗中的三位女子,都是犹太女子的名字,其中露特为策兰早年在家乡泽诺维奇的女友,米瑞安为摩西的妹妹的名字。巴赫曼后来也曾以“米瑞安”为题写了首诗,其中有“触摸每一石像,并行奇迹/让石头也泪水长流”的诗句。  

“它不仅透出了一种丧失家园的流亡意识,还透出了作为一个幸存者的深深愧疚,透出了那古老的种族戒律对他的制约。它显现了策兰精神内核中的那种“犹太性”(Jewishness)。”

 “到巴黎后,他决定住在死去的舅舅曾住过的同一条街上。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在埃及》这首诗。巴黎,是他流亡生涯的最后一站,但恐怕也是他永远的难以走出的“埃及”。因此他在写给定居在以色列的姑姑的信中会这样说“也许我是最后一个必须活到欧洲犹太人精神命运的尽头的人”。”

以上两段摘自王家新的《可怕的美》!

赵志雄 20:51

严谨?[傲慢]

兰格~才凤 20:52

先看王老师的注释和两段解说,有助于理解!

兰格~才凤 20:53

其实我的解读也是以老师的注释为前提的!

兰格~才凤 20:53

@楚子 但不是我解读的意思!

生为初陌 20:54

想听听各位对这首诗歌的解读

兰格~才凤 20:55

我很喜欢这首诗,但我却无法解读这首诗。我觉得它的每一句都是一个整体,无法割裂的情感整体。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不知道。混合的,像泥混合水。犹太人的流亡是“水”的流亡。水是生命之泉,流亡也是生命之泉。策兰在这样的生命之泉里沉浮,饱尝犹太人的命运之苦!犹太人的命运就是诗人自己的命运。他像所有犹太人一样被“犹太性”所束缚!

楚子 20:55

@兰格~才凤 挺对

兰格~才凤 20:56

谁能告诉我诗中的异乡人是谁,异乡女人是谁?你是谁?

生为初陌 20:57

金发的雅利安女子

楚子 20:57

策兰的诗是较难解读的,这是他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些还好,晚期诗歌更是晦涩难懂,堪称天书。

兰格~才凤 20:57

那个异乡人指谁?那个“你”是策兰自己吧?水里的事是有关流亡的事,异乡人指除犹太人以外的人,异乡女人指巴赫曼!

黑原子 20:57

他的编码非常个人化

兰格~才凤 20:58

这是我之认为,也不知道对不对!

楚子 20:58

主要是意象和词语

楚子 20:58

非常个人化

楚子 20:58

意象是破碎的,词语是自造的

赵志雄 20:58

巴赫曼是不是犹太人?

兰格~才凤 20:58

在整首诗里,策兰在巴赫曼的爱中与犹太人的爱中辗转反侧地矛盾痛苦。就像身体面临的两堵墙,翻过身去是墙,翻过身来是墙,诗人表达一种被两重挤压的痛苦与强烈的悲哀感。

“你应装扮她们,当你和异乡人躺在一起。 
你应以异乡人的云发装扮她们。 
你应对露丝、米瑞安和诺埃米说话: 
看哪,我和她睡觉! ”
 
策兰在灰色的伤口上插上玫瑰。他在女人之间玩不恭吗?当然不是,他在用一种非常的手段刺激两种极其矛盾的情感。看哪,那不屑的口吻,藏着深深的悲哀与烦恼。
我和她睡觉!睡觉,睡觉,睡觉
这是犹太女人的待遇,策兰给的。


“你应以最美的东西装扮依偎着你的异乡女人。 
你应用露丝、米瑞安和诺埃米的悲哀来装扮她。 
你应对异乡人说: 
看哪,我和她们睡过觉!  ”


“看哪,我和她们睡过觉”,这是巴赫曼的待遇,策兰给的。策兰在伤害着犹太女人和异乡女人。他对她说,他和她们睡过觉,他对她们说,他和她睡过觉,看哪,策兰用一种“不恭”的口吻轻蔑地说话,表面上他在伤害这些女人,而事实上诗人无疑在用文字自杀。因为只有意识者痛苦地意识到痛苦的最深处才会使用这样痛苦的语言去表达痛苦

兰格~才凤 20:59

@镜子 当然是!

黑原子 20:59

有时类似于语法发明

楚子 20:59

而且晚期完全把音律、诗意全都丢弃了,抵达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步

楚子 21:00

他的诗是故意的去诗意化

兰格~才凤 21:00

一种超越死亡的伪装的玩世不恭跳入云雾弥漫的深渊,如此悲凉的气氛像一团大气笼罩在生命的上空。这首诗像一个有魔力的音符在琴键上响彻不绝。读者如此被包围,被浸染,被感受,如此被拖入绝境之哀,如此地被诗人强烈的悲哀所笼罩。世界上最沉重的莫过于伪装轻松,世界上最悲哀的莫过于石头的眼泪。这是一首关于石头的眼泪的诗,从玫瑰上滴落的匕首直接刺在诗人赤裸裸的心上!爱,有时是以它的反面呈现的,尤其是当它被某种不可逾越的障碍所阻扰的时候。有时,爱,是以它的反面去抗争爱的。这种反面的抗争比正面的抗争更强烈,更尖锐,更痛苦。策兰的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情感。好的诗真的不需要什么解读,它本身就是一种解读,你只要读上一百遍便知道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兰格~才凤 21:00

@镜子 他和异乡人睡觉啊!

赵志雄 21:01

[流汗]

黑原子 21:01

you get it

生为初陌 21:02

巴赫曼她爹是纳粹

兰格~才凤 21:03

爱情一讲完了,接着讲爱情二!

生为初陌 21:03

策兰幸存下来,他的母亲、情人、姐妹over了

兰格~才凤 21:04

保罗·策兰与夫人吉瑟尔·策兰


“1952年,策兰与版画家吉瑟尔在巴黎结婚,并生有一子。这样,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信中,巴赫曼多次对策兰说,要他肩负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兰格~才凤 21:05

策兰结婚后,自然他和巴赫曼的恋情从此踏入了违背世俗和道德的领域。他们的关系走上了更为复杂,更为矛盾,更为痛苦的道路。毕竟两人还要承担着另外一份感情的压力。策兰的诗“翘起的嘴巴”可以感受到他复杂的心情。

兰格~才凤 21:06

这首诗对大家来说可能有些生疏,但我觉得他是一首很不错的诗!

兰格~才凤 21:07

策兰结婚后,自然他和巴赫曼的恋情从此踏入了违背世俗和道德的领域。他们的关系走上了更为复杂,更为矛盾,更为痛苦的道路。毕竟两人还要承担着另外一份感情的压力。策兰的诗“翘起的嘴巴”可以感受到他复杂的心情。


翘起的嘴巴  
  
翘起的嘴巴,可以感觉: 
黑色的植物。  

(翘起嘴巴,是吻,是等待的吻,这一动作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想要什么,爱,渴望爱,期待爱!这是一个进行的动作,也是一个想象的动作,拟合了诗人的身心感受。接着,诗人说可以感觉:黑色的植物,黑色的植物是策兰的风格,对,策兰独有的气息。策兰能从日常的事物之中发现不一样的光。他的阐述总是让人产生莫名其妙的兴奋感和忧郁感。从嘴巴跳跃到植物,这是何等想象的空间!在这空间里,诗人还填充了内容!黑色的,对,黑色的植物,红色的嘴唇对应黑色的植物。诗人用植物,黑色描述了灰暗的无知觉!似乎翘起和感觉之间隔着一层严重的障碍!什么障碍——无知觉的木!爱的极致就是一种无知觉的木,因为它无法正常呼吸!)

兰格~才凤 21:08

从嘴巴跳跃到黑色,再从黑色跳跃到植物,这就是策兰![调皮]

赵志雄 21:08

我想知道翘的原词是哪个?

兰格~才凤 21:10

  
(需要它,不找寻光,留下 
雪纱,留下 
你的猎物。  

(需要它,它指代渴望,需要,但不苛求,所以不找寻光,需要并留下雪纱,留下你的猎物!雪纱是一种冰冷的,朦胧的质料。你可以想象雪在你面前又轻又薄又柔像纱一样飞舞。在策兰诗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含着你所未曾有过的体验或者是你即将进行的体验!这种体验总会令你神往。留下你的猎物,猎物是什么?如雪纱一样的爱的痕迹,被捕获的猎物。巴赫曼是狮子吗?我想是的,每一个被爱的人都甘愿做爱人的猎物,不是吗?屈膝下跪,爱就是意味着一种被处置,捕获之后的被处置!我想是吧!策兰需要巴赫曼的爱。这里顺便提一下,策兰与巴赫曼之间隔着一层犹太人的仇恨:
 
    “ 由于策兰是来自罗马尼亚的犹太难民,不能滞留在盟军管制下的奥地利,只能流亡法国。这个表面的原因造成了他们事实上的分离。由于巴赫曼的父亲曾经参加过纳粹军队,而策兰身为犹太人,并且他的父母为纳粹军队迫害致死,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心理上被蒙上暧昧但又不可逾越的阴影。
1949年6月24日,他们身分两地,心却在热恋中。巴赫曼要去巴黎,她给策兰写信说:“八月中旬我将去巴黎,只有几天。别问我为什么,为了谁,但是,你要在那里等我,给我一个晚上,或者两个三个……带我去塞纳河畔,我们将长久地注视,直到我俩变成一对小鱼,并重新认识对方。”
策兰陷入沉默之中,他对巴赫曼说他承受着更为久远的黑暗。策兰的绝望是如此之深,而巴赫曼也迟迟没有动身去巴黎。爱,却无法造成一条船。”

兰格~才凤 21:11

@镜子 这我不知道,我除了中文什么文都不知道!这些诗都是王家新老师翻译的,你可以去问他!

赵志雄 21:11

好吧。但是俺不认识他[偷笑]

兰格~才凤 21:12

两者都可以: 
触摸,禁止触摸。 
两者谈着爱之罪, 
两者都想存在与死亡。)  
  
(两者是什么,当然指策兰和巴赫曼两人,当然也指翘起的爱的嘴唇,两棵黑色的植物。可以触摸,多么勉强啊!禁止触摸,多么严厉啊!策兰的内心正接受着一面是冰一面是火的折磨!多么无所谓的爱,又多么拒人千里的爱!双重的折磨!是的,双重,诗人想故作轻松,却更沉重!两者谈着爱之罪!罪啊!情感的罪,道德的罪,爱之罪多么强烈,反叛又多么渴望与无所谓!生命之爱并不是能够用眼泪诉说的,它包含着更复杂的生命成分!所以两者都想存在与死亡!人从一降生的时候就注定不能为所欲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我们必须面对生存,面对死亡,面对现实,还要面对内心的哀痛!)

兰格~才凤 21:13

叶片疤痕,嫩芽,密密睫毛。 
在眼睛尽头,陌生的日子。 
豆荚,真实而开放。  

(黑暗的植物,叶片疤痕,指充满忧伤沧桑的以嘴唇作为意象的爱,密密睫毛就是嫩芽,睫毛是从黑暗的植物,疤痕的嘴唇上长出的嫩芽,在眼睛尽头,陌生的日子!嫩芽,我想是一种新的生活吧!这种新的生活是陌生的,眼睛的尽头,视而不见的感觉,似乎策兰过着与自己心灵无关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却像豆荚一样真实地开放着!这里也暗示他渴求与巴赫曼的心灵交乳的爱的生活。策兰以翘起的嘴巴来形容爱,以黑色的植物与叶片疤痕来形容爱的障碍!以睫毛来形容新生活的陌生,真实而平淡!这里眼睛的尽头恐怕是指远离心灵的平常日子!眼睛为心灵之窗,眼睛的尽头,当然是离开了心灵之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解,策兰对巴赫曼的爱超越了俗世,或者是与现实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进入纯精神的层面!)

兰格~才凤 21:13

嘴唇曾经知道。嘴唇知道。 
嘴唇沉默直到结束。  
  
(所以,诗人说嘴唇曾经知道,因为嘴唇是触摸爱的利器,嘴唇是两者爱的见证,爱的对流和爱的交融!嘴唇知道,嘴唇深深体会到爱的热烈。嘴唇想发声,说点什么?但不能够,嘴唇上蒙着雪纱,还有太多的疤痕。所以嘴唇沉默直到结束。在这首诗里,策兰把他对巴赫曼那种爱而不能深爱的复杂情感通过几样特别的意象性的事物表现出来!诗人充满忧郁,无奈,痛苦等等多种复杂的情绪!有时人流的不是泪,是滚烫的石头。因为情爱,我们无法直视我们的内心,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斥着太多的无法言说的东西。我们无法直视,就只能顺应结束,像生命一样完结。)

兰格~才凤 21:14

“王家新的译注:这是策兰与巴赫曼恢复爱情关系后写下的一首诗。诗中谈到“爱之罪”,因为策兰后来有了妻子和孩子,巴赫曼为此也有一种深深的负疚”

兰格~才凤 21:15

策兰的一首短诗可以用很长的篇幅去解读,而且你想怎么解读!

赵志雄 21:15

很喜欢最后这三句!

兰格~才凤 21:15

而我们今天写的现代诗能让人这么去解读吗?

兰格~才凤 21:16

(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策兰?我喜欢他莫名其妙地想象,莫名其妙地带你走进被颠覆的境遇,像火山一样爆发在你面前,而又像冰川一样沉入湖底!我喜欢他眼泪涌出来就是石头,冷酷之下的岩浆之沸腾,我喜欢他的“可以”,是的,“可以”,勉强是爱的无所谓吗?不是,当然不是,“可以”是一种承受痛苦的力量!是一个千斤顶!它顶起了不为人知的重量!人的意识有多深,他的痛苦就有多深!我喜欢策兰,喜欢他痛苦的深度和痛苦的重量!我想每一个遭遇到爱情痛苦的人都能领会他的这份痛苦的感情!

而且策兰诗富有的想象,用语奇特,比喻的非凡都不是一般的诗人所能做得到的!所以策兰语言晦涩难懂,像在你的意识里挖坑,栽树,并让它成为一棵你情感依托的大树!)

兰格~才凤 21:19

继续?

兰格~才凤 21:19

讨论翘起的嘴巴?有更好的解读吗?

闲云 21:19

继续

赵志雄 21:20

@兰格~才凤 把完整的诗贴出来吧。

赵志雄 21:20

以前还真没注意到这首。

兰格~才凤 21:21

翘起的嘴巴 

翘起的嘴巴,可以感觉: 
黑色的植物。 

(需要它,不找寻光,留下 
雪纱,留下 
你的猎物。 

两者都可以: 
触摸,禁止触摸。 
两者谈着爱之罪, 
两者都想存在与死亡。) 

叶片疤痕,嫩芽,密密睫毛。 
在眼睛尽头,陌生的日子。 
豆荚,真实而开放。 

嘴唇曾经知道。嘴唇知道。 
嘴唇沉默直到结束。 

译注:这是策兰与巴赫曼恢复爱情关系后写下的一首诗。诗中谈到“爱之罪”,因为策兰后来有了妻子和孩子,巴赫曼为此也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

兰格~才凤 21:22

今天我还读了一首很不错的,叫极地,哪天我也把它解读一下!

赵志雄 21:22

这首的风格让我联想到语言栅栏

兰格~才凤 21:24

1970年4月20日,策兰突然离世,其时巴赫曼正在写作她的长篇小说《马利纳》,随即她在手稿中添加了如下一句话:“我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因为他已经在强迫运送的途中淹死,他是我的生命。我爱他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正如1949年她给策兰的信中写道的那样:“我曾经爱过你,至今依然如此,完全没有变,在一个平原,那里曾是‘栗树的对岸’(语出策兰诗歌《那边》)。”
   策兰归于水,巴赫曼归于火。在策兰自杀三年后,巴赫曼葬身于罗马的一场大火。而更为宿命的事实是,策兰竟然写过一首叫《水与火》的诗,诗中这样写道:“黑夜明亮,/黑夜明亮,发明了我们的心,/黑夜明亮!”

兰格~才凤 21:25

(如果说奥斯维辛之灾难是策兰诗歌的根基,那么巴赫曼则是策兰诗歌繁茂的枝叶,巴赫曼为策兰的诗歌带来了苍翠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巴赫曼,很难想象策兰会创作出如此深刻的爱情诗)

我们来看他为巴赫曼写的这首诗:

兰格~才凤 21:26

◤ 花冠

秋天从我手里吃它的叶子:我们是朋友。
从坚果里我们剥出时间并教它如何行走:
于是时间回到壳里。

在镜中是礼拜日,
在梦中被催眠,
嘴说出真实。

我的眼移落在我爱人的性器上:
我们互看,我们交换黑暗的词,
我们互爱如罂粟和记忆,
我们睡去像酒在贝壳里
像海,在月亮的血的光线中。

我们在窗边拥抱,人们在街上望我们,
是时候了他们知道!
是石头决定开花的时候,
是心脏躁动不安的时候,
是时候了,它欲为时间。
是时候了。

 译注:该诗原题“Crona”在拉丁文和意大利文中都为“花冠”,在意大利文中还有延长音符的意思。《花冠》深受巴赫曼的喜爱,她这样回复策兰:“我常常在想,《花冠》是你最美的诗,是对一个瞬间的完美再现,那里的一切都将成为大理石,直到永远。”“唉……我又闻到了那罂粟花,深深地,如此的深,你是如此奇妙地将它变化出来,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为纪念这种爱,策兰1952年在西德正式出版的诗集就叫《罂粟与记忆》。

兰格~才凤 21:27

这首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是策兰诗的经典之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