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肋锁间隙水平,臂丛的干逐渐移行为束,在此位置,臂丛的三束均位于腋动脉外侧,位于锁骨下肌和前锯肌之间,再往远端,臂丛的三束彼此分开,仍围绕腋动脉,位于胸大肌深面。 图1▲ 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的功能解剖,注意臂丛三束与近端腋动脉的关系
在肋锁间隙水平臂丛的三束和腋动脉的位置相对恒定,典型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腋动脉外侧圆形高回声结构(注释:三束外膜表现为高回声,三束表现为低回声),外侧束最表浅,后束和内侧束分别位于外侧和内侧,三束共同包裹于臂丛的鞘内。 前锯肌深面通常可以看到第二肋高回声结构,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内侧、锁骨下肌深面,是一个可压缩的低回声结构。 图2▲ 肋锁间隙水平臂丛的超声图像和对应的解剖示意图
基本事实:与外侧锁骨下窝入路相比,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的结构更为表浅,臂丛三束位于胸大肌深面、腋动脉外侧(更为集中)。 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肩部以下手术,与其他臂丛阻滞技术一样,上臂内侧的皮肤可能不会被麻醉(该区域由肋间臂神经支配,T2)。 如有需要,可通过上臂内侧、腋窝远端皮下注射局麻药来阻滞上臂内侧皮肤的感觉。 图3▲ 患者体位:仰卧,头略微转向对侧,同侧手臂外展90°(如果可能)。 体表标志:锁骨中点和喙突。 温馨提示:手臂外展有助于臂丛神经成像,手臂外展后可以使相关的解剖结构更表浅。 ▲图4 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时患者的体位 扫描技术: 将超声探头放置在锁骨下窝内侧,紧贴锁骨且与之平行,识别腋动脉。 调整超声探头向头侧倾斜的程度,使超声束垂直于神经和血管。此操作手法将使得位于腋动脉外侧、表浅的臂丛三束成像为三角形的高回声结构,将改善臂丛三束成像。 ▲图5 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超声探头放置位置和超声图像
谨记:理想的扩散是单次注射后局麻药将臂丛三束分开。结缔组织隔膜通常将外侧束与内侧束和后束分隔开,所以,每个间隔需要两次单独注射。 ▲图6 超声解剖示意图,采用平面内技术,从外侧向内侧进针,注射后药液在三束之间扩散。 注:另一种方法也是平面内技术,由内侧向外侧进针,靶目标位置是腋动脉和外侧束之间。 我院麻醉科的改良内侧入路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也是采用该入路,改良的原因在于:
▲图7 超声解剖示意图:亦可以采用平面内技术,从内侧向外侧进针,注射位置如图所示 ▲图8 肋锁间隙臂丛阻滞局麻药选择
一般我们在寻找肋锁间隙臂丛神经的时候,探头放于锁骨中点下方且平行于锁骨:依次扫查5个连续的切面:锁骨→锁骨下肌→PECS→头静脉→锁骨下入路臂丛三束,锁骨下肌平面是最佳阻滞平面。 北京协和医院崔旭蕾教授以前称肋锁间隙臂丛为“改良的锁骨上臂丛”,那时还没有“肋锁间隙臂丛”这个名称;同时崔旭蕾老师指出:
对于臂丛三束间的结缔组织间隔,上海嘉会国际医院赵达强老师的临床体会是:臂丛三束间的确有间隔,所以,正确的操作针尖务必位于臂丛三束之间,注药后最好能看到局麻药将臂丛三束分开,这样操作临床阻滞不全的发生率会降低一些。 我个人体会,肋锁间隙臂丛的位置相对于经典锁骨下臂丛入路来说,会更表浅一些,所以,只要能找到正确的阻滞平面,操作难度并不是很大,临床容易掌握和普及; 对于部分肥胖、锁骨粗短的患者的肋锁间隙的确不容易成像,一般这种情况下不必强行实施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操作安全第一,可以换一种入路来进行阻滞,比如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最钟爱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或者采用称为上肢麻醉中“脊麻”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图9 案例1
▲图10 案例2 困难气道:中心型肥胖,Mallampati分级:IV级,短颈,水牛背,颈部脂肪瘤,甲颏距离<2指,在超声引导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下实施手术。 图片来源:BehZ Y , Hasan M S . Ultrasound-Guided Costoclavicular Approach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for Vascular Access Surgery[J].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 2017, 18(5):57-61.原文链接: https://app./courses/costoclavicular-brachial-plexus-block/lessons/anatomy-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