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诉:双脚踝、下肢及臀部、腰部皮肤红痒2天。 现 病 史:3年前出现腹部鸣响明显,响后无排气,服归脾丸、参苓白术散可缓解,但不能全愈。反复反酸烧心30余年,食辣、饮酒则作。近2年因饮食节制则反酸烧心未发作,近3年体重减轻10余斤。现腹部鸣响,平躺则响数声,变换体位则响。大便1天1次,质可。小便正常。1年前有口苦,现无。现咽喉时干,无口渴、饮水多。室内未供暖时则膝盖以下怕冷。睡眠一般,素入睡难,现入睡需半小时,多梦。精神可。脚心容易出汗,四季如常。不敢食凉,食凉后不适。食硬物(不易消化)则易肠鸣。食辣则上火。 舌 脉:舌质淡红,苔薄白,稍有齿痕。脉弦稍数。 既往史:浅表性糜烂性胃炎。 中医辨证:表证,营分风湿郁热。 处方用药: 土茯苓15g 白鲜皮10g 连翘10g 赤小豆芽15g 牡丹皮10g 赤芍10g 毛苍术10g 防风10g 薏苡仁15g 广藿香15g (后下),5付,自煎服。 给予以上方药5剂后红疹消,痒感亦除,来电告知已愈。 按:患者服药7剂后,效果明显,红疹消退。患者双脚踝、双下肢及臀部、腰部等处局部皮肤红,痒、流水结合艾灸史,舌质白稍腻,脉弦细不流利,大便有不尽感,辨证为营分风湿热瘀阻表证。本为湿性体质,艾灸助内热,湿热蒸腾于营分发病。 ‚在临床上患者误经艾灸治疗引起疾病及病情加重的现象很常见,很多中医师没有整体观念,不懂体质从化,只盯住局部症状随意施治。 《伤寒论》 116微数之脉 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 血散脉中 火气虽微 内攻有力 焦骨伤筋 血难复也 脉浮 宜以汗解 用火灸之 邪无从出 因火而盛 病重腰以下必重而痹 火逆也 欲自解者 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 脉浮 故知汗出解。 小伙伴们,为什么患者2天艾灸后皮肤红痒加重? 其实在中医经典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筋伤骨,血难复也。”仲师从临床实践得知,凡属气血亏虚、阴虚火任之证,不宜施灸,以补气益血、滋阴降火为宜,否则,妄施火灸,则“焦骨伤筋”,伤阴更甚,也就难以康复。患者艾灸后加重了营分热邪,故红痒加重。 初诊:2017-8-7 现病史: 6天前因涉水受凉,当天出现头痛、咽部发紧、咽痛、畏寒、出汗。第2天体温37.5- 38°C。第 3天出现咳嗽、轻度憋喘,服用罗红霉素、消炎止咳片。刻下,咽痛明显,咳嗽未减,咳甚则面红明显、偶咳则伴小便出。恶风寒,两耳内发痒,阵发性汗出。每年立秋后必于受凉后咳嗽,伴低热37-37.5℃,恶风,伴周身关节疼,乏力,一般口服抗生素及静脉点滴治疗,咳嗽可缓解,发热可退,多于夏季天热时,身起红疹(背部为主),痒,已20余年。不欲食。入睡困难。大便可。形体偏胖,面隐红。 既 往 史:高血压病史6年余,服药则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心脏病,口服阿替洛尔。20年前行右侧甲状腺切除术。2016年3月因左膝关节滑膜脱落,行膝关节手术。2016年12月行子宫全切术。 舌 脉:舌暗红,苔稍白,舌底脉络发紫。脉弦稍硬。 中医辨证:手太阴风寒湿郁热,表里相兼;素有痰饮蕴肺兼有营分风热,新感引发宿疾。 处方用药: 霜桑叶15g 苦杏仁10g 枯黄芩10g 炒枳壳10g 浙贝母10g 枇杷叶15g 生甘草5g 北柴胡10g 葶苈子10g 桑白皮15g,5付,代煎10包 2诊 2017.8.12 现 症 见:服药后咳嗽减轻,现黄涕,胸闷,白痰,汗出。服药后全身(以后背及两肘内侧为主)起密集疹子,痒、红,不流水。无咽痒,咽中有异物感。食欲可,食后无腹胀、腹痛。入睡难,易醒。大便常。小便常。 舌 脉:舌暗红,苔薄黄。脉弦不流利。 当下辨证:太阴之里痰饮郁热兼有太阴之表(营分)风热。 处方用药: 霜桑叶15g 苦杏仁10g 枯黄芩10g 炒枳壳10g 浙贝母10g 枇杷叶15g 生甘草5g 葶苈子10g 桑白皮15g 连翘10g 赤小豆芽15g 忍冬藤15g 全瓜蒌15g 广郁金15g,5付,代煎10包 3诊 2017.8.17 现 症 见:服上药后,咳嗽减轻一半以上,咳则小便出一症减轻。已无黄涕,胸闷减轻,痰少。皮肤痒疹减轻。耳中痒。无咽痛、咽痒。仍入睡难,易醒。 舌 脉:舌淡红,苔黄。脉弦软。 处方用药: 霜桑叶15g 苦杏仁10g 枯黄芩10g 炒枳壳10g 浙贝母10g 枇杷叶15g 生甘草5g 山桔梗10g 桑白皮15g 连翘10g 赤小豆芽15g 全瓜蒌15g 广郁金15g,5付,代煎10包 4诊 2017.8.22 现 症 见:咳嗽继续减轻,身上痒疹仍起,出汗时痒加重,刺痒。睡眠浅,易醒。纳可。大便常。 舌 脉: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 处方用药: 霜桑叶15g 苦杏仁10g 枯黄芩10g 炒枳壳10g 浙贝母10g 枇杷叶15g 生甘草5g 赤芍10g 桑白皮15g 连翘10g 赤小豆芽15g 全瓜蒌15g 广藿香10g 绵茵陈15g 5付,代煎10包。 5诊 2017.8.29 现 症 见:咳嗽、胸闷减轻80%,遇异味易引发咳嗽,咽中有异物感,身上红疹颜色渐渐变淡,时有少量新起,身刺痒,汗出阵作,时有头晕。纳眠可,睡眠有改善,但仍易醒。大便常。 舌 脉:舌淡红,苔薄白,根稍黄。脉左弦滑,右弦。 当下辨证:太阴之里痰饮郁热兼有太阴之表(营分)风热均见减。 处方用药: 霜桑叶15g 苦杏仁10g 枯黄芩10g 炒枳壳10g 胆南星15g 生甘草5g 赤芍10g 连翘10g 赤小豆芽15g 全瓜蒌15g 广藿香10g 西红花6g, 5付,代煎10包 6诊 2017.9.04 现 症 见:服药后,身痒疹颜色明显变淡,身热则容易刺痒,咳嗽减轻,有黄痰,喉咙憋感,胸闷稍有,耳中痒。食欲可,食后无腹胀、腹痛。大便通畅,天天有,成条,黄色。小便常。睡眠多梦。 舌 脉:舌暗红,苔薄黄。脉弦。 处方用药: 霜桑叶15g 苦杏仁10g 枯黄芩10g 炒枳壳10g 浙贝母10g 生甘草5g 赤芍10g 连翘10g 忍冬藤15g 全瓜蒌15g 腥草15g 西红花6g 香青蒿15g,7付,代煎15包 7诊 2017.9.12 现 症 见:服上药后,身痒疹几无,咳嗽消失,胸闷消失,有白痰,出汗可。食欲可,食后无腹胀、腹痛。二便可。睡眠可。面隐红。 舌 脉:舌暗红,苔薄白。脉弦,不流利。 处方用药: 霜桑叶15g 苦杏仁10g 枯黄芩10g 炒枳壳10g 浙贝母10g 桑白皮15g 赤芍10g 连翘10g 忍冬藤15g 全瓜蒌15g 防风10g 西红花6g 香青蒿15g,7付,代煎15包 经回访,药后咳嗽至今未发作,天热时身又起红疹,较前减少,变小,痒减,汗出剂腰。 思辨时间 问题1:为何一个简单的受凉咳嗽会迁延20年不愈? 问题2:为何在治疗期间,随着咳嗽的减轻患者会出现皮疹? 患者20年前于立秋时受凉引发咳嗽,经西医抗生素治疗后“暂愈”,之后于每年立秋受凉后反复发作咳嗽,亦反复使用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本例咳嗽经中医辨证为手太阴风寒湿郁热,表里相兼;素有痰饮蕴肺,新感引发宿疾。其中咽痛、咳甚则面红、阵发性汗出由肺之里热所致;咳甚则小便出,即咳嗽剧烈,由肺之里热及轻微表寒闭遏所致;患者体质壮实偏胖,面色隐红,为内热体质,其反复使用抗生素输液治疗,容易产生水湿,结合刻下病证,治以宣透为主法,辛凉宣透肺热,稍佐辛温来解表之寒湿,处桑杏芩甘汤加减,桑叶疏散风热,杏仁反佐发散之药宣降肺气,黄芩清肺热,枳壳、枇杷叶、贝母降气润肺化痰,桑白皮泄肺热,葶苈子化肺之里饮,柴胡散表之风寒。未料服药7剂后身上透发出密集红疹,痒,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所讲“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考虑为原来内陷之邪借助药力,借表营为出路, 属外透之势,为佳象。经回访,服第7诊药后咳嗽至今未发作,但天热时身又起红疹,较前减少,变小,痒减,汗出剂腰。 由本案可见,初期简单的咳嗽,经抗生素治疗变成了迁延“难治”、反复发作20余年没有尽期的咳嗽。在临床上这种例子很多,目前感冒、发热、咳嗽等表证疾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依靠抗生素、激素等西药,但反复使用抗生素会遗留很多后遗症如鼻炎、咽炎、扁桃腺炎、皮疹、肺炎,甚至哮喘等。抗生素按中医药性分类来说属于“寒凉”类药,使用抗生素治疗 “冷感冒”在中医看来等于雪上加霜,是逆人体正气排邪外出的势头,会加重寒湿之邪,甚至可能使之内陷;若本体有内热而寒湿之邪内陷后,里热可因内郁而变生他患。 现在中医还没有占领治疗外感病的主战场,是因为大部分中医医师不懂表证的鉴别诊断,因而不能迅速有效的治疗外感类疾病,更不要说治疗表里相兼类的杂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可知外感类疾病,病邪侵犯人体部位相对表浅,人体正气尚足,故治疗表证应见效最快。擅长治疗表证是中医临证高手的基本素质,著名中医学者姚荷生教授也曾谆谆教诲中医学子要“把好表证关”。 【八十岁老人积食,如何处方】:张某,女,81岁 就诊时间:2017-10-16 现 病 史:一月前因饮食过多导致胃胀,当时胃胀、不欲食、食后腹胀加重。 现 症 见:现站立或走路后心下及肋下胀、不痛;吃稀饭易食物反流至咽喉、反酸;时有口干、口苦,无腹胀,食欲可;二便可;睡眠可,精神体力可。 舌 脉: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处方用药: 北柴胡10g 炒枳壳10g 生白芍10g 生甘草5g 吴茱萸1.5g 雅黄连3g 神曲15g 焦山楂15g 明党参10g 川楝子15g 槟榔10g 5付,自煎服 疗效回访:服第三剂后,心下肋下胀、腹胀消失,反酸亦消失。 思辨时间 问题1:本案病症为很明显的多食腹胀,但为何不用保和丸? 问题2:试分析,本案所用方药的处方思路是什么,为何如此处方? 现病史: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流质不畅,须小口慢咽,大口进水则由咽部反流致口腔,进食固体食物则无明显影响。1年前有拔牙史,使用局麻药后出现下颌、咽喉部疼痛,持续1月,自此吞咽流质困难一症加重。自服消炎药、润喉药效果不明显。 现症见:自觉咽部异物感,黏腻不爽,与情绪变化无关,无明显加重因素。若饮酒则第二天咽喉部疼痛。晨起干咳无痰,无咽之不下感,无明显胸闷。平素饮水量极少。5年前情志不舒、情绪低落持续5个月。平素受抑于爱人(爱人脾气暴躁)。就诊过程中叹气数次。纳、眠可,偶便秘,大便干,大便形状变细,偶有大便带血(数月1次)。小便频,色黄而短,偶有絮状物。平素喜饮纯牛奶、酸奶。性情狭隘,易生气。形体适中,面色滞暗,略忧愁貌。咽红,扁桃体胖大,右侧上颚靠近咽喉处有数个微小化脓点。 舌 脉:舌暗红,苔稍白,脉弦细缓涩 既往史:肩部血管瘤手术后20年;无吸烟史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中医诊断:喉痹,少阳气郁湿痹兼营分湿热化毒证 原则治法:疏气透湿,兼清解营分湿热毒 处方用药:半夏厚朴汤、上焦宣痹汤、银翘马勃散化裁 姜半夏10g 川厚朴15g 陈皮10g 滇茯苓15g 紫苏叶10g 广郁金10g 枇杷叶15g 白通草5g 牛蒡子10g 射干10g 连翘10g 广藿香12g 北马勃5g,7付,代煎15包,温服 耳穴疗法(扁桃体、耳尖泄血) 诊后观察:喉部异物感是否减轻?叹气是否减轻?喉部化脓点是否好转? 护理宜忌:忌冷饮食、辛辣、烟酒。 2诊:2017年7月16日 病症变化:服上药后,自觉咽部梗阻感减轻,可连续饮水数口,单次吞咽水量增加,吞咽流质稍觉顺畅,仍有咽部异物感。饮食可,睡眠可,二便平。咽红,扁桃体胖大,右侧上颚靠近咽喉处微小化脓点较上次减。 舌 脉:舌暗红,苔稍白,脉弦细缓涩,寸浮。 处 方:守上方稍作加减。 3诊:2017年7月24日 病症变化:饮水已通畅,晨起已无干咳,咽部无阻碍感,稍有粘痰感。尿频,色黄量少,有等待,无尿痛。阴囊潮湿不明显,前列腺炎12年。 当下辨证:上焦气郁湿痹已基本解除,下焦湿热。 处方用药: 柴胡 10g 当归 10g 茯苓 10g 白术 10g 白芍 10g 甘草 6g 车前草 10g 车前子 10g(包) 金丝郁金 10g 7付,代煎15包。温服 疗效随访:患者服完此7付中药后,饮水已无梗阻感,咽喉症状基本消失。 思辨时间 请大家思考,如何鉴别梅核气与慢性咽炎? 该例患者仅就诊3次就已取得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服后瘥的高疗效,说明中医治病只要切中病机就可快速取效。在治疗该例患者的过程中,融经方、时方为一炉,取效甚捷。在临床上不可对经方、时方起分别心,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有是病即用是药”(《寓意草-先议病后用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半夏厚朴汤、银翘马勃散和宣痹汤。 (1)半夏厚朴汤 出自《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组成。其功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适用七情郁结,痰涎凝聚。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咳或呕等,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2)银翘马勃散出自《温病条辨》 湿温喉阻咽痛者,银翘马勃散主之。 连翘(一两)牛蒡子(六钱) 银花(五钱) 射干(三钱) 马勃(二钱),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觉阻甚者,加滑石(六钱) (3)宣痹汤出自《温病条辨》(苦辛通法) 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主 诉:脘腹痛1天。 现 病 史:昨天因饮食不洁出现胃脘部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胀痛明显,口干不欲饮,食欲差,无饥饿感,无口苦、口中发涩,无恶心、呕吐;恶寒,发热37.8℃,稍有汗,额头胀痛,乏力、酸软,无身痛、喷嚏、流涕。近期饮酒较多,食狗肉1次,饮啤酒则腹泻。大便日1次,不成形,无肛门发热,小便长,形体适中。 舌 脉: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数,寸浮;左弦;右细,尺弱。 彩超报告:右下腹探及一长盲管状肿物,最粗处约0.7cm;横切面呈“同心圆”征,内可见无回声,提示阑尾炎。 西医诊断:阑尾炎。 中医辨证:肠痈;阳明表里同病,湿热瘀滞化毒里证兼风寒郁热表证。 处方用药:厚朴七物汤、大黄牡丹汤加减 野葛根15g 桂枝尖10g 川厚朴15g 麸炒枳实10g 生大黄10g 赤芍10g 山桃仁10g 牡丹皮10g 冬瓜仁20g 败酱草15g 生甘草5g 薏苡仁30g 1付,自煎服。 2诊:2017-10-03 现 症 见:昨天用药后汗出热退,今晨未发热,有汗,身体酸痛消失,头痛消失,食欲好转,右下腹轻微压痛。大便1次,稀,色深,畅,可排气,小便正常。 舌 脉: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左稍数;右细,尺弱。 当下辨证:肠腑湿热瘀滞减,风寒闭表解除。 处方用药: 川厚朴10g 麸炒枳实10g 生大黄6g 赤芍10g 山桃仁10g 牡丹皮10g 冬瓜仁20g 败酱草15g 生甘草5g 薏苡仁30g 炒白术15g 滇茯苓15g 明党参15g,3付,自煎服。 3诊:2017-10-07 现 症 见:服右下腹疼痛消失,易饥饿,进食稍多则心下堵感,排气通畅,大便成形。 舌 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不受按;右细,尺弱。 当下辨证:肠腑湿热瘀滞大减,仍有残留。 处方用药: 姜半夏10g 陈皮10g 焦山楂10g 炒枳壳10g 神曲15g 炒麦芽15g 连翘10g 生甘草5g 炒白术15g 滇茯苓15g 明党参15g 桑寄生15g 盐杜仲15g 3付,自煎服。 思辨时间 问题:本案之“急腹症”处方数剂即取显效,具体如何辨证? 按:患者近期饮酒多,食狗肉1次,饮啤酒则腹泻,可见本病湿热之邪的来源,病证因饮食不洁而诱发,“胃脘部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胀痛明显,口干不欲饮,食欲差,无饥饿感,大便1次,不成形”及结合B超检查结果“右下腹探及一长盲管状肿物”,可见病位由胃腑转移致肠腑,湿热瘀滞。同时兼见“恶寒,发热37.8℃,稍有汗,额头胀痛,身乏力、酸软”等症状,提示阳明风寒郁热表证。初诊辨病辨证为:肠痈,阳明表里同病,湿热瘀滞化毒里证兼风寒郁热表证。其中“恶寒,发热37.8℃,稍有汗”说明表闭不重;“口干不欲饮,无口苦,大便不成形,无肛门发热”说明湿重于热。处方以厚朴七物汤、大黄牡丹汤为主加减。葛根、桂枝解表;大黄、厚朴、枳实通滞;赤芍、桃仁、丹皮化瘀;冬瓜仁、薏苡仁、败酱草等化湿解热毒。 临床上遇到急性阑尾炎你会怎么处理? 有经验的大夫可能会说:分情况,单纯性黏膜水肿的消炎处理,其他的统统手术; 一些经验少的大夫可能会想,别给人家耽误了病情,手术吧 坤幼堂纯中医治疗急性阑尾炎,让你再次看到中医的光芒 李某,女,42岁 主 诉:多梦半年余,荨麻疹4月余。 现 病 史:自述,近5-6年睡眠不佳,常服中药调理,半年前开始出现眠浅易醒,常做噩梦,多梦纷纭,晨起自觉疲惫不减;11-12岁时曾有过荨麻疹病史,怀孕早期也曾出现,外涂药膏治疗(具体药物不详),3个月后症状消失,今年4月份又出现全身散在片状荨麻疹,患处色红、发痒、高出皮肤,4-6月份较明显,进食生葱、姜、蒜或虾及海鲜后,夜晚凌晨时必发做,患处奇痒难忍,难以入睡,若不进食以上食物则仅晨起发作,持续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自觉荨麻疹发作与晨起温度低无关系,于人民医院就诊,内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15剂加用外涂药膏后症状缓解;食欲食量正常,大便日1次,不干不稀,小便调;刻下见:仅晨起局部皮肤发痒,眠差多噩梦,眠不解乏。 舌 脉:舌淡红,苔白,舌边齿痕;脉弦稍数。 婚育及末次月经情况:已婚,育有1子1女,小子1岁9个月, 月经周期约24-25天,每次行经6-7天,LMP:2017.08.27,月经周期规律,经前及经期无明显不适,排卵期小腹疼痛难忍,持续1-2天,过后自行缓解。对蝉蛹、金蝉过敏。 处方用药:犀角地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 牡丹皮10g 赤芍10g 生地黄15g 夜交藤15g 赤小豆芽15g 连翘10g 荆芥穗10g 西红花6g 白鲜皮10g 野葛根15g 防风10g 忍冬藤15g 7付,水煎服,煮开后再煮45分钟, 每日一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 2诊:2017-09-20 现 症 见:服上药后,前5天每天夜间1点发荨麻疹,发时先出现皮肤冷后起荨麻疹,有刺痛感、起风团、痒、灼热;近2天早上4点醒,醒后复寐难;汗出不能下达,头部两侧、前胸后背能出汗;无口苦、口干;喝药前2天胃脘有堵塞感;大便不成形, 2-3次/日,色偏深;小便可;自诉幼时起荨麻疹后,用炕上加热的热鞋垫子搓发痒的风团,风团瘙痒好转。 舌 脉: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处方用药:柴胡桂枝汤加麻黄 北柴胡10g 枯黄芩10g 生姜10g 大枣10g 生甘草5g 桂枝尖10g 生白芍10g 赤芍10g 草麻黄10g 2付水煎服,煮开后再煮30分钟, 每天一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 3诊:2017-09-23 现 症 见:服第一付药后,咽干痛,全身出汗(潮潮地出汗),荨麻疹起风团变小,痒感减轻一半;皮肤冷好转;现咽干,不痛;喝水一般;以前头部两侧、前胸后背能出汗,汗出不能下达;手臂及大腿上起风团,色微红,瘙痒,触之略灼热;先起风团,起风团之后发痒;怯寒;食欲可,二便常;睡眠如前。 舌 脉:舌质淡红苔白 脉弦。 处方用药:柴胡桂枝汤加减 北柴胡10g 枯黄芩10g 生姜10g 大枣10g 生甘草5g 桂枝尖10g 生白芍10g 赤芍10g 2付水煎服,煮开后再煮30分钟, 每天一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 4诊:2017-09-27 现 症 见:服上药后,风团色淡红,略灼热;荨麻疹发作时皮肤首先觉有冷飕飕的感觉、之后风团高凸皮肤、肤色变红、继而发痒;部位以下半身多见;二便可;睡眠可;近2日夜尿2-3次;LMP:2017.9.24,月经第二天量多,色红,无痛经。2017年5月13日胃息肉切除。 舌 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弦。 处方用药: 北柴胡10g 枯黄芩10g 生姜10g 大枣10g 生甘草5g 桂枝尖10g 生白芍10g 赤芍10g 草麻黄6g 忍冬藤10g 生地10g 3付水煎服,煮开后再煮30分钟, 每日一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 5诊:2017-10-01 现 症 见:服上药后,荨麻疹加重,整天起风团,风团色淡红,略灼热;荨麻疹发作时先觉局部有冷飕飕的感觉、之后起风团处肤色变红、继而发痒;部位仍以下半身多见;二便可;睡眠可;食欲可;喝水一般;做排酸治疗,出汗比平常人少、且汗出不能下达。 舌 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略滑。 处方用药: 生姜10g 大枣10g 生甘草5g 桂枝尖10g 生白芍10g 赤芍10g 草麻黄10g 苦杏仁8g 2付水煎服,煮开后再煮30分钟, 每天一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 6诊:2017-10-09 现 症 见:遇冷风则荨麻疹发作,痒,仍起风团,自觉用药有效,发作程度减轻,频率减少,手足心热,睡眠不佳,易醒,夜尿3次,活动后可出汗,体力差,乏力,食欲可,大便通畅。 舌 脉:舌略暗红苔薄黄,脉弦稍细,软。 处方用药: 桂枝尖10g 大枣10g 生甘草5g 生姜10g 赤芍10g 生白芍10g 草麻黄10g 苦杏仁8g 绵黄芪15g 全当归10g 3付水煎服,煮开后再煮30分钟, 每天一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 7诊:2017-10-12 现 症 见:服上药后,未出汗,仍起风团,但现在不痒,患者自觉起风团的速度较前慢,色淡红,起风团之前仍有凉飕飕的感觉。 舌 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用药: 生姜10g 大枣10g 生甘草5g 桂枝尖10g 生白芍10g 赤芍10g 草麻黄10g 苦杏仁8g 北柴胡10g 炒枳壳10g 3付水煎服,煮开后再煮30分钟, 每天一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 8诊:2017-10-16 服药后反馈:服上药第1剂,自觉身热但未出汗,仍起风团,基本不痒;服药第2次后当晚泡脚,泡脚20分钟后上半身有汗出,当晚睡觉时有汗出,次日晨起荨麻疹基本消失。 按:思辨时间 纵观此案,虽然治疗中间经历了曲折、走了弯路,但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此案患者服第2诊中药后,患者全身能出小汗,荨麻疹起风团处红、痒,以为表寒渐解,营分郁热。故用了忍冬藤清营分热。谁知患者10月1日前来就诊时诉荨麻疹较前加重,后经我们仔细分辨、辨析症状,诊断还是:风寒束表、阳气拂郁,之后使用麻桂各半汤加四逆散收功。 患者服药后的病情变化是检验医生立法处方正确与否的明镜,荨麻疹起风团处红、痒,通常认为是营分郁热,但患者服药后荨麻疹较前加重,我们之后改弦易辙没有继续使用凉营法,而是使用发散风寒通营瘀之法。 张仲景老老实实的记载了治疗伤寒病的全过程,从而写出了辨证论治的开山之作——《伤寒论》,此书虽然历经了一千八百多年,依然是我们现在学习中医理论的经典书籍,我们现在依然可以使用书中的方药治疗外感寒邪类疾病,并且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中医理论不是在在大脑中想象推导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服务临床。所以,学习中医要像张仲景一样,从实践当中严密、细致、持久地观察,容不得半点马虎。 不要空谈某某理论怎么怎么好,理论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因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临床。如不能指导实践,不如不学。中医不是玄学,而是实用之学,学习中医要从临床实践出发,不要空谈理论。当下中医流派众多,其中鱼龙混杂,我们坤幼堂学术团队深切地希望大家都能学到可以指导实践、服务临床的中医理论。 贾某 女37岁 主诉:做噩梦多年。 现 病 史:做噩梦,梦到大蛇缠身,疲劳时易做这样的梦,一躺下就做梦,有时吓醒;七年前丈夫出车祸后失眠入睡难;喜叹息;无胸闷、心慌;食欲可;食后无所苦;二便可;疲劳后易发口腔溃疡;腰部冷痛;无足跟疼痛;喜热饮;手足怯寒;脱发较重;无手足发麻;食甜胃部发酸;半夜咽干;无夜尿;轻微郁闷;疲劳后视物模糊。 月经史:LMP:2017-10-11,月经周期准,行3-4天,量可,色暗,有血块;月经第一天痛经,小腹及全身凉,经血热;经前乳房胀痛、烦躁。 望诊:手掌脱皮,下嘴唇淡。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弦,左不受按。 处方用药: 辽细辛3g 桂枝尖10g 全当归10g 生白芍10g 赤芍10g 鹿角霜20g 生甘草5g 大枣10g 北柴胡10g 炒枳壳10g 明党参15g 绵黄芪15g 炒白术15g 仙鹤草20g 广郁金10g 3付自煎 二诊:2017-10-18 服上药后,噩梦大减(3天中有2天未做噩梦);脸色好转;喜叹息好转;腰部冷痛好转;手足怯寒好转;白天小便利,次数略多;大便可;入睡可;无口腔溃疡、咽痛。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处方用药: 辽细辛3g 桂枝尖10g 全当归10g 生白芍10g 赤芍10g 生甘草5g 大枣10g 北柴胡10g 炒枳壳10g 明党参15g 绵黄芪15g 炒白术15g 广郁金10g 五指毛桃15g 酒菟丝子12g 5付代煎 鹿角片粉15g 一天2次,一次1.5g,吞胶囊,服5天。 回访:患者服完药后噩梦消失,未复发。 按: 患者因做噩梦多年前来就诊,常梦到大蛇缠身,疲劳时易出现这样的梦境,一躺下就做梦,有时吓醒;手足怯寒;脱发较重;患者有痛经,月经第一天小腹痛,痛经时小腹及全身凉。轻微郁闷;疲劳后视物模糊。诊断为:肝血虚、阳气虚、兼肝郁气虚。故我们使用温阳药扫除患者梦中阴霾,疗效令人满意。 中医对于梦的解读有很多,下面让我们温习一下《内经》和傅山对梦的理解。 《灵枢第四十三·淫邪发梦》:“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傅青主男科》:“人夜臥交睫,則夢爭鬥負敗,恐怖之狀,難以形容,人以為心病, 誰知是肝病乎,蓋肝藏魂,肝血虛則魂失養,故交睫若魘,此乃肝膽虛怯, 故負恐維多,此非大補,不克奏功,而草木之品,不堪任重,當以酒化鹿角膠, 空腹服之可愈,蓋鹿角膠大補精血,血旺則神自安矣。” 罗秀芝,女,59岁,务农。语速慢。 主诉:健忘半年余。 现病史:其儿代述,近半年因家中事情杂乱,患者记忆力明显减退,近事遗忘明显,经提示能忆起,语速慢。无头晕、头痛、耳鸣。1年前起夜时出现头晕一次,于滨医行MRI、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今年发生心前区不适数次(进食后症状消失)。晨醒较早。舌头有麻紧感。未测即时血糖,纳可,眠差,二便调。无腰酸酸软及足跟痛;无夜尿; 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略涩,右沉涩,左沉弦。 望诊:形体肥胖,面色暗滞,面部、手臂有散在暗斑。 血压:140/98mmHg。 中医辨证:瘀血阻滞脑窍。 处方用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山桃仁10g 西红花8g 全当归10g 坝川芎10g 赤芍10g 紫丹参15g 北柴胡10g 炒枳壳10g 生甘草5g 地龙10g,7付,代煎15包 二诊:2017年7月13日。 患者自述健忘有改善,头脑转清,记忆力改善,二便调。舌胖大,淡红,苔白腻,脉弦涩,不受按。 当前辨证:湿瘀阻滞脑窍。 处方用药: 山桃仁10g 西红花8g 全当归10g 坝川芎10g 赤芍10g 北柴胡10g 炒枳壳10g 地龙10g 石菖蒲10g 广郁金15g 姜半夏10g 陈皮10g 滇茯苓15g,7付,代煎15包。 三诊:2017年7月24日。 患者自诉健忘改善,记忆力改善,头脑转清,舌头麻紧减轻。余无明显不适。纳、眠可。大便通畅。舌胖大,淡红苔稍白腻。脉弦细涩,不受按。 当前辨证:湿瘀阻滞脑窍,兼见气血不足。 山桃仁10g 西红花8g 全当归10g 坝川芎10g 赤芍10g 北柴胡10g 炒枳壳10g 地龙10g 石菖蒲10g 广郁金15g 姜半夏10g 陈皮10g 滇茯苓15g 绵黄芪15g,7付代煎15包 按:在初诊辨证的过程中,四诊合参很重要:患者主诉是健忘、望诊面色晦黯、面部及双手背、手臂可见较多的老年斑、语速缓慢、反应较迟缓及右脉沉涩等症状都提示瘀阻之机。结合《伤寒论》中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因此我们辨证为瘀血阻滞脑窍。当时我们为什么不用补肾药呢?因为患者无腰膝酸软及足跟痛、夜尿等肾虚症状,故我们处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果然患者在2诊时反馈健忘改善,头脑转清晰。 2诊时我们考虑患者形体比较肥胖,舌体胖大,苔白腻,被湿邪困阻的人也可反应迟缓,因此在上方中加菖蒲、郁金、半夏、陈皮、茯苓等,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来化痰除湿开窍。3诊时,患者记忆力进一步改善,头脑转清晰,舌头麻紧感减轻,脉弦细涩,不受按,出现了虚象,考虑到患者为老年人,活血、行气、化痰亦伤正气,所以仿补阳还五汤之意,在上方中加入黄芪。 通过此案的辨证论治过程,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姚梅龄教授曾说过的:“疾病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治疗疾病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就像张仲景祖师爷说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千万不能方证对应,死套方证,见到健忘就一味补肾,不知变通,削足适履,刻舟求剑。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疾病跟着体质走”,即使是相同的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人体,其发病机理也是不尽相同的。从西医角度讲,即使是同一种细菌病毒作用于不同的人体,其产生的症状和疾病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说,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个体化治疗”。 当下,许多人看到妇科炎症就会去医院输液治疗,殊不知中医治疗妇科炎症类疾病效果亦相当不错。下面分享坤幼堂纯中医治疗妇科炎症医案一则。 王某,女,39岁 主 诉:下身痒、痛1月余。 现 病 史:患者因下身痒、痛1月余前来就诊,在医院门诊已经输液治疗4天,效果不理想,故寻求中医治疗。患者自述从9月6日月经将要干净之时开始下身痒,阴唇附件长小疖子,痛,(无阴道出血、无性交痛)。现保持坐姿时阴部如砂砾摩擦感,伴两侧腹股沟胀痛;左侧少腹胀坠隐隐痛;月经周期准,LMP:2017-10- 6,行经11-12天,色(前3天色红,后面褐色分泌物),少量血块,无痛经,无腰酸;月经前烦躁,脾气急躁;现尿急尿灼热,小便不利;大便可;入睡可;睡中背部不适;食欲可;有时心下痞;无嗳气;略口干;无头痛;脸颊红热。 舌 脉: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弦。 处方用药: 山红藤15g 蜀羊泉15g 北柴胡10g 牡丹皮10g 全当归10g 生白芍10g 炒白术10g 土茯苓30g 建泽泻10g 苦参5g 车前草10g 车前子10g 椿根皮10g 大萹蓄15g 山瞿麦15g 5付,代煎10包。 2诊:2017-11-06 现 症 见:患者自述服上药后下身痒、痛、砂砾摩擦感减轻90%,两侧腹股沟及小腹坠胀、略痛;现尿急尿灼热,小便不利;大便可;入睡可;偶尔心下痞;现右侧嘴角炎;无口苦;无心烦;脸红减。 舌 脉: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弦。 处方用药: 蜀羊泉15g 北柴胡10g 全当归10g 生白芍10g 炒白术10g 滇茯苓15g 建泽泻10g 车前草10g 大萹蓄15g 山瞿麦15g 炒枳壳10g 川木香10g 五指毛桃25g 广藿香10g 防风10g 炒栀子10g 5付,代煎10包。 回访: 患者服上药后下身痒、痛消失,尿急尿灼热消失。 当下,许多人见到崩漏就会去西医院治疗,刮宫治疗仅是临时止血,事后又会淋漓不尽,治标不治本,殊不知中医治疗崩漏标本兼治,效果很好。 下面分享坤幼堂学术团队纯中医治疗崩漏,快速止血医案一则。 张某,女,33岁 主诉:血崩1天。 现 病 史:11月10日月经来潮,11日血崩,当时流血多,色暗红,有大血块,脐周痛(既往月经第1~2天脐周痛明显)肚脐凉,腰酸痛,流血后头重往下栽、脚乏力、心慌、头脑不清醒、乏力,气短;无经血热;食欲差;口苦;感冒输液3天,现仅微微咳嗽;14~15岁时曾出现心律不齐,贫血;无汗出;好生气;平素脾气急;今日仍有大血块;无二便失禁;大便稀,小便可;昨天不舒服时欲呕吐欲排便;2016年曾崩漏2次。 舌脉: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弦数。 中医辨证:瘀阻胞宫,血分瘀热,气血骤虚。 处方用药: 全当归20g 坝川芎3g 黑炮姜10g 山桃仁8g 炙甘草45g 绵黄芪80g 蒲黄炭10g 生地黄50g 茜草10g 霜桑叶15g 白参10g 三七3g (单包) 2付,代煎4包 2诊:2017-11-15 现 症 见:服药后流血消失;头晕减;现疲劳,头晕;无口苦口粘;食欲略差,无胃脘胀痛;小腹隐痛,坠痛;大便可;小便可;入睡难。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微微厚,脉略数弦寸浮尺弱。 病势进退:瘀血渐去,气血稍复,兼有血分瘀热。 处方用药: 北柴胡10g 牡丹皮10g 炒栀子8g 全当归10g 生白芍15g 绵黄芪60g 炒白术10g 滇茯苓15g 生甘草5g 霜桑叶12g 生地黄30g 熟地黄30g 3付,代煎6包 林下参一支,乌鸡炖汤喝汤吃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