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为阴邪,重浊黏腻,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简单来说就是无形的能量就是阳,有形的水液就是阴,若阴无法及时发散,就会滞留在体内,致使阳气无法升腾,人体就会有病厄来袭。涉及到人体,湿气”这个词在今天来看,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词,稍微对养生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怎么回事。 中医将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中医内科学》对外湿的定义是:“湿为重浊之邪,黏滞难化。若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汗出沾衣等均可使湿邪侵袭人体。湿属阴性,与风邪结合为风湿,与寒邪结合为寒湿,与热邪结合为湿热。”;对内湿的定义是:嗜食膏粱厚味,或过事生冷瓜果,甜腻食物,或外湿入里,均可使脾气不运,湿浊内生。常导致胸闷脘痞,纳呆泛呕,尿少便溏,面浮肢肿等。 结合上面的话来理解,所谓湿邪,除了感受到在外的湿气(如淋雨、如汗出)之类病因,就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如小便不利、泄泻、水肿等),或者出现四肢沉重发酸肢体僵硬等症状。 当然,即便出现了这些症状,也有人不以为然,毕竟这是大家的通病,什么“年纪大了”、“换季了”、“活动量变少了”等等说辞都会成为出现这些症状的理由,很少有人会觉得这是由于体内湿气过重,是身体给你发出的“病情诊断书”,即便有人有所察觉,也不拿他当回事儿。 但是你知道吗?“阴阳运行,阴极阳生,阳极而阴始。事当极盛之时,必有祸乱隐伏,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到它显现出来,已是积重而不可返。”您说是不是呢?疾病常发于细微处,有所察觉就应该重视起来,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如果放任不管,致使其滋生,就悔之晚矣。 为什么要重视呢?湿气引发的并发症可不是跟你闹着玩儿的。 湿邪对人的伤害隐蔽而缓慢,它一步一步的侵害人体的健康,起初引起舌苔厚腻泛黄、皮肤起疹起痘,稍重时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大便不成形;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关节疼痛,体型肥胖等问题。 中医认为,“湿气”会引发和恶化多种疾病,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发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过敏性鼻炎,咽炎,妇科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此外还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痛风肾病泌尿系结石、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者可导致尿毒症。 所以啊,趁湿气还没给你下“病危通知单”之前,就及早祛湿吧。那么,怎么祛湿呢?《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各个脏腑组织以及人体活动所需的精微物质,均靠脾胃化生及运化输送。如果脾失健运(脾虚)则气血化生乏源,会出现各种各样机体虚损的病证。所以,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脾的功能恢复了,就能回归正常的工作了,也就能运化水湿,达到祛湿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