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于温病的认识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温病是由伏邪所致。也就是说,虽然在冬季感受了寒邪,但是没有发作,而是潜伏在里面。随着春季的阳气外引,或者一些外因的诱发,寒邪随着人体的阳气化热,出现一些温热的现象。
第二: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就是人体内阴精不足,必然导致阳热有余,感受了邪气就会化热,出现一些温热的现象。
第三: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夏至日以前化热的病叫做温病,夏至日以后化热的病叫做暑病。
到了清朝,对于温病的认识就更进步了。清代医家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伤了手太阴肺经所致,叫做太阴温病。热邪势必伤阴,且以太阴为主。
总之,虽然说法不同,但是认识是一致的。温病是温热之邪所致,最能伤人的阴液。张仲景就是持这种看法。因为温邪耗伤津液,化热最快,所以出现“发热而渴”。因为热势较盛,所以恶寒为轻,甚至不恶寒。
将温病与伤寒混淆,往往会造成对温病的误治,譬如用麻黄、桂枝治疗温病发生错误的医案还是很多的。温病是温热伤阴之病,用麻黄、桂枝这些辛温之药不但治不了温邪,还会助热伤阴,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