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流沙河的《正体字回家》有点不讲理

 闻理书屋 2019-08-19

        流沙河老先生知识渊博,近年来攻古文字,著有《白鱼解字》和《文字侦探》。然而,攻古文字副产品竞反对汉字简化。老作家从2013年2月22日起,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开辟《简化字不讲理》专栏,共有96篇。2015年4月由新星出版社发行其手稿影印版,改名为《正体字回家》,指责汉字简化“无理”“蛮横”。《正体字回家》真有点不讲理。

整个汉字发展史,就是一部汉字简化、孳乳和统一规范史。金文和甲骨文的象形程度很高,有些字就是直接描摹实物的形状。古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把图画性很强的字符改为比较平直的线条,使字符的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增强,重复、多余的部分被告删去,这就是小篆。篆变隶汉字形体又大大简化。

老作家为了说明文字的来龙去脉,画了不少甲骨文、金文、篆文。如若不享受文字的简化成果,《简化字不讲理》专栏将是什么情景呢?九十六本厚厚连环画!老先生,享受着简化的成果,却反对继续简化,我以为没道理。

(一)称繁体字为“正体字”没道理

《正体字回家》言必称繁体字为“正体字”。那么,什么是“正体”?

“正体”一词的由来,最早见于唐代颜元孙所撰《干禄字书》。该书是收录唐代俗文字的一部字书。每字分俗、通、正三体。“正体”之名由此始见,亦称为“正字”。

汉字自产生之日起,由于地域、时间,以及由篆而隶,由隶而楷的演变过程中隶定方式等原因,异体字大量出现。这种用字方式严重妨碍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们的思交流,所以,自秦“书同文”开始,经西汉、东汉到唐,政府多次发起正字运动。那些专门指明字的形体标准,辨别字形同异正误的书,我们把它称为“正字书”。整理和研究异体字,确定文字的标准字形,促进文字统一的学术研究叫正字学。

《辞海》、《辞源》等对“正字”一词的解释是“结构和笔画正确,符合标准的字,区别于异体字、错字、别字。”“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反义词,“正体字”是“异体字”的反义词。简繁体字的标准是《简化字总表》,而正异体字的标准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此表名为“第一批”但至今未出台“第二批异体字整理表”),如“睿”是正体字,“叡”是异体字。

台湾地区领导人有自卑情结,认为称港澳台使用的文字为“繁体字”,“带有负面意涵”,从而提出的“正体字”称呼。说什么“正体字”一语,有“正规”、“正统”、与“正式”的意思,是针对“异体”、“俗体”与“简体”而来,但并无任何贬抑意涵。(马英九:《大陆“识正书简”的文化意涵》. 2009-06-23.)台湾地方政府至少从2004年起, 便通过推行各种宣传与奖励,以推动“正体字”之称谓,而不用中国大陆所称的“繁体字”。其实,“正体字”没有“正统”的“意识形态”色彩。老作家研究古文字学,对正体字的涵义不可能不知道。然而,专栏言必称繁体字为“正体字”,实在没道理。

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规范汉字”名称来表示官方标准用字。规范汉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简化、整理并颁布的规范化汉字,现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规范汉字”包括由国家以《简化字总表》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字和未被整理简化字的传承字,而“不规范汉字”主要指:已被简化字取代的繁体字、已废除的异体字。文字学的工作者应按国家规范称呼相关汉字。

(二)搞双重标准没道理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似乎不合理的字。有个笑话说“射”字应是“矮”字,身体只有寸长,不是矮吗?查古金文左边是象形弓箭,右边是象形一只手,是用手弯弓射箭的形象。金文的 “身”的形象和弓箭的形象相近,后被人们误认为“身”,而金文的“寸”仅仅在金文的“手”下多一横,后被人误为“寸”。这就没道理了。金文的“手”字,被隶、楷误为“寸”还有一些,如尊、夺等。

有些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造成的,如今被当成笑话。最特出的是“家”字。屋下怎么会是猪?这不是猪圈吗?“家”是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画的就是屋下一条猪,它记录了人类史上的伟大进步——定居。原始人群完全处于流动集聚状态,造屋定居这是多么巨大的历史飞跃啊!定居,从狩猎到驯养。从考古情况来看,新石器时代就已蓄养猪了。当时家庭经济与畜养关系密切。屋内养猪,就是定居人的“家”。

汉字使用中有种叫“假借法”。语言中产生了新词,为了不增加太多的新字,就在已有的字中用音同的字去记录,这就是假借字。一但有影响的人错用假借,就会造成“假作真时假亦真”的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请柬”的“柬”字,它是“简”的错用假借。“简”,竹简,古人把字写在竹简上,原来是“请简”。后来,有人借用同声字“柬”。“柬”本意是挑选,就是后来的拣字。这一假借被用成习惯,造成了不合理。

老作家近来研究文字,对这些不可能不知道。就在他指责简化字“杀”不讲理时,也对繁体字“殺”右旁加“殳”,难以说出个道理,并说“古人错了”。(见《正体字回家》第72篇)第七十八篇中说:繁体字“艱”字“右旁见错成艮了,致声符丧失。”这不是也承认繁体字也不讲理嘛!老作家为什么不写个《繁体字不讲理》呢?双重标准,没道理。

(三)纠缠古音没道理

    社会在发展,语言渐丰富。汉字为适应语言的发展,需要创制大量的新字。由于象形、指事、会意等三种造字方法局限性很大,而形声字则是创造新字的好形式,于是,形声字应运而生。后世发现的甲骨文不足五千字,可解读的有1112字,其中形声字344个,约占三成。而在《说文解字》收秦汉小篆中,形声字占总数的82%强;在《汉语大字典》中,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90%以上。在现代汉语中,许多新出现的科技名词都可以用形声组合的方法产生新字。

    正因为形声字在汉字中的重要性,《正体字回家》重点指责简化字1、简掉声符失读音,如“赵”字等。2、简残声符读音难,如“际”字等。3、简错声符音读讹,如“琼”字等。

1、说“简掉声符失读音”没道理。所谓“形声字”是根据语音相同的字,加个形旁而造,效果又好又快。但声旁(也叫声符)一般不能准确表示读音,古音今变有的连个近似的音也不表示。第一,声旁不是字母,表音不精确。声旁表音一般有三种情况:(1)声韵都同,(2)仅声同或仅韵同,(3)声韵都不同,音全变了。例如:由“肖”做声旁组成的形声字,与肖(xiāo)声韵都同的有:消、削、硝、宵、霄、销、逍、蛸、绡、魈等。仅声同或仅韵同的有:屑(xiè)、榍(xiè)、悄(qiāo)、俏(qiào)、鞘(qiào)、峭(qiào)诮(qiào)等。3、声韵都不同的有如:稍(shāo)、捎(shāo)、艄(shāo)、哨(shào)、梢(shào)、潲(shào)、赵(zhào)等。而“赵”仅用于古代国名和姓,繁体“趙”字,与声旁“肖”声、韵都不同,简为X,有什么不好!不存在简掉声符失读音的问题,绝对没有人读成“叉”。专栏说赵字简掉声符失读音不实。

第二,语言在发展,语音是变化的。 “槐”是形声字,“木也。从木,鬼声。”(《说文解字》)鬼是声旁,是古音。表音部分除了提示古代读音外,已基本失去了意义。现代常用汉字中,有众多的形声字,读音与古代相比,相当部分变化很大,即使读音还相同,声调也未必一致,古今音已变。纠缠于古音,而不与时俱进,没道理。

第三,汉字的字体几经变化,有些字的声旁变得看不出来了。例如;“急”字,“急,褊也。从心,及声。”(《说文解字》),“及声”在隶书中已变成“刍”字了,不是文字专家看得出来吗?专栏死抱住声旁不能改,有理吗?

2、说“简残声符读音难”不合理。在古代,用一个字做形旁、声旁,有时嫌它笔画太多,不取全字,只取它的一部分,这叫“省形”“省声”。例如“恬”字,形旁是坚心,声旁是“甜”字,省掉“甘”成“舌”了。古代可以省形省声,而简化字“际”,声旁“祭”简化成“示”,老作家认为不讲理。这不是双重标准吗?

3、说“简错声符音读讹”不合理。就说“恬”字,古人把声旁“甜”字,省掉“甘”成“舌”。谁把“恬”读成“舌”,这不是古人错,而是读者错。同理,谁把“际”字读成“示”,把“琼”读成“京”,谁没文化!

《正体字回家》纠缠于声旁、古音,而不与时俱进,真是没道理

汉字从古到今,无论字形、字音、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决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必须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专门理论来做科学的解说。就连对文字学有研究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他著的《字说》解说也有错误。书中错把形声字“波”当成会意字。说“波者,水之皮也”。苏东坡得知后,笑称“滑者,水之骨也”。 王安石深感惭愧,把《字说》销毁了。“波,水涌流也。从水,皮声。”(《说文解字》)有专家认为:波从皮声,无意义,当是从簸声之省声。皮和簸古音相近。(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编《汉字演变文化源流》P830  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滑,利也。从水,骨声。”(《说文解字》) “骨”是声旁。“滑”,古音同“骨”古音gǔ。

使用汉字的人不可能都是文字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只要按照国家规范用字就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正确理解别人的文章。如何理解古代文献资料,那是专家们的事情。如果自作聪明,看文猜意、看字猜音是要闹笑话的,不管是不是简化字。

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人都难以阻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