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的“苞米地奇迹”事件到现在仍被人津津乐道,不少网友戏称它为“赫鲁晓夫的奇迹”,也有网友称赞此次事件的机长为俄版萨利机长,是英雄! 不过,玩笑归玩笑,冷静下来我们对此次“俄罗斯莫斯科起飞的空客321飞机起飞后撞鸟失去双发迫降”事件做一些讨论,希望大家也能思考一下。 1. 这种情况是极罕见故障,但是如果发生在我们自己的飞行中,机组能像这次这个机组处理这么成功吗? 2. 是决策场外迫降还是掉头返回机场场内迫降?要考虑什么样的因素? 3. 松软场地迫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起落架放下好还是收上更好呢? 4. 飞机紧急迫降时,你该如何正确保护自己?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人都会因为顾虑太多而丧失机会,最终造成更大的损失:- 飞行员必须无脑复飞一圈(复飞不了也要复飞,以证明没有你的问题);
- 在以上问题没有考虑周全之前,很难相信有多少人敢去做场外迫降的决策。要知道,从750英尺失去所有双发,到接地可能只有40秒左右的时间。这40秒要考虑的、做的东西有很多、很多。
决策场外迫降还是180°掉头返回机场着陆,都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且不说跑道是否有其他起飞的飞机需要避让,或者跑道上有没有其他飞机,单从技术的角度我们来讨论讨论。 从很多方面来说,可用高度往往是能否成功迫降的控制因素。举个例子:某飞机起飞并爬升至离地300英尺(AGL),此时发动机单发失效。典型反应时间4秒之后,飞行员选择掉头回跑道。使用标准转弯率转弯(每秒转航向3°),转过180°需要1分钟。以65节的滑翔速度得到的转弯半径为2100英尺(640米),则转弯完成时飞机在跑道一侧4200英尺(1280米)处,飞行员必须再转45°以飞向跑道。至此,飞机总共转向航向225°,对应耗时75秒,加上4秒的反应时间。若飞机无功率滑翔下降率约为1000英尺(305米)每分钟,则其已经下降了1316英尺(401米),低于跑道1016英尺(310米)。这里可以需要注意的几点在双发大飞机低高度所有发动机失效后(来不及重新启动)也一样:
- 通常来说:在安全机动高度以下,更安全的方案可能是建立滑翔速度,直接向正前方迫降,或者稍微偏左或者偏右迫降;
- 如果选择180°返场,可能需要的高度超出大部分人的直觉;
- 返场使用大的坡度会导致失速速度增大,为了维持较大的速度,可能需要增加下降率;
- 转弯使用的坡度增加了阻力,而增加的阻力需要更大的下降率来补偿;
- 要考虑飞行员对故障的反应、识别故障性质、做出合适的决策、执行相应的决策,至少需要4秒时间。而往前飞4秒,回来就需要另外至少一个4秒时间。也就是可能有8秒的高度损失。
- 对于一个65kts的小飞机,安全转弯回来需要1316英尺。那么对于离地安全爬升速度大约至少是两倍的737或320系列来说,可能至少需要离地高度3000英尺以上。这个还需要大家飞模拟机时去验证,这些还不考虑风和重量的变化。
松软场地迫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起落架放下好还是收上更好呢? 对于双发同时失效而又无法重新启动这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飞机制造商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操作程序,原因可能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说这种概率太小;其次就是逃避法律责任;还有就是高度、天气、特殊机场和地形等组合各种可能性太多,无法给出一个有操作性,或者说可执行的方案。这时候发生这种极端故障,就全靠机组,特别是机长的能力,尤其是机长的理论和经验来支持。对于在接地时是否放下起落架,无法给出硬性规定。地面崎岖不平和有树木的地形,或大下降率接地时,起落架放下必然对座舱区域具有保护作用。但是,这一优势应当与起落架垮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做出权衡,例如可能会导致油箱破裂。在平坦松软地形或耕地上,确保可以正常接地并有足够的减速距离时,起落架收上比起落架放下对飞机造成的损伤可能更小。接地之前关闭飞机的电气系统能够减小接地后起火的可能性。个人估计在U6-178航班双发失效时可能很难考虑到底是收上好还是放下好。因为失效时只有不到750英尺,起落架应该是刚刚收起来不久。机组要考虑识别发动机失效、决策场外迫降、选择迫降场、执行迫降、关闭发动机以及可能执行预防性灭火程序。对于只有几十秒钟来说,可能很难将所有的事情都完美考虑。 机组最最要考虑的不是纠结起落架要不要放下,而是怎么能在可控状态下将飞机以安全的姿态飞行,避开可能的障碍物、高压线等,迫降在玉米地里。 说起来,这个航班虽然迫降了,但从起飞,到迫降,再到最后成功撤离,旅客们在飞行的各个阶段都兴致勃勃的拍下了视频:
但其实上,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起飞拍一拍也就罢了,但“迫降时”和“撤离后”,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危,是绝不应该再拍摄视频的。
飞机迫降时,每位旅客都应该在座位上进行“防冲击姿势”,简单来说这时飞机的相对速度非常快,机体接触到地面后会给机舱内的人们带来的十分强烈的撞击,就像上文“迫降中”视频中我们看到的那样,飞机在接地的一瞬间,客舱里不安的叫声响起,同时拍摄设备也更无法再保持平衡。 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再次祭出西瓜妹妹画的这张图,飞机迫降时的防冲击姿势,应该是这样: 而在飞机迫降后,旅客撤离出飞机,这时候其实还没有完全脱离危险,因为你不确定飞机会不会发生爆炸,像这次飞机在起飞后不久就迫降,想想几乎还满载着的燃油吧,一旦着火,连带着农作物也迅速着火,在这片一望无际的苞米地里该多么的可怕。 所以上文中“迫降后”的视频,男空乘站在飞机舱门后使用麦克风指挥,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我们不在现场,并不知道当时具体的情况,所以也只好“以结果为导向”,忽略这些细节吧。 知识点学习:在飞机陆地迫降后,要撤离至风上侧100米左右的距离,等待救援。 虽说是迫降,而且整个过程和结果都像极了发生在美国哈德逊河上的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的迫降,可能是旅客和我的同行们全部平安让我心里感到放松,不然为何总觉得画风颇有些喜感。 敲黑板,乘务员请牢记,撤离后,每个人都必须携带自己的应急设备撤离飞机,向上图这位空乘同行,她没有忘记携带麦克风和手电筒。 不管怎样,目前来看,这次的迫降是一起极为成功的案例,当班飞行机组、客舱机组的表现可圈可点,所有旅客都安安全全的撤离出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