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献给孩子们:走进拉威尔笔下的《鹅妈妈》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19-08-19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小编首先祝各位小朋友儿童节快乐。这次推送就是为了六一儿童节准备的,因此小编选择了一部适合各位小朋友聆听欣赏的管弦乐作品——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管弦乐作品《鹅妈妈》(选用全本的芭蕾版本),以献给可爱的孩子们。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的简介请见往期推送

6.1
乐曲简介
    在我看来,法国印象派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的作品之所以迷人,除了完美无缺的配器以外,还有非常重要一点———孩童般的纯真,我总能在他的作品里找到能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的片段。他的童真给人的感觉是精致的、具有童话色彩的,但是带有一些孤独和寂寞,这种独特绝妙的体验在别的作曲家那里是很少见的。

    对于了解拉威尔生平的听众来说,作者能写出上述这样的音乐其实并不奇怪,他的音乐就是他本人的一个写照。谈及他的个人生活和习惯,和他的音乐一样有意思:终生未娶的拉威尔是一个随和但孤僻的人,容易相处但不容易走进,喜欢独来独往,更喜欢鼓捣一些小玩意,在他的家里摆满了他的收藏品,包括各种画作、雕刻和钟表(感兴趣的各位可以看看他的两部歌剧《孩子与魔法》和《西班牙时刻》,里面的家具和钟表简直不计其数),以至于你上网搜拉威尔的图片,你都能够看到他钢琴上或是墙上的小物件,或许这些藏品对于作者而言比朋友来的更亲切。他穿着考究,品味高雅,他知道自己的脑袋天生显得很长,因此隔三差五去理发店,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发型来弥补在他看来不足的地方。

    拉威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职业作曲家,他并不刻意成为像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那样的改革者,他只希望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把艺术做好,而他感兴趣的题材恰恰是那些新鲜的、有趣的、积极的事情,比如说童话故事、异国风情等这些艺术感强烈的小题材,你在他的作品里不会发现那些打打杀杀、尔虞我诈、批判政治与现实等宏大、剧烈的东西(这既是他的优点,也反映了他题材较窄的缺点)。

    《鹅妈妈》这部作品就完美体现了作者单纯童趣的一面,虽然并不复杂(作者说过创作这部作品要摒弃一切华丽的手段),但也展现了坐着强大的编曲能力。这是一部从里到外都是属于儿童的作品:第一,取材于法国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集《鹅妈妈的故事》,作者选取了五个故事进行谱曲,其中以《睡美人》这个故事作为主线;第二,作者将这部作品题献给“美美”与“肖恩”两位小朋友,而非题献给某位音乐家;第三,这部作品四手联弹版本的首演(1909年)也是两位小孩完成的(这部作品也体现了作者创作的灵活度,一开始是钢琴四手联弹,后来作者于1911年将钢琴谱配器成组曲,最后加写一些内容以及顺序的调整从而编成芭蕾舞剧),可以说这部作品就差作曲家本人不是小孩了。

我选择芭蕾版本来谈,因为我不想错过任何一个音符即便是作者加写的前奏曲、间奏曲等一些边角料也十分精彩。


木管组:1短笛 2长笛 2双簧管 1英国管 2单簧管(降B A)2巴松 1低音巴松

铜管组:2圆号(F)

打击乐及色彩乐器组:1组定音鼓 1三角铁 1吊钹 1钟琴 1钢片琴 1竖琴

弦乐组:第一、二小提琴组 中提琴组 大提琴组 低音提琴组

演奏时长约为30分钟

乐曲分析
前奏曲

    规模不大的前奏曲是后创作的,因此包含了很多后面段落的内容,我们先拿ABC这样的字母来命名,等到了特定的段落我们再揭晓答案。前奏曲呈现出一个三部曲的架构,真正在后面段落中会使用到的材料都集中在中段,所以首尾部分我们不做重点介绍。前奏曲一上来就特别像小孩翻开童话书的第一页并看到“致小读者的话”的场景,音乐带有一些旁白的语气,相隔三度的两把长笛与两把巴松配合奏出带附点的三和弦材料,这是贯穿前奏曲的主要材料(见上谱第一小节),这个材料没有奏完,在弦乐组的泛音下带弱音器的圆号奏出一个带有三十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材料,我们不妨称之为圆号动机(见上谱第三小节)。

    随后在弦乐分部细腻的颤指下,短笛与长笛奏出略显诡异的模仿鸟鸣的材料,同时两支单簧管走出十六分音符六连音(见上谱)。

    中段是信息量大的地方,各种后面段落会出现的重要材料一个接一个出现,因此我们从这里开始将重要材料用ABC命名:以圆号、巴松与单簧管奏出前奏曲主要材料以及弦乐半音下行的颤弓为背景,长笛与双簧管奏出一个飘渺但平稳朴素的、八分音符为主的材料,我们称之为材料A(见上谱)。

    紧接着材料A的是大提琴独奏奏出的有些哀伤迷茫的材料B,同样以八分音符为主。大提琴solo后,将B传递给中提琴独奏。第一小提琴独奏出现,就当小提琴奏出B的前三个音后,继续下去的是新的材料C,带有八分音符三连音,而且在C出现之后,原材料的倒影随即出现。这个C材料有些东方色彩,伴奏声部增添了竖琴与钢片琴这样的色彩乐器(都见上谱)。

    再现部再现首部的所有出现过的材料(前奏曲主要材料为主),不过气势越来越强,一直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们的第一个故事就要拉开序幕。

-----
-----
场景一:纺车舞-场景音乐

    在前奏曲部分我就说到过,这部作品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欧洲人家喻户晓的传说———睡美人的故事,整部作品就是在睡美人这个故事的大框架下,插入一些不相关的其它童话故事(也出自于《鹅妈妈的故事》这本童话集)。许多人会问了,《睡美人》不是《格林童话》里的故事吗?这个问题我也遇到过,不过查阅资料后发现,原来《鹅妈妈的故事》的作者夏尔·佩罗早在格林兄弟诞生前一个多世纪就把睡美人的故事列入了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集当中,同一个故事被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编者收录,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睡美人童话流传的广泛性。两本童话故事集里有很多故事都是重合的,除了《睡美人》以外,还有《小拇指》、《小红帽》等许多著名的童话故事。

    在谈这个段落之前,我有必要把睡美人这则故事简要概述一下:睡美人的前身是公主,公主出生后,为庆祝一番,王后邀请各方好友前来赴宴,不过她唯独没邀请女巫卡拉波斯。女巫十分生气,以不速之客的身份赴宴,在宴会上女巫诅咒公主会被纺织机的纺缍刺破手指而丧命,幸亏紫丁香仙子急中生智把女巫的诅咒缓解,使公主不会立即毙命,不过仙子的力量毕竟有限,公主仍旧受诅咒的影响,一旦见到纺锤就会不分昼夜地一直沉睡下去。于是,国王下令禁止任何人使用纺缍。然而坏事防不胜防,公主长大后在一座古塔中碰到了一个正在用纺锤纺线的老太婆(巫婆的化身),后果可想而知,公主立刻晕倒中咒。就这样公主变成了睡美人,一直在原地沉睡,四周的杂草与藤条慢慢成为公主的睡铺。

    故事到这并没完,因为对于这一段音乐,故事到这里足够用了,之后的和睡美人有关段落我会把故事接着顺下去。

    这一段叫作纺车舞,讲的就是公主在古塔里遇到这该死的老婆子后晕倒的故事,音乐非常清晰,ABAB加结尾的结构,有两个主题,我们一起看一下。

    引子:为了刻画这个邪恶的巫婆,作曲家从引子开始就让我们眼前浮现起一个令人厌恶的巫婆形象,作曲家用了很多的二度,单簧管、一二小提琴的十六分音符六连音与巴松颤音,同样的乐器之间都是二度关系。

    A:这个主题主要以木管组的八分音符为主,不过掺有一些八分休止,弦乐组的情况有些复杂,有的声部是拨弦的柱状和弦的pizz,有的是颤指,两种情况不同声部都会出现,上面的组合使得这个素材有一种伪善的色彩,带有一点挑逗的意味,犹如故意勾引公主的巫婆(见上谱)。

    B:这个主题比上面的主题更加刻薄,从伪善上升到狡黠阴险,依旧由木管组主奏,不过节奏更加复杂,休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十六分音符。打击乐加入,三角铁与定音鼓相互配合弦乐部分,弦乐声部除了原先有的pizz与颤指以外,还增加了半音下行颤弓(一二提与中提)以及低音弦乐拖沓沉重的拉奏(见上谱)。

    A:一个延长记号后,A主题再现,为了让音乐更加狡猾,作曲家别出心裁地添加了竖琴与弦乐(先中提琴,后第二小提琴)的滑音。巴松出现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六连音,钢片琴也奏出前六十四后八的音型填补竖琴的空子。

    B:主奏声部变化不大,就是主题部分一些素材出现了的模进处理,变化大的依旧在伴奏声部,上一部分A主题再现时出现的打击乐与竖琴,这里也出现了,弦乐部分以半音化的颤弓为主。

    结尾:首先引子部分也就是二度集中的素材简短再现,随后是一段生动形象的结尾,依旧是被大量二度音程掌控,形式为公主瘫倒一样的乐队齐奏的下行滑奏(二度)+气势汹汹十六分音符六连音的对话(见上谱),以双簧管下滑音型的发展作为结尾。

    场景音乐:音乐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正如我在上面打出的标题说的那样,还有一段场景音乐,毕竟这是一部芭蕾舞剧,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场景,这时大幕落下,后台工作人员抓紧换景,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作曲家需要创作一些换景音乐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的场景音乐是前奏曲中的A材料,以低音提琴沉闷的拉奏作为背景,共出现三次,分别为单簧管+圆号(闭塞音)、双簧管+巴松、小提琴+中提琴。简短的场景音乐后,大幕拉开,下一个故事即将登场。

    注:小编找到的芭蕾版本总谱并没有场景音乐的部分,包括后面的也一样,大家仔细聆听即可

-----
-----
场景二:睡美人的帕凡舞曲—场景音乐

    拉威尔有两首优美的帕凡舞曲,一首我在年初就出过推送(有关帕凡舞曲的概念解释请看那则推送,这里不再赘述),即《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另一首就是鹅妈妈里面的这个《睡美人的帕凡舞曲》,两首帕凡舞曲虽然内涵不一样,但是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朴实无华极其纯净的风格,作曲家摒弃了一切华而不实的手段,让最纯净的旋律自然而然地飘出来。

    我在上一个段落提到了公主怎么成为睡美人的,现在是时候把故事往下顺一点了:中招的不止公主一个人,公主接触到纺锤倒下之后,长眠诅咒便蔓延到了整个皇宫,所有的人和动物都停止了运动就地倒下包括国王与王后,就连王宫前面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在风的吹动下也一动不动,时间长了,睡美人倒地的四周长满了藤蔓与杂草,王宫周围也长起了一道玫瑰花树的篱笆,逐渐把王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不过这么睡下去也不是办法,童话故事里睡美人最终苏醒了过来,至于怎么苏醒过来的,这要放到这部芭蕾舞剧的终曲再说了。

    这个帕凡舞曲描绘的是公主中了巫婆的诅咒后长睡不醒,变成了睡美人,安静地一动不动的场景。这是一首非常短的乐曲,比悼念公主的那首还要短,一共只有三页总谱,不过作者用极少的笔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公主安静沉睡的状态,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这首舞曲呈现出三部曲的架构,首尾两部分都是主题句。这是一个宁静的略带孤独情绪的主题,就像天上飘来的那样虚无缥缈。帕凡舞曲主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长笛(solo)、圆号(solo)与中提琴声部(pizz)奏出,其中长笛独奏是主旋律,作者要求富有表情地奏出,圆号独奏和中提琴则以相同的乐句为长笛独奏进行伴奏;第二部分我们应当熟悉,前奏曲当中长笛与双簧管相继奏出的A材料就是这个主题的第二部分,在这里也由长笛奏出(另一只长笛独奏)。中段同样很短,完全可以算是个经过句,由单簧管独奏主奏(平稳的八分音符居多),圆号则以下行的乐句(四分音符居多)。

    再现部,主题的前半部分的主奏声部依旧是长笛独奏,但是伴奏声部变了,是英国管、单簧管、圆号、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均为pizz),其中英国管与中提琴伴奏的内容是一样的 ;后半部分则由虚幻的加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轻轻地奏出,配有其它弦乐声部与竖琴的泛音,在a小调当中结束。

    又到了场景音乐的时间,这里作者给我们之后幕间曲经常出现的套路,那就是固定的过门与下一段内容的预热(两者不分先后,谁先谁后都有可能),其中过门的内容之后还会出现,因此有必要说一下,我们就拿这一段的场景音乐为例。短笛突如其来的高音与打击乐和铜管重重的一击着实能把沉浸在帕凡舞曲中的听众吓一机灵,木管与弦乐对帕凡舞曲的内容做一个简短的展开后,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式”:我们听到单簧管一个优美的新材料,这其实是下一段的主要内容之一,到下一段我们再揭晓。之后就是过门的固定内容,弦乐的弓杆击弦加上弦乐的下行滑音,进入下一段。

-----
-----
场景三:美女与野兽的对话-场景音乐

    美女与野兽这个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1991年上映的迪士尼动画电影是很多人的记忆,尤其是八零九零后。不过,如果我们追本溯源的话,看这个电影是不够的,毕竟电影和原著还是有一些出入的。

    《美女与野兽》是本作品第一个插曲,不过和《睡美人》不同的是,这则童话并不来自于《鹅妈妈的故事》,而是出自于18世纪儿童文学作家博蒙夫人之手,《美女与野兽》是这位女作家最著名的代表作,下面是这个原版故事的简述。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富商,他有三个女儿,我们的主人公之一贝儿就是最小的那个。不过富商的运气非常不好,装有他全部家当的几艘货船在返航时沉没,仅有一条船返回港口,当他赶到港口时,发现船上的财物早就被海盗洗劫一空。富商失望地返回,不料在森林迷路,并误闯了野兽的城堡,当他采下城堡里最美的一束花准备回去送给女儿的时候,被暴怒的野兽发现。当野兽知道富商是为了女儿才摘花,于是给他两种选择,一种是他死掉,另一种是献出他的女儿。富商答应将自己的小女儿贝儿送给野兽,就这样,富商安全地回到了家。贝儿没有毁约(为了父亲牺牲自己,可见她还是非常伟大的),亲自来到城堡,本来不堪设想的场景却向谁也想不到的一面发展——野兽爱上了天真的贝儿,同时贝儿发现野兽虽然相貌丑陋,可怕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们就生活在一起,在爱的感化下野兽变回中咒前的王子。成婚的那一天,所有人都祝福他们。我们在电影看到的加斯顿等一些其他人都不是原著里出现的人物。

    这个美丽到绝对不会在现实世界出现的故事吸引了童心未泯的拉威尔,于是作者为这个故事编了曲。

    其实聆听这一段不用想太多,作为听众我们就知道有美女和野兽两方存在即可,因为这一段在音乐上的精髓就在于感受两个截然不同的音乐主题的对比,就如同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里的《两个犹太人》段落,通过两个个性完全相反的主题能够联想到美女与野兽之间天壤之别的差距与鲜明对比就是最大的胜利,因为很多时候音乐都存在对比,比如奏鸣曲式中很多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就存在对比,这个思考的方向对于我们聆听音乐作品大有裨益,

    乐曲的结构也很清晰,就是两个主题首次出现后,就是两个主题同时进行的酷似发展部段落,这里的音乐描绘性极强,像极了两方的对话,其中一个重要主题以倒影的形式出现。

    美女主题(见上谱):这一段开门见山就是美女贝儿的主题,这个主题由单簧管独奏完成,少许木管、弦乐声部和竖琴作为伴奏。拉威尔选择用单簧管作为主题的陈述者与贝儿的代表者,如果用长笛?可能显得过轻,如果用双簧管或英国管,鼻音太重不符合少女的形象,巴松更不可能,而单簧管有着雪一般纯净的声音,而且比长笛更有磁性,所以描绘天真但不愚蠢、纤细但不羸弱的少女形象,单簧管是除了小提琴以外最适合乐器了。这个主题纯洁朴素,优美流畅,区区几个四分音符就将贝儿的形象刻画出来,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

    野兽主题(见上谱):对比感随着低音巴松独奏的出现而显现。巴松这件乐器给我们一种笨重滑稽的聆听体验,但是比巴松更低的低音巴松就更显得沉重,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够听见这件乐器以独奏的形式出现。无独有偶,拉威尔的另外一部作品《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低音巴松独奏奏出的,效果犹如淤泥里拉出的牛车,使得原本就像冰山一样孤独的作品显得更加黑暗。低音巴松独特的震动感与张力配合低音弦乐的pizz把野兽粗鲁丑陋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野兽主题是半音化的,为半音下行,酷似德彪西牧神午后长笛一开始的部分·。野兽主题的终止出现了令人神经紧绷的圆号闭塞音、弦乐颤指与刺耳的打击乐。

    迁移聆听: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第一部分

    主题发展:主题的发展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个音乐主题的对话环节了,分为两个相似的部分。第一部分,贝儿主题被不同的木管声部奏出,最后被弦乐组进行展开,不同的木管乐器有不同的音色,酷似说话时不同的语气与声调。野兽主题依旧低音巴松的solo奏出,不过是原主题的倒影,也就是上行的半音化乐句,而且模进时越来越高,最后不得不交给巴松去完成接下来密集的级进,两个主题像藤条一样纠缠,急促迫切地上升,由缓慢地下降减慢,以结束主题发展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大同小异,也是两个主题的同时展开,低音巴松出现了高难度的七度大跳,并以同样的方式急促地结束。

    尾声:一个延长记号下的全乐队停顿以及竖琴慢悠悠的glissando后,小提琴首席先后由人工泛音与高音实音再现野兽主题,随后短笛与竖琴再现美女主题,最后在弦乐组绵密安静的和弦与竖琴上行的四分音符中结束这个场景。

    场景音乐:又到了场景音乐时间,具体内容之前已经提到过了就不赘述了,不过这里有些许不同,弦乐的glissando由中提琴与低音弦乐完成的。按照惯例,出现下一段的内容,弦乐组奏出一个上行的略显孤独的材料,双簧管奏出一个哀伤的主题,这到底代表什么,到下一场我们再揭晓。

场景四:小拇指-场景音乐

    不得不说,《鹅妈妈的故事》里面含有非常黑暗或者说小孩子不该看的故事,不是一两篇,而是有很多,比如可怖的《蓝胡子》,巴托克那部令人毛骨悚然的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就是出自这个故事,比如跟死亡挂钩的、荒诞至极的《兔子童谣》,再比如那个有着虐待与恋尸癖倾向的、残忍至极的故事《妈妈杀害了我》,这种故事不胜枚举,包括我们即将谈到的这部作品第二个插曲——《小拇指》。

    我觉得这个故事如果给小孩子讲的话,一定是他的童年阴影之一,而且这种恐惧会植根他们心中。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渣到爆的狠心父亲,穷到养不起孩子,于是他打算把自己的孩子扔到树林里,这个可怜孩子的名字叫小拇指。不过这个孩子比较聪明(父亲假装称带他出去游玩)他猜到父亲要把他遗弃的意图,于是为了找回回家的路,边走边撒面包屑,以便回来的时候沿着面包屑走出森林。可是,这些面包屑很快就引来一群该死的鸟,把他撒过的面包屑吃得连渣都不剩,之后的事情,我不想再说了,你能体会小拇指有多绝望,带着这种后果不堪设想的猜想,我们来看音乐。

    好在这段音乐并没有描绘父亲遗弃孩子的过程,而是注重刻画小拇指的心理活动,那种空虚、寂寞甚至绝望的情感是音乐的主要内容。这个场景的音乐就是主题一直在重复,有一定的变化发展。

    主题首次出现:上个场景的换景音乐里面,弦乐组奏出一个上行的材料,这就是这个场景的引子,依旧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完成,单调无味的上行与越拉越长的节奏(四二-四三-四四-四五)暗示着小拇指悲惨的命运,就像一个人始终在绕弯路团团转那样,你休想从森林最深处走出来。主题踏着弦乐的步伐进入,这是个有着伤感凄凉的主题,不过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还记得遥远的前奏曲里面的B材料吗?还记得上一段换景音乐里面双簧管哀伤的新内容吗?就是小拇指主题前一半的内容。刻画负面的情绪要用一点不一样的乐器,纯净的单簧管就不能用了,拉威尔先后选择了鼻音很重的双簧管以及鼻音更重的、有着思想色彩的英国管,双簧管掌控的主题前半部分较为平稳,中速前行的八分音符为主。英国管掌控的主题后半部分就不一样了,寂寥的味道扑面而来,作者在这里要求富有表情的演奏,是不是出现的八分音符三连音更显哀愁的情感,音乐到了这里不妨用《小石潭记》描写四周环境的一句来形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主题第二次出现:主题前半部分先后由单簧管与长笛奏出,一二小提琴组合与中大提琴组合先后配合单簧管和长笛(弦乐部分奏出主题的开头部分,随后是灰心丧气的半音下行),之后主题开始的短暂的音阶部分被弦乐组进行模进处理,音域从低到高,力度由弱至强,在木管组出现的时刻达到顶点,随后缓缓下降,力度逐渐减弱,在下降的时候,英国管奏出主题的后半部分,这就是主题第二次出现的过程,有些许变化。

    主题第三次出现:主题第三次出现的开始我们要竖起耳朵,因为首先刺激我们听觉神经的是独奏小提琴的人工泛音滑音、弦乐组中的第二第三小提琴独奏的tr、短笛长笛的模仿鸟叫的吹奏(piccolo为花舌奏法)(以上见上谱),我们很容易被这些伴奏声部的东西吸引住,真正的主题的前半部分被低沉的巴松独奏而出,不注意的话我们很容易想小拇指一样,找不到北。又是一次弦乐组对主题片段的模进,令人疑惑的是主题后半部分迟迟没有出现,我们等来的是短笛独奏与大提琴独奏共同奏出的前半部分主题,最后是长笛彷徨的带四分附点音符的独奏与中提琴组半音化的八分音符打发时间。

    尾声:绕弯路的引子再现,以双簧管的主题开始部分作为这个场景的结束,还有中提琴的人工泛音,令人无语的延长记号将小拇指害怕又无奈的心理永远定格住。

“我怎么才能走出森林?”

    场景音乐:这段只有一分半的间奏曲极为优美动听,而且色彩丰富(这个间奏曲突出的地方基本上都是色彩乐器),如梦如幻,因为下一段是个富有东方色彩的段落,间奏曲在这里先做一个预热。间奏曲开始那温暖细腻的弦乐组齐奏一扫上一场寂寥的氛围,虽然材料酷似小拇指段落的引子。天鹅绒之感的弦乐拉出薄薄的一层长音,竖琴自由妩媚的音符(泛音很多)就在这层薄薄的由弓弦织成的轻纱上舞蹈,不久后,叮叮咚咚的钢片琴也加入了进来,奏出同样自由的如同华彩一样的段落。虽然梦幻的音乐令人陶醉,过门的功能还是要行使的,惯例的东西不能忘记,那就是弦乐的滑音,只不过这次不是先弓杆击弦再glissando了,而是先小提琴高把位的颤弓后再是个痛快的glissando。间奏曲的最后,是长笛带有东方含蓄特点的华彩,马上就要迎来这部作品色彩最丰富、规模最大也最有异域风味的段落了,请看下场分解!

-----
-----
场景五:丑姑娘与瓷偶女皇-场景音乐

    遥远的东方对于西方作曲家来说总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他们总是在音乐上寻求各种方式来完成对东方的探索,以至于在浩瀚的音乐作品海洋当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很多以东方故事为题材或者音乐上带有东方国家特色的音乐作品,比如说普契尼的《图兰朵》与《蝴蝶夫人》、比才的《采珠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马勒的《大地之歌》等等。对于异域风情极其敏感的拉威尔当然也不会放过探索东方的机会,于是有了声乐套曲《舍赫拉查德》与《鹅妈妈》里面的第三个插曲——《丑姑娘与瓷偶女皇》。

    这一场的音乐毫无疑问,是整部作品最令人惊叹的段落了,也是我本人最喜欢的段落,虽然我已经自己刷了无数遍,现场也刷过两三遍,但是我仍没有听够,因为从里到外渗透的东方神韵让我们这些来自东方的听众情不自禁地感到莫名的亲切,也为拉威尔精准的风格把握、高超的配器才能和无限的奇思妙想而点赞喝彩。

    《丑姑娘与瓷偶女皇》来自于童话故事《小绿蛇》,这个故事很简单:在遥远的东方,有个一个神秘的瓷娃娃国度,在这个每天都被叮叮当当的乐声覆盖的神奇国度中,一名叫做莱德罗娜的瓷偶女皇掌控着所有的瓷娃娃。在西方,有个国家的王子和公主中了诅咒,公主变成了一个丑姑娘,王子的下场更糟糕,他变成了一条小绿蛇,连人都不是了。这可怎么办?只有翻山越岭,到达那遥远的瓷娃娃国度寻求瓷偶女皇的帮助,瓷偶女皇有让中咒者变回原貌的法力。最后,在瓷偶女皇的帮助下,丑姑娘变回了公主,小绿蛇也变回了王子。

    和前面的故事一样,作者在这个段落并不旨在描绘类似于瓷娃娃怎么帮助王子与公主的具体情节,而是塑造一种迷人又陌生的(对于西方人而言)东方世界,情节是次要的,意境是第一位的。这个段落之所以充满东方色彩,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作者对于五声音阶的使用,第二点就是作者对于打击乐器与色彩乐器的灵活运用,比如在这个段落起点睛之笔的铜锣、钢片琴与木琴,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这美妙的音乐。

    论结构,这个段落是插曲里面最复杂的,为复三部曲式,不过好在各个材料个性强烈很好辨认,因此听起来不是非常杂乱。这一段上来是个短小但不可或缺的引子,细腻的弦乐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朦胧的宛若山水画一样的颤指,另一种则是pizz,最后一种是泛音长音,只有低音提琴这一种乐器,前两种织体在除了低音提琴以外的每种弦乐器都分布较为均匀。值得注意的是,弦乐的pizz(配合含有大量二度音程的竖琴、巴松、圆号等乐器)里就体现了作者对于五声音阶的运用。复三部曲的第一部分含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引子的内容成为伴奏)生动活泼,既有连贯的连线(集中在十六分音符),又有跳音(集中在八分音符),作者选择了木管里最纤细的两种乐器——短笛和长笛先后奏出第一主题(见上谱)。

    短小的连接部含有大量的装饰音(钟琴尤为突出),钢片琴含有大量二度音程的、托卡塔式的、左右手配合奏出的十六分音符(还有短笛长笛)配合一二小提琴双附点四分音符的tr,犹如叮叮当当的瓷娃娃国度。短暂的过门后是更加迷人更加亲切的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用了双簧管将含有很多前十六后八音型以及连奏断奏交插的主题娓娓道来(见上谱),后一部分则含有八分附点音符与五度大跳,以长笛与英国管对话的方式进行。

    第一部分有个小结尾,由钢片琴轻巧的琶音引入,木琴首次登场,长笛短笛+木琴+竖琴泛音+弦乐八度分解和弦的pizz这个奇妙的组合塑造出奇异有趣的音响效果,随后钢片琴与其他木管乐器也加入进去。

    中段也有两个主题,首先是木管组与圆号齐奏出颇为庄严的主题,为什么是庄严的,因为有很多乐器同度进行,而且每个二分或是四分音符都有重音记号,这体现瓷偶女皇神圣不可侵犯,主题中间我们可以听到大锣以f力度的敲奏,这可谓是神来之笔,锣声一响,东方的感觉立刻出来了,就这一个二分音符的锣声比多少音符都管用(见上谱)。随后,中段第一主题交给单簧管、竖琴+钢片琴,值得一提的是钢片琴在低音区且含有八度分解的装饰音的弹奏也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中段第二主题由长笛主奏(见上谱),这个含有四分音符三连音的主题我们不应当感到陌生,它的根依旧可以追溯到前奏曲,即前奏曲当中弦乐奏出的C材料,而且前面我们提到该材料的倒影形式也在这里出现。

    中段与再现部的连接是极其美妙且巧妙地,正当单簧管与中提琴再次将中段第一主题浑厚地奏出时,令人耳边一亮的钢片琴突然驾着呈示部第一主题的内容进行再现(见上谱),意思就是说,中段还没有结束,再现部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两个主题一低一高,塑造的效果那真是美妙到极致。就这样,再现部的序幕被拉开了,呈示部所有内容再现后,这一场皆大欢喜地结束。

    场景音乐:好了,这部作品的所有插曲都结束了,这是这部作品最后一个场景音乐,因此要有一些总结性。场景音乐依旧按照惯例开始,是个过门,这回弦乐组的弓杆击弦又回来了,不过后面的滑音又发生了变化,前面我们听到的都是下行的glissando,这次是上行的。所谓的总结性,从过门之后的部分开始:前奏曲当中木管组模仿鸟叫的材料以及圆号动机再现,睡美人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这预示着最后一场即将到来,我们的睡美人即将醒来。

-----
-----
终场:神仙花园

    终于迎来了这部作品的结尾部分,可以说这个短暂但迷人的结尾是所有音乐作品当中最让你感到温馨的结尾,也许没有之一,暂且不说音乐,光从情节来看就足以满足了,所以再说音乐之前,我们把《睡美人》的结局概括一下。

    睡美人如何才能醒来?只有一个真正爱她的王子历经艰险后亲吻她,她才能醒来。还真的又一个王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神仙花园找到了睡美人,用真爱之吻破除了巫婆的魔咒,在“世纪之吻”的作用下,万物即将复苏,森林恢复生机,一切恢复了正常。

    音乐非常简单,在这里我不想再过多地叙述了。终场呈现出一个三部曲的架构,厚重温暖的弦乐开门见山地奏出第一部分的主题,这个主题套着前奏曲主要材料的节奏呈现出来。弦乐奏完主题后,木管组与圆号加入进来,将主题的部分内容(两个小节的内容)进行模进,在达到顶点之时弦乐出现了tenuto,尽量把每个音符的时值都要达到尽量饱满的状态。

    中段是终曲最甜蜜的部分,独奏小提琴与钢片琴奏出甜蜜的中段主题,含有很多组八分音符三连音,增添了主题的丰富度与表现力。不久后,中提琴独奏以低八度的形态加入进来配合小提琴独奏,中段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最核心的内容那就是钢片琴与弦乐独奏的配合。

    再现部缩减再现呈示部的内容后,是整部作品的结尾,也是整部作品最为辉煌的部分:钟琴、三角铁的敲奏与吊钹的tr让结尾金碧辉煌,竖琴与钢片琴华丽的横跨两个八度的glissando与弦乐组的颤指让结尾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管乐齐奏出前奏曲主要材料作为首尾呼应,最后,在热烈的C大调中结束这部童话一样的作品。

6.1
版本推荐·视频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