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词学(续四)

 江山携手 2019-08-20

浙西词派

一、浙西词派简介

浙西词派是因其开创者朱彝尊及其主要成员大都是浙西人而得名。朱彝尊,字锡鬯(chàng畅),号竹坨(chá茶),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精通经学考据,工诗能文,诗与王士祯为南北两大宗,尤擅长词;其《曝书亭集》中,收有词集《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茶烟阁体物集》、《蕃锦集》等四种,计七卷,凡五百余首;加上拾遗和补辑的词,共有六百多首;有清诸词家中,除阳羡派词人陈维崧外,词作之富很少有人与之匹敌。朱彝尊的同里词人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等,他们同气相求,互相唱和,与朱彝尊合称为浙西六家;龚翔麟曾将各家词作合刻为《浙西六家词》。

二、首倡南宋
朱彝尊竖起浙西词派的旗帜,首先推尊南宋开始。此论以反传统的色彩在当时引起词坛的震动,自然也受到不少非议。但在朱彝尊等人的努力之下,南宋词的价值逐渐为人所认识,倡南宋之论亦为人所接受。倡南宋之论遂成为浙西词派标志性的主张,重要者包括:

(一)曹溶的倡南宋之论
朱彝尊多次提到他倡南宋词的经历,还特别提到曹溶在此论题上的作用。朱彝尊在为曹溶《静惕堂词》作的序中特意指出了曹溶彰显南宋的作为,以及对后世浙西词派的影响。曹溶的词学观念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早年曹溶也与其它清初词人一样,以温丽为宗,取法南唐、北宋。后来才逐渐产生了转变,形成自己独特的主张,并在当时的词坛上独树一帜。

(二)朱彝尊词风的变化及对南宋的倡导
与清初大多词人一样,朱彝尊词从北宋婉丽风格开始,但在他经历人生磨难的同时发生了变化。由于自己身世之故,其偏取南宋张炎的主因即是有身世情感的认同因素,是「落拓江湖」之后的选择。南宋词人遭家国之难,词中多寓寄托,风格沉郁,这些特点使部份浙派词人产生了共鸣。然而,浙派词人的这种深层的情感因素,在清代前中期政治的高压之下,是不能够有过于明确的表露的。浙派后期的追随者醉心于南宋词人的清雅风格,却未曾深探前辈的此种心曲。

(三)慢词特性与南宋时代风格
朱彝尊多次谈到南北宋词的不同特点以及取法的门径。提到南宋总是与慢词相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彝尊倡导南宋实是对慢词此一词体形式的推扬。小令和慢词本为词,因音乐的节奏、调式而形成的不同样式。唐宋时期曲子分为「急曲子」和「慢曲子」,慢词及依慢曲子所作之词。小令与慢词因音节的急缓、语言的多少而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慢词在叙事抒情、结构安排和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与小令显出了审美差异。慢词有信息容量大、层次变化多和抒情宜于跌宕起伏的特点。有言道:「表现柔情曼声宜于小令,而表现沉雄悲壮的风格及登临、感遇、咏物、怀人,等社会内容较多的题材则宜于慢词。」在云间词风笼罩下的当时,朱彝尊提出要「慢词师南宋」的主张,无疑是对云间派词学的一次冲击和突破。

三、推尊姜、张,标立「第三派」
朱彝尊将以南宋为宗与推尊姜夔、张炎,倡导清空、骚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善了理论型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浙西词派推尊姜夔、张炎,并非简单的树立个别典型人物,而是构筑一个具有新的审美风格型态的词学流派,即在传统婉丽、豪放之外的第三派。
建立以姜夔为首的南宋清词派体系,对浙西词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姜燮的存在说明崇尚清雅的词学主张早在南宋已蔚为风气,浙西词派的理论主张自然渊源有自;其次,宗尚姜燮早在南宋已成词学流派,意谓着浙西词派与之一脉相承,是南宋姜派的继承和发展。
浙西词派推举姜夔、张炎,为词学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朱彝尊之前,词家只知道词风有两派:周邦彦、秦观的婉约棉丽和苏轼、辛弃疾的豪放粗犷。自朱彝尊首倡,以姜夔、张炎为代表的第三派为治词者所普遍接受。

四、雅正、高雅
朱彝尊倡南宋,推姜张的目的在于为词学的发展确立思想、艺术的标准,这种标准一言以敝之即──「雅」。张炎论词重雅正,认为词「皆出于雅正」,雅正之词,必须内容无邪,语言典雅,意趣高远,以之来衡量词人词作。而以张炎来看,姜词是最符合雅词标准的。张炎论姜词之雅包括:「雅正」和「高雅」。朱彝尊以姜、张为依归,强调清雅,也主要是这两方面的内容。在词学领域,雅正的内涵大约有两个方面:
(一)创作思想端正。即儒家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思无邪」。朱彝尊曾多次强调「浓而不靡,直而不理,婉曲而不晦。」即说明此。
(二)音律合乎规范。张炎论词十分重视音律的规范,其雅正说包含有音律的要求。朱彝尊之后重视音律的规范成为浙西词派的家法。
浙西词派的词学家推尊姜夔的重要内涵即学习期高雅的词品。与提倡高雅相连系,朱彝尊首先针对在清初甚为流行的《草堂诗余》迎合市侩口味的俚俗倾向提出批评,进而展示理想的高雅境界。他提出高雅正是为了解放词体,使词这种文学形式重新回到雅文学的阵营中来。

五、黜斥《草堂》,代以《词综》
造成明词淫靡俚俗风气的原因很多,而《草堂诗余》在当时所起的推波助栏作用尤为明显,故欲扫荡《草堂》余风,扭转由明以来至清初的词风,朱彝尊、汪森编选《词综》,展示了词学新天地,意欲取《草堂》而代之。结合自己的词学主张,提出《草堂诗余》之弊:
(一)对其由于征歌需要而分类的形式予以抨击。
《草堂诗余》是书坊选编,目的在于营利,故采这种形式,不重视作品的思想而是以便于宴会征歌曲唱的方式编排,朱彝尊对这种形式的否定,实质上是味了改变人们对词体的认识,恢复其文人雅士之艺术品的面貌。

(二)对《草堂诗余》的选目失当进行了批评,并大力推举姜燮、张炎一派,开拓了学习取法的门径。
(三)斥《草堂》之俗,标举醇雅。此语朱彝尊词学观念近似。
《词综》本身除了观点鲜明、理论有系统、对流派有推助等优点之外,《词综》是以治学的态度加以精心编选的。《词综》本身的选择、编辑、校勘的高水平亦为后人推崇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朱彝尊是以治经史的态度和方法治词,以实际行动与词为「小道」、「卑体」的观念相抗衡。

六、朱彝尊前后词学思想之变化
前期朱彝尊就像其它清初的论词者一样,虽然未能完全改变词为「小道」、「末技」的看法,但已开始推尊词体,其重要观念包括:
(一)强调词的社会认识和政教作用,把词提高到与诗文同等的地位。
(二)强调词体的特殊审美功能,尤其是词的香草美人的形式,表达深幽曲婉感情的特点,为诗体所不具备。

然而后期朱彝尊对词体的看法却起了很大的变化。与前期相比,他对诗与词的比较由「兴会所发,庸讵有异」到「其流既分,不可复合」;词的表现内容由「离骚变雅之意」变为「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的「欢愉之词」。这是一种倒退的词学观。文学观念的变化反映了朱彝尊政治思想的变化。
虽然朱彝尊提出词「欢愉之词工」、「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是出于辨析诗、词文体的特性,但却与传统的诗学精神相悖。

七、影响
浙西词派在清代前中期的影响既大且久,是其它词派所不能相比的。究其原因,除了社会政治气候的大背景之外,浙西词派所提出的明确而有系统的词学理论,既顺应了文学发展的新变规律,又易与词客骚人的心态相适应。同时,浙西词派在发展历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这也是浙西词派得以繁盛并延绵的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