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词杂论 | 清词流派及词人群之梳理(三)

 暮云深 2019-09-08

一. 浙西词派综述

浙西词派是以朱彝尊为领袖、以浙江词人为骨干形成的一个词学群体,主张尊词体,标榜南宋,崇尚姜、张,重寄托,词风清空淡远醇雅,以图匡正明词之俗陋粗鄙。浙西词派的出现,反映了词人们在特定的时势风气下对于政府和社会心态的微妙转变。

浙西词派尊词体的主张,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但尊词体、重醇雅的背后,掩盖不住词之意旨由实返虚之弊。此弊端导致浙西后期词内容空泛、远离现实,志意情趣日淡,终至衰落。

清词杂论 | 清词流派及词人群之梳理(三)

朱彝尊编《词综》

二. 浙西词派源起

甲申之变后二三十年间,满清政府经过一系列武力清扫和大案镇压,明遗民的抗清活动基本熄灭,时间的流逝也渐渐磨去前朝遗民残存的反清之志,他们意识到统一大局已定,历史不可逆转。

  • 满清政府怀柔政策下汉族文人心态转变

此时的满清政府也开始着力于以怀柔政策网罗汉族文人于彀中。标志性的事件是“博学鸿词科”的举办。“博鸿”为汉族文人提供了传统的科举的进仕之路,给予他们事业发展的良机。同时,满清统治者对汉族文人多所笼络,争取人心,汉族文人和清政府开始走近。如纳兰性德就曾与大批汉族文人有所交往。

这种状态下,汉族文人的心态发生着微妙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骚怨悲慨之风渐熄,作品由重“志意”转为重“韵趣”。朱彝尊是其时最具名望的词人,自然成为此时期词坛领袖。在他的号召和影响下,词人云集,创作之风大盛,成一时风气。

二. 浙派宗主朱彝尊

朱彝尊是浙江秀水人,祖、父辈曾为明朝官员,后家道中落,先后两次入曹溶幕下,康熙十八年应召“博鸿”,中第一等第十七名,授检讨职。康熙三十一年罢官回乡,潜心经学终老。

创作经历

朱彝尊约于顺治十三年始学词,至康熙三十一年“不复倚声”,词创作经历约36年,词风历三变。考察其创作经历,有助于了解浙西词派初期风貌。

  • 初期(约27-34岁)柔婉之情爱题材

顺治十三年,朱彝尊赴粤,于曹溶幕下任职,开始学词。初学词的朱彝尊谨守词之传统,从情爱类题材入手,作品多为小令,有《花间》风。长调学北宋秦柳一路,与后期尚姜张是完全相反的路子。兹录小令一首,以窥其时之词概。

复帐红罗四角宽,枕是双鸳,被是双鸾。玉人晓起画眉难,臂上香寒,衫上风寒。 下九初三嬉戏天,扑蝶花间。拜月堂前。罗敷十六是同年,坐处联肩,行处随肩。

清词杂论 | 清词流派及词人群之梳理(三)

朱彝尊《江湖载酒集》

  • 中期(34-49岁)辞情皆浓之创作高峰

朱彝尊自康熙三年入曹溶山西幕下,至十七年入京师应试“博学鸿儒科”,其间十四年,是其词创作的中期。此十多年,朱彝尊落泊潦倒,“糊口四方,多与筝人酒徒相狎”,是一生中最失意的阶段。但也因为浪迹山河的经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世事的识见大为增长,词风与初期相比有很大转变。他最优秀的词集《江湖载酒集》即产生于此期间,集中多苍凉感慨、辞情深浓之咏史和抒怀作品,如《消息.雁门关》:

千里重关,凭谁踏遍,雁衔芦处?乱水滹沱,层霄冰雪,鸟道勾连住。画角吹愁,黄沙拂面,犹有行人来去。问长途、斜阳瘦马,又穿入、离亭树。 猿臂将军,鸦儿节度,说尽英雄难据。窃国真王,论功醉尉,世事都如许。有限春衣,无多山店,酹酒徒成虚语。垂杨老,东风不管,雨丝烟絮。

另如《水龙吟.谒张子房祠》、《满江红.吴大帝庙》、《青玉案.临淄道上》、《卖花声.雨花台》等皆集中上乘之作。

  • 后期(49-63岁)词风蜕变为保守枯悴

康熙十七年,朱彝尊入京,带去了《乐府补题》。这是一部南宋遗民咏物词唱和之集。朱彝尊模仿此集创作了大量咏物词,收录在《茶烟阁体物集》里。在朱的倡导下,大批浙西词人大肆仿效,一时咏物之风大盛,朱彝尊词名大彰,始成一派宗主。

然而朱氏此期间咏物佳作并不多,除《长亭怨.雁》这类少数佳作外,大多“排比嫩辞,襞积冷典”,被谢铤章讥之为“饾饤”,即堆砌杂凑之作。如咏“猫”、咏“蛤蜊”、咏“西施舌”、咏“龙虱”、咏女性五官之类,词旨意趣渐趋枯寂。

《乐府补题》本为遗民哀叹旧朝的托物寄意之集,有幽深的寄托,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人却只取其醇雅的外壳,而意趣情志枯寂,反映了其时词人在太平盛世下一方面要歌咏太平,另一方面又要维护词的“雅正”观念,清洗淫哇陋俗之风。顺治康熙期间以“阳羡”为代表的开放、有活力的词风,在浙派手中蜕变为保守的收缩。

清词杂论 | 清词流派及词人群之梳理(三)

朱彝尊《湖海楼全集》

三.前期浙派词人群

浙派前期有“浙西六家”,其词合刻为《浙西六家词》,除朱彝尊外,余五家略述于下。

李良年,浙江秀水人,词受梦窗、玉田影响较大,疏密兼取,多咏物之作,集中多有佳者,如《留客住.鹧鸪》、《高阳台.过拂水山庄感事》等。

李符,李良年之弟,词风近蒋竹山,“言近指远,风骨遒上”,前期词作情意较浓,后期则咏物闲吟之什,意趣无多。

龚翔麟,浙江仁和人,一生仕途平畅,又受诗庄词媚之观念影响,词意浅淡,流于空疏。

沈皞日,浙江平湖人,有《柘西》集,多有抒写羁旅苦情的佳作。沈氏于浙派词学思想亦有不少精到的反思。

沈登岸,沈皞日之侄,有《黑蝶集》,笔致细腻,精于造语,唯笔力轻浅,欠深远之致。

四.浙西词派中期接棒巨擘:厉鹗

朱彝尊自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退官归乡后,弃词不作,专研经义,厉鹗接棒,领袖词坛,浙地词风由此大盛,大批非浙籍词人亦纷纷附从。

厉鹗,浙江钱塘人,性孤寒率直,屡试不第,一生落泊,以设馆授徒为业,博学多才,诗与查慎行齐名,以词之成就最高。

清词杂论 | 清词流派及词人群之梳理(三)

厉鹗《樊榭山房集》

  • 浙派中期巨匠

厉鹗词的艺术特色,陈廷焯评:“幽香冷艳,如万花谷中,杂以芳兰”,《续修四库(秋林琴趣)提要》云:“其骚情雅意,曲折幽深,声调高清,丰神摇曳”,具有幽隽秀美、清冷曲微之致,浙派词人推崇的“清空骚雅”,在厉鹗笔下发展到近于理想的境界。如《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很能代表厉鹗词风: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拏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林静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流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厉鹗晚年所作,于幽冷之外,渐显颓唐之意,隽秀渐失,意旨趋枯。陈廷焯批其缺深厚之味,盖因其人身世经历所限,所抒皆个人小情小意。其咏物词如朱彝尊一样,同犯堆砌之病,得醇雅之表,内失意趣,因此谭献说:

《乐府补题》别有怀抱,后来巧构形似之言,渐忘古意,竹垞、樊榭,不得辞其过。

可见此乃浙派词风共有之病。

五.中期浙派词人群

中期浙派词人主要聚居于杭嘉湖地区、苏州地区和扬州地区,大多曾与厉鹗有交游。

陆培,浙江平湖人,雍正二年进士,有《白蕉词》四卷。词学南宋,清丽闲婉,幽凄处近厉鹗,但略显空泛。

吴焯、徐逢吉、陈章等与厉鹗有所酬唱,词与厉鹗相近,但成就不高。

江昱,皖籍,诗词皆工,词得平淡之趣,谭莹评其:“由来绚烂归平淡”,但甚为耐读。

江昉,皖籍,词以清远蕴籍见称;江炳炎词学南宋,偶有得南宋神趣者,长于咏物,但意旨平淡,无南宋咏物词之深。张四科词以张炎为宗,疏朗而不浮泛,是其时浙派健将。

王昶,江苏清浦人,乾隆十九年进士,为“吴中七子”之一,精于经学,词雍容尔雅,创作上的成就不高,曾刊辑自雍正以来词人作品成《琴画楼词钞》,以浙派中期词人为主,对于了解此一时期浙派面貌有较高价值。另曾编纂《明词综》12卷、《国朝词综》48卷、《国朝词综二集》8卷,是继朱彝尊《词综》后,浙派又一词学辑录巨作。

赵文哲词在“吴中七子”中成就最高,其词情味深厚,韵致圆美流转,忆旧、咏物等题材皆有佳作。

清词杂论 | 清词流派及词人群之梳理(三)

中国书店版《词综》

六.浙派后期词风流变

浙派中期,词人辈出,创作大盛,但除少数词人外,其他多追求形式之纤雅,内容日趋平淡,衰颓之态已显。对于浙词内容的萎靡,谢章铤批评道 :

大抵今之揣摩南宋,只求清雅而已,故专以委夷妥贴为上乘。而不知南宋之所以胜人者,清矣而尤贵乎真,真则有至情;雅矣而尤贵乎醇,醇则耐寻味。若徒字句修洁,声韵圆转,而置立意于不讲,则姜史之皮毛,周、张之枝叶已。虽不纤靡,亦且浮腻;虽不叫嚣,亦且薄弱。

这段评论可谓直切浙派弊端。浙派晚期词人针对浙词之弊作了一些矫救,但已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衰败之势。

吴锡麒,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十年进士词、曲、骈文皆擅,词承朱、厉一脉雅正之音,但也对朱、厉二人的主张提出自己的修正,一是否定“大都欢愉之辞工者十九,而言愁苦者十一焉耳”的说法,二是主张重性情,不“过涉冥搜”,而避免“缥缈而无附”,其旨在于将浙派词风由虚返实,重视真性情之抒发。从其创作实践来看,部分作品也确实贯彻了此一主张。

郭麐号称“浙派殿军”,词学观点主张表现真实性情、彰显艺术个性,对浙派衰萎的风气多有抨击。他说:

故浙之为词者,有薄而无浮,有浅而无亵,有意不逮而无涂泽嚣嚣之习,亦樊榭之教然也。

虽然赞赏浙词“无浮”、“无亵”、“无涂泽嚣嚣”,但同时也指出其“薄”、“浅”、“意不逮”之弊。

郭麐词早期取径《花间》,中年以后,“羁旅寥落,死生离合,穷郁悲忧感其中而事物是非接其外,以为诗歌杂文有不足以曲折达意者,遂有会于南宋诸家之作”,表明中年后学南宋诸家。

郭麐《灵芬馆词》清灵转折,疏朗明净,淡笔中有感慨,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他的艺术主张一致。

浙派晚期代表词人还有吴翌凤和“后吴中七子”等,均是浙派词风最后坚守者。

清词杂论 | 清词流派及词人群之梳理(三)

浙西词派

结语

浙西词派自朱彝尊初创,厉鹗继起而风气大盛,历康、雍、乾、嘉四朝,乃至道光朝仍余风未断,是清代词史上衍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其尊词体、重醇雅以救粗陋之风的词学主张有着积极意义,可惜浙派词人过于追求形式之雅正工巧,不重真性情之抒发,内容流于空虚萎靡,衰颓之势难免。其后“常州词派”的出现并在周济的主导下风气大张,浙派余风遂微不复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