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继续阐述“天人合一”的道理,指出了天地阴阳的变化完全可以推及到人体。 首先经文说:“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其中“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指的是,正因天覆盖着世界、地承受着一切,于是自然万物方才得以产生。此话之意是指,万事万物生长于天地之间,当然秉承着宇宙万物的精华才能生成。“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这里应该指的是植物,比如一粒种子,当没有萌出地面之时,被称之为“阴处”,即是阴中之阴。而从“阴中之阴”到“阴中之阳”,正好有一变化过程。故经文随后马上就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也就是说,种子萌出了地面,沐浴着阳光,但根还扎在土壤里,这种情况,被称为“阴中之阳”。 接下来经文继续说:“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这段经文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其中的“阳”泛指阳气,也可理解为太阳;“予之”,给予之意;“正”则是指给生命以能量;“阴”,在此可以理解为大地;“主”乃主体,这里指植物的身形。此话主要是借自然界来寓人体,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第二,“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意思是说,凭借着春天的温暖,万物才能生发;凭借着夏气的炎热,万物方可生长;凭借着秋天的清凉,万物方得以收敛;凭借着冬天的寒冷,万物方才有闭藏。第三,“夫常则天地四塞”:“夫”,此处疑为“失”,意思是,当春夏春秋一年四季之阴阳变化失常之时,也就是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那么与之对应天地间之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也就要失去正常了。“天地四塞”,即天地运行的通道就会被堵塞!比如会发生暖冬,不利于收藏;而极寒,则不利于春生了。第四,“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阴阳之变”是指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其在人者”,指的是阴阳之变对应于人体之上;“亦数之可数”,总的是说,天地自然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对应于人体来说,那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且是可以推测而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