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如何解读王守仁经典之作《传习录》并了解其精髓:“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传习录的作者名义上是王守仁,因为王守仁自号阳明子,所以很多人也称呼他为王阳明。这个名字大部分人都听说过,特别是受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人们对于他的认识终于不只限定于高中课本中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而是逐渐趋近于一个真实的样貌,他更是成为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句话的最佳代言人。 ![]() 王阳明 有人评价他是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位圣人,也有人说他是明朝文人用兵第一人,在统兵上,王阳明1516年奉命巡抚江西,当地因匪患严重,历任巡抚都是灰头土脸的离任,而王阳明到任后仔细分析了现状,假意发兵攻打,暗中认真调查,抓出了土匪在官府中安插的细作,通过这些细作,王阳明了解了土匪具体情况,一年时间就将江西匪患彻底清除。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手无兵将,但却大肆宣扬手中握有八万兵马,另有朝廷派兵八万意欲剿灭宁王势力,宁王信以为真,便固守南昌,等到宁王反应过来,王阳明已经招募了近八万人,宁王攻取九江和南康,直逼安庆及南京,王阳明此时则选择率兵直扑宁王老巢南昌,宁王率兵回救,双方最终在鄱阳湖大战,宁王一方虽然有十万人马,但被王阳明牵制的劳累困乏最终失败被俘,王阳明用时35天便率兵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作为一个文臣,能有此等战绩,也难怪有后人说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水平的人只有两个半人,王阳明占其中之一,另一个是孔子,余下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的影响力不只限于国内,在日本也是被广泛接受,不管是明治维新的前三杰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还是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均对王阳明的心学大为推崇,而在《名邑余姚》这本书里,在日俄战争中大放异彩,被称作“军神”的东乡平八郎,更是随身携带着一枚印章,上面刻着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 《传习录》书籍概述: 说完了作者,我们来说说这本被钱穆先生列于“中国人应该读的九本书”之一的《传习录》。 王阳明的学生徐爱于正德七年也就是1512年开始陆续记录下王阳明论学的谈话,依照《论语》中“传不习乎?”的语录将此书取名为《传习录》。随后到隆庆六年(1572年)的60年间,《传习录》又增订了五次,其余弟子所录内容及王阳明与门人的来往书信也都陆续被收录其中,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传习录》。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对于他的言论、来往书信以及言行的记录整理,有些类似于《论语》,但不同之处就在于:《传习录》所记载的虽然也是王阳明的言行举止,但整本书综合地看,却是一套学术研究,其探讨的核心对象就是四书五经中的各种经典论述和语录,对于没有四书五经阅读基础的读者而言,常常会觉得摸不着头脑。但没关系,这并不妨碍我们来解读这本书。 《传习录》中的内容即使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也算得上包罗万象,从做人到修身,从为学到心胸,从先贤到当下,甚至还包括了教育方法。收录的各种书信有不同的时间段,从1512年徐爱开始记录到1529年王阳明去世,王阳明参与其中的时间长达17年,作为后人,无论是翻阅古籍,还是在网上查阅,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知道王阳明生平上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似乎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时间点来对于王阳明的思想变化进行分析,但是很遗憾,由于《传习录》是一本集册,第一作者也不是王阳明,他的弟子在记录的过程中往往也难免做一些添油加醋美化老师的行为,所以我们很难通过这本书看出王阳明的思想有什么明显的变革,在弟子们的记叙里,王阳明似乎成为了一个一如既往的完人,思想深邃且一针见血,但却缺乏时间变化性。所以我们就从传习录提到的三个核心内容来进行解读,而不去深究时间线和这本书对“四书五经”的探讨。 ![]() 02解读王守仁《传习录》“心外无物” 如同孔子的“仁”“恕”一样,王阳明也有一套核心的观点是一以贯之的,从正德元年(1506年)的龙场悟道开始,到老爷子溘然长逝,不管是在书信里还是弟子收录的论学内容中,都以三个核心概念为基础,一个是“心外无物”,一个是“知行合一”,一个是“致良知”。我们来依次解释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我们先说最基本的,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王阳明被广泛误解的“心外无物”世界观。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说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大概是心外无物这句话的最初状态,许多人看过这句话,就断言,“王阳明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在这里,我们姑且换一种方法来进行探讨。对于儒学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的传统儒学就有了三教合一的倾向,这其中的三教指的就是儒教,道教和佛教,在阅读《传习录》时,我们也不难看出,王阳明的很多想法都具有明显的佛教禅宗倾向,那我们就不妨用一种禅宗的解读方式来看待这句“心即理也”。 ![]() 佛教禅宗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公案,换句话说也就是案例,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案例,叫做“拈花一笑”,这个拈花一笑是怎么回事呢? 释迦牟尼在灵山上开了一个座谈会,在台下坐满了门人弟子,这个时候释迦牟尼掐了一朵花走出来,所有人都在等释迦牟尼讲法,此时迦叶尊者突然笑了一下,释迦牟尼看到了,就说“我的衣钵,就准备传给迦叶了。”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释迦牟尼为什么对迦叶尊者的这一笑青眼有加,其实啊,这个问题是禅宗成百上千年来的一个问题。简单来说,佛教禅宗认为,要懂得求诸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从外界寻找答案,万事万物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你看到它会做出什么反应却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执着于外相你就会迷惑,看透了外相你就会开悟。 迦叶尊者的这一笑,所代表的就是他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不再执着于释迦牟尼怎么说,不再执着于那朵花代表着什么,不再执着于事物的表相上,也就是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以“我”的态度来审视这个世界,换句话说,之前是别人教你怎么做,而此后你开始想你自己要怎么做,这也就是为什么禅宗常说,“唯我独尊”啦;“本来无一物”啦;“法在心中而不在心外”啦,从本质上来看,求诸本心强调的是自我意识是认识世界的基础,而并不是说自我意识是创造世界的基础。 很多人说,不对!你看,《传习录》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叫“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就是说,你没看到这朵花,这花就和你一样归于寂静,你来看这朵花了,这花的颜色就都显示出来了,这样看,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这多主观啊!其实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论断,要知道,王阳明在书中也曾讲过,“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也就是说或许我们和王阳明对于心的定义完全就是不一样的,我们放眼全书,来看一下书中其他段落关于“心”的说法: 第一个,圣人的心就如同明镜一般,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照出来,但不可能之前照过的东西还留在镜子里,也不可能有还没有照过的东西出现在镜子上。(“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第二个,用明镜来照这个东西,美的就是美的,丑的就是丑的,这才是“心”发端的地方。(“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 第三个,圣人的心如同光亮的明镜,常人的心如同脏兮兮的昏镜,现在的人强调的格物致知,只是拿着镜子使劲照,但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镜子是脏的,照不出东西来。(“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 通过这三个表述,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在传习录中颇具佛学意味地把“心”比作明镜,它能够映照世间万物,却不能创造世界,此刻存在的会在心里形成倒影,不存在的也不会妄生执念。这从根本就认同于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与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心外无物”就如同佛家禅宗中的“唯我独尊”,后人在不了解前后文的情况下很容易断章取义,误解这句话,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句“心外无物”的话,最好的解释大概就是“心如明镜,无物不照”,这才是王阳明强调审视内心的关键所在,因为在智者看来,心和外界是一样的,他们是相同的,方向性不同,但殊途同归。有了这层理解,你还觉得王阳明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吗? ![]() 我们多说一句题外话,王阳明受佛家禅宗思想影响比较大,而佛家禅宗总体上分为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是以神秀为代表人物的北派禅宗,讲究“渐修”。一个是以慧能为代表人物的南派禅宗,讲究“顿悟”。这两个人有过一次佛偈之争,神秀做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落尘埃。”的佛偈,慧能则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偈。王阳明的理念更为接近的是“时时勤拂拭”的北派禅宗,强调“修行”,而并非我们听起来觉得境界更高的南派禅宗,这个修行理念我们在后文中会有提及。而至于佛教禅宗,我们有机会再聊。 好,我们现在说完了“心外无物”。总结一下,“心外无物”是对于“心即理也”的进一步解释,它的本质是通过审视自我来认知世界,而王阳明认为自我意识实际上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世界,镜中的世界和镜外的世界其实是一样的,求诸心中就是在看向世界。 我们刚刚说完了所谓的“心外无物”,说人心就如同镜子,但是呢,常人的心往往不够明亮,王阳明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也就是说,那个真实的印象被挡住了。如何能让它再度明亮,我们接下来就引出第二个核心概念——知行合一。 03第二个是“知行合一”,在《传习录》全书中,“知行合一”被提及36次,足以见得王阳明对于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在“心即理也”的基础上,王阳明发展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很多人在看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时,都会陷入两大困惑之中:第一,什么是知和行?第二,他们两个怎么就合一了? 我们来依次回答一下,在书中,王阳明并没有明确指出什么是“知”,什么是“行”。但不管是百度百科还是现代汉语词典里,这两个字可组的词都很多,知有“知道、知觉、知县、知音、通知。”行有“行走、行为、发行、进行”等等等等。刚才我们在解释“心即理也”时提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头看这个“什么是知和行”的问题,我们是不是执着于知和行的表相上了呢?其实我们不必非要强加给知和行一个定义,这两个字再简单不过,问一问自己的内心,知和行到底是什么?这个答案未必是明确的语言文字,只要你的内心知道,就足够了。 ![]() 说完了知和行,我们再来看这个知行合一,我个人看来,知和行本身就是个体产生作用的两个方面,“知”是对内起作用,“行”是对外起作用,基于“心即理也”的世界观,相应的王阳明就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个概念。在徐爱所录部分,有这么一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什么意思呢?就是知行本就是一体的,不存在通晓道理却无所行动的人,知而不行,只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达到“知”的状态。 (限于字数要求,本文未完,请继续关注哦) 参考文献:[明]王阳明撰:[日]佐藤一斋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