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医案分享:方证理论指导下的头痛医案一则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9-08-22

方证理论指导下的头痛医案一则

原创: 沧州二院 马培锋

关键词:头痛、肩痛,服药前后头痛范围针刺觉改变,越婢加半夏汤,苓桂术甘汤,还原仲景方证学内容,“起则头眩”、“目如脱状”。

经方辨证依据症状(症状应包含客观、直接、容易获得的腹诊内容)反应!!!

经方辨证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先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

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现在出现了经方热,那么什么是经方,诸说不一。冯世纶冯老结合考古发现(古人的日常生活)、对文献《汉书·艺文志》、仲景医学的学习及临床实践,给出了答案:经方是以八纲、六经(马培锋注:此六经非经络之六经,乃胡希恕医学体系的病位+病性所得六经,其实很难学)、方证理论治病的医学体系。强调辨方证必须用八纲六经。

简要医案:

朱某,女,44岁,病案号:0886517358。

首诊日期:2019年8月13日。

左侧头痛1年余

头痛为左侧额部及眼眶周围,为轻度疼痛,每次由躺着起来时可短暂加重,伴有左肩疼痛,劳累失眠紧张时症状加重,不影响日常生活,脉沉滑有力,舌淡舌体白胖。查体如下图所示左侧眼神经及上颌神经分布区针刺觉过敏,余无异常,查头CT无异常。

正侧位图:

为苓桂术甘汤合越婢加半夏汤加干姜方证。

处方:

茯苓30克,桂枝15克,干姜10克

苍术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30克

麻黄18克,生石膏60克,大枣12克

生姜15克。

7剂,颗粒剂

晨起及下午3:00前各服一袋。

简要方证分析:

1、越婢加半夏汤方治疗眼周疼痛。原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胡希恕胡老在解读时说了几个要点,个人感觉很能启发临床应用,摘要如下:“古人认为(马培锋注:金元四大的朱丹溪说,半夏治疗眉棱骨痛),半夏这味药治眉棱骨痛”(胡老这一句出现在这里,看似与本条解读无关,个人认为,可能就是冯老应用本方的重要指征),“半夏这个药,下气也逐水”,“越婢加半夏汤的应用指标就是目如脱状”。我们要从喘证患者出现“目如脱状”中走出来,并且在临床中重新认识“目如脱状”这四字的症状学描述,再结合胡老那句“眉棱骨痛”,认真体会。以前和冯老抄方时,发现冯老将本方用于眼胀痛患者,认真学习后,得到本方为治疗眼部胀痛之方。对本方的详细解读内容见经方人公众号“随冯老抄方记:难识别而又直接的方证”

2、苓桂术甘汤方证。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文中描述“起则头眩”,,“起”是何意,疾病发作时?还是坐起时?还是体位改变时?据临床观察,针对眩晕患者,一般都会在体位改变时加重,且伴随出现恶心、呕吐等“气上冲”的症状,所以对“起”的理解,可以认为是体位改变或活动中症状加重的一类疾病。通过本患者症状特、结合舌提示水饮,予苓桂术甘汤并加用温化寒饮的干姜。

8月20日下午复诊:头痛消失,左肩疼痛也消失,查体针刺觉正常。

腹诊小腹抵抗,舌底瘀紫,予前方合桂枝茯苓丸(患者未取药)。

讨论:

1、本患者值得讨论的是头痛虽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持续时间长,且与体位相关伴随左侧肩痛,患者甚至认为头痛是肩痛引起的(以前患者肩痛较重,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同时出现了头痛症状,再加上现在头痛加重时伴随肩痛),且伴随查体的痛觉分布区针刺觉过敏,上诉症状、体征,经经方治疗仅1周均消失,提示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不论病程,也可以改变患者的查体异常。

2、提示我们学习仲景原文,对所描述的内容要进行独立思考,将患者临床症状还原至仲景,然后做到方证相应。比如这两个方证中对“目如脱状”的解读,对“起”的解读,可以发现更多深刻内涵。

3、下午服药要在3:00以前,以防大剂量麻黄导致失眠(备注:只要方证相应,服药得法,18克麻黄也不会引起失眠,“随冯老抄方记:难识别而又直接的方证”一文中冯老用麻黄18克,患者第一症状就是“眠差”,服后睡眠改善,提示要有方证观,不要只看到一个药物),方证相应,所以本患者服药后,无失眠、心率增快等不适。

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代经方传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