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 | 如何“做笔记”

 长沙7喜 2019-08-23

时不时会有人跟我说,猫老师,你的在线课程,如果能看到真人就好了,要不然对着电脑屏幕,很容易走神/犯困。

我就很惊讶啊:我的课密度都很高哎!可不是那种东拉西扯、松松散散的(虽然我已经尽量降低点密度,让大家吸收起来更轻松,但“口水”是根本没有的,用眼下的话来说,“都是干货”)。上课的时候,不应该是大脑“呼呼”地运转着的吗?

当然,你要说,在线下上课的话,老师的身体语言的确也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的可不是那些,而是老师所讲的内容、包括所写的板书(在线课程中就是我费尽心思设计的那些PPT和导图啊)。

后来我才意识到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学员听课的时候,似乎就真的只是在“听”,而没有任何其他的动作。

可是……可是,听课是要做笔记的呀

上课,又不是看动画片、看连续剧,一集接着一集看下去,一口气看一堆(话说如果我是出于分析、或学习的目的,看电影都是做笔记的,而且会反复看好几遍,每遍关注不同的重点)。

我一直建议大家,每次看一节课,把内容都弄通了,然后至少要做一次练习——把我在课后留的作业给做了吧?(最好多做几次。)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自己动动手,才能真的学会我教的方法。光是听下来觉得“我听懂了”“猫老师讲的好有道理”也没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讲讲,要把“我所讲的内容/方法都弄通”是个什么概念——首先,得学会自己做笔记,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为什么要自己做笔记呢?

也有不少人问过我,能不能提供讲义,也就是现成的课件、或者导图什么的。但是,那个是真没用。我说句绝对点的话吧:但凡是现成拿给你的东西,对学习而言基本都没用

道理很简单啊,学习是“把别人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听到、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固然很重要,不好的东西纯属浪费时间,甚至还会把人带歪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内化”。

这事儿,老师没辙啊。因为“内化”是发生在学生/学员内部的。只能是你自己去做。我能提供的就是:第一,尽量给你讲好东西,真正有用的东西;第二,尽量用清楚、明白,方便你吸收的方式讲,让你在同等的努力条件下,吸收效率加倍。也就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接下来,就得由你自己的动手,把我所讲的东西,做个转化,变成是你自己的东西,“长”到你的知识结构、你的能力谱系里。

怎么做呢?

一个就是“转译”。就是把我的话,用你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把我所讲的内容结构,用你自己的逻辑进行表达——不是说,一定要跟我的不同,而是跟你自己原本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去做对接。

另一个就是“练习”。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必须自己动手做。哪怕不做我布置的作业也行啊,在学校的阅读、写作功课里,把已经学过的、我教给你的方法用起来,也是练习。

那么,应该怎么做笔记呢?

这也是很多家长问过我的问题。不仅上我的课需要做笔记,在学校里上课也需要啊。我的建议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起“做笔记”的意识和习惯

不过,怎么培养呢?学校里的课程,家长自己没有在现场听,很难判断孩子笔记的好坏,要点是否完整。而且学校里的日常课程多半讲的比较细,并没有特别完整的结构。那要不然,就用我的课来练手吧!

我的课程,每一堂都有独立的主题,有完整的结构,逻辑层次也都切分好了,挺适合作为学习做笔记的开始。(你看,新功能get~ 有借口再看多一遍了吧?)

第一步:如实记录。

把我课上所讲的要点都记录下来,尤其是方法论(也就是“怎么做”)的部分。这一步要实现的目标是:不要遗漏!

别以为这是个很低的要求哦,我从前也这样觉得呢,但后来有一次讲《哈姆雷特》,让学生分解、记录其中一场戏的情节要点,结果呢?没有一个学生不遗漏的,而且都遗漏了好几个点、包括很重要的情节点。然后我才发现:“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也是需要练习的。

在这一步,不讲究什么格式,爱怎么记就怎么记,尤其是别讲究记得如图画般美好(当然,最基本的字迹整洁还是得有)。

我一直诟病那些把思维导图当做美术课的教法(那都是大型活动是上拿来助兴的表演性质的事儿),原因就是:咱们做笔记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自己看。所以形式不重要,内核——也就是我真的抓住了所有的要点,这才最重要。

第二步:体现出我的逻辑结构。

这个其实也是基础。我前面说了,我的课程好处是,每一堂课有自己的主题,相对独立,逻辑和结构就可以做得比较完整、清晰。在起步阶段,建议先按照我的讲课顺序,把我的逻辑结构整理出来。

可以用一张导图来反映(注意切分层次),也可以列提纲(注意切分大标题、小标题、细节内容)。刚开始可能没办法一次成型,这也很正常,可以先完成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

我从前让学生做文章结构分析,发现学生也都是第一步,只能做到先把所有要点都按照顺序列出来(不分重要程度地罗列);然后第二步,我再引导他们去做切分,把结构、层次拎出来。

虽然表面上看,好像多花了时间,但实际上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要不然,你所接收到的不过是一些碎片,其中可能有几个点让你印象深刻、或觉得深有启发(能这样,我已经很感动了),但你无法把它们彼此关联起来,从而形成知识谱系。

到熟练了以后,就可以尝试一次性把要点和结构都记录清楚。这时候听课的状态就已经是非常积极、主动地在吸收和思考了。——绝无可能犯困的!除非昨天晚上打游戏直到半夜2点。

第三步:整理出自己的逻辑结构。

能做到这一步,孩子的笔记能力就已经大幅增长了。通常而言,是需要在第二步盘桓很久、很久,才能进入第三步的(还有很多人进入不了,因为他们前面两步就没做扎实)。

一旦进入这一步,就不再是被动吸收了,而进入了一个主动求取的状态。也不再只是听老师讲,而是一边听,一边会去思考、分析,老师讲的哪些内容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跟我已经知道的其他内容又有什么关联……这就是个非常理想的学习状态。

希望我所有的学生/学员,最终都能达到这个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