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你的体质偏性,会让你越养越病!

 跟我学中医 2020-08-17


艾灸可疏通经络,红豆薏米汤可去湿气,枸杞可补肾,花茶可养颜……这固然不错,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养生,“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道理很多人都懂,艾灸是热,它主要治寒病,如果你是热燥性体质,用它还会加重病情。枸杞是补肾阴,如果是肾阳虚,用它来补就会越补越虚。因此,如果你不懂你的体质偏性,那就是瞎养生!

中医养生的三原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因人、因时、因地。这因人就是根据一个人的体质偏性,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里则下之,表则发之,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因时就是根据四时变化,这不仅仅是指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而且还包括年运的变化,一天中十二时辰的变化,用食物之偏来平衡自然变化带给人的体质偏性。因地就是根据你的生存环境,比如,地域上的东风、西燥、南热、北寒、中湿,还有你的住房、工作地址等,它们也会加剧你的体质偏性。中医养生就是要根据这些因素对你的体质偏性的综合影响,判断出你体质偏在哪?进而用食物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
显然,中医养生和中医治病没有什么区别,中医不过是用偏性相对较大的中药来平衡身体之偏,这样治病的效果比较快。而养生则是用偏性相对较小的食物来平衡身体之偏,它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才能够达到治病的效果。比如,一个大寒体质,用中医方法一般就要用大热药,比如附子、乌头,而如果用养生方法,则往往用葱姜桂,清朝就曾有一个中医用生姜来治大寒体质,他用姜用到了极至,经常让人用姜水把贴身衣物浸泡,天天穿在身上。
古代的大医都强调,急病用中医,慢病用食疗,因为中医治病往往用的药物偏性较大,而它们对人体都有副作用,中医治病不过是一个利大于弊的过程,即在恢复大的体质偏性的同时,往往会在局部产生了很多的小的不平衡。所以中医讲究一诊、二诊、三诊,一诊先消除大的不平衡,二诊再在小的不平衡之中找出主要矛盾,三诊继续,进而达到治愈的效果。而食物则不然,它寒热温凉的偏性较小,副作用几乎没有,通过用对应偏性的食物来平衡身体之偏,即能达到治病的效果,也没有副作用。
通过中医和食疗的比较就知道,不管是中医还是食疗,都是要讲体质辩证的,调理都是以偏治偏,身体平衡了,百病皆消。如果你不懂中医诊断,做养生那都是骗人的。可是,当今的中国,搞养生的真正懂中医诊断的有几个?不懂中医诊断,又何来谈中医养生!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于是大量不懂中医的人来搞养生。说句实话,表面上是养生,很多时候还会让你越养越病。我们知道,食物都有寒热温凉偏性,如果它加剧了身体之偏,它们就是毒药,富贵病“三高”就是食物之偏加剧了身体之偏造成的。可你知道你的体质偏性情况吗?如果不知道,那肯定是瞎养生。
然而,目前社会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鱼目混珠、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产品宣传不科学不规范不合法等现象时有发生。网络上、生活中充斥着各类“中医养生”技巧。它们往往引经据典,声称“祖传秘方”,或现身说法,找来“病友”讲述声情并茂,让人难以分辨,这给民众健康带来了危害,也影响了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相关监管措施滞后、群众医学素养不足,不法分子利欲熏心,钻监管空子,编造虚假“养生理论”,兜售各类保健品,让一些缺乏判断力的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误入圈套。

当前,中医药事业正面临发展的大好时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推广,中医药养生产业蓬勃兴起,深得民众喜爱。但是如何科学宣传中医养生理念,完整准确向大众传递正确的中医养生信息,在当今状况下愈显紧迫。

当务之急,就要对国家普遍宣传中医,让国民了解中医治病的原理,和中医养生的原理,它都是需要因人而宜,辩证论治。绝不是如某些人宣扬的那样一种产品能够满足所有人。比如,鸿葇药酒,它主要是针对寒湿体质的,对热燥性体质不适合;权健的火疗,它主要针对寒性体质,对热性体质并不适合。如果你不懂你的体质偏性,听信业务员的宣传,往往会花钱找病。

和合致中、道法自然,传统的中医药是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和优秀的文化瑰宝。好的中医、好的药材决定着中医的疗效。医得准不准,方子对不对,药效灵不灵,直接关系到中医这块金字招牌。中医“治未病”的医学观契合群众养生防病的健康需求,“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又符合百姓少花钱得健康的愿望,中医养生因此持续升温、市场不断做大,这本是好事。然而,“简、便、验、廉”并非意味着没有门槛“全民皆医”,全靠“偏方治大病”并不切合实际。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亟须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符合中医特点的有效管理。

学中医看大师著作:《新科学中医》

学医首要明理,它是你学习中医的指路明灯,如果不精通中医学原理,你的中医学习就象在迷宫中摸索,很难走出来,更不要谈成为大医。《新科学中医》是第一本用大白话讲中医的著作,它用了一个全新的科学体系,即中医学隐藏的系统科学,用它可以让你拨乱反正,了解真正的中医学,不仅能够让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能够指导你更快更好地学好中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