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篾竹编织技艺源于明末清初,由太湖洞庭传入嘉定众芳村一带,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能工巧匠辈出,编织的篾竹制品也从单一的生产、生活用品发展到兼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制品。马陆篾竹编织于2007年被确认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并在2009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然而,随着大量塑料用品进入日常生活,人们对于竹器的需求量日益减少,从事竹篾编织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做一个最普通的竹器需要花费的时间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好几天,收益相对其他行业比较少。被誉为“篾竹村”的众芳村,即如今的众芳社区,原来家家户户宅前屋后都有半亩竹子,人们往往就地取材,编制成竹篮、竹笾、竹席、箩筐、蒸笼等日常用品,经久耐用。但是目前村里也后继乏人,只有几位年纪较大的老人还会该项工艺。 薛其华就是其中之一,他还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陆篾竹”编织的技艺传承人。今年72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马陆众芳人。十一、二岁的时候,薛其华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蔑竹,母亲做大竹笾、大竹篮,他做小竹笾、小竹篮,十五、六岁时,他白天上学,晚上与母亲两个人搭档,一起编蔑竹到半夜,然后连夜挑到南翔,在天亮前卖掉。“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活儿,以前还逃学做蔑竹。”薛其华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3年自然灾害时,饭也吃不上的时节,他干脆辍学回家,白天干活“挣工分”,晚上加班加点做竹编制品来补贴一家七口人的家用。靠着一双灵巧的手,薛其华和家人捱过了那些艰难的时光。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变好了,原来的村宅也变成了一座座住宅楼,村里大多数人都已放弃了蔑竹编织这门手艺,然而薛其华却从心里舍不得这门手艺。 之所以能成为“马陆篾竹”编织的技艺传承人,是因为薛其华拥有一手傲人的篾竹编织技艺,能独自完成断料、设计、开竹、劈篾、织底、扣筐、劈羌、刨角羌、撑条固定、凿眼、扎筐到后期修饰等十多道繁琐工序。“虽说以前众芳村里人人都会编篾,但其实都是分工合作,大多数人都只会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薛其华介绍,“比如我母亲擅长劈篾,她在整个村里劈篾劈得好都是有名的;我老婆就负责编篾织品的底部;我就负责编外壳。”后来,薛其华的母亲年纪大了,劈不动篾了,就轮到他接着做,慢慢地他也学会了断料和劈篾。之后在村里的竹器厂,他又把所有流程都学了一遍。加之薛其华有钻研精神,看到外面各式各样的篾织品,都会仔细研究,再加以创新。他编织的作品立体感强,手感润滑,兼具实用和艺术性。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时,他的篾织品“海宝”还亮相了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 · 如何关注 · A.查找公众号:大世界19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