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填词常用手法

 君月之家 2019-08-26

词家填词并无准定的法则,但从宏观上还是有一些踪迹可寻的。这里我们讲一下一般常用的几种方法。学习前人的作品,要抓住他们总体手法的走向,以此把握填词法才易学到根本性的东西。为此初学者在读前人作品时应把精力放在对手法的钻研上,不仅要欣赏文词内容方面,也应欣赏写作手法,因为手法也是有欣赏价值的。我们介绍几种手法也请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时时对照一下,这对于写作是极有益的。

一、白描白描是美术创作手法,指不着渲染敷色的单纯勾画。创作词也有此法,它是指不用或少用各种修辞方法,只是把所写的内容直截了当表达出来。当然这里的“直截了当”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几经推敲,是高度艺术化的过程。请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一幅夏夜农村实景,在作法上只是一种罗列式的,而所写的一切都是作者所见所闻。在刻画农村夏夜之景中写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这都是亳不加修饰写出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在写夜行所见闻时,写了天上的星,山前的雨、茅店、树林、婉转的路、溪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这里描写夜景用了移步换形的写法,没有明显地使用什么其他写作手法,显得朴实平易。白描手法追求的就是这种艺术效果。词中一切都似平静地慢慢从口中道出,本不打算婉转惊人。再如辛弃疾的《鹧鸪天)写春天农村的清远旷逸田园景色,既有生机勃勃的景色描写,又有田园风光的内涵,如写春天的蓬勃用了耳闻目睹的许多内容:破嫩芽的柔桑、蚕种、细草、平冈、鸣叫的黄犊、夕阳、寒林、暮鸦。这些内容毫不加修饰,只在三句内表达出: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以上写的是春天农村景色的一面。接着再写酒家所在之地,以构成一个农村的条件,因为无论实际还是诗词的需要,农村都离不开酒店,于是作者把酒家安排在最富有画意的地方一—离山不远不近隐约可见的横斜路旁。词中这样说:“山远近,路横斜,青旗酒有人家。”为了突出农村的春天,特从想象的城中桃李角度,写出农村春天桃李的旺盛。这里是惟一的一笔对比,是从想象中来对比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白描手法在这里很突出的。但白描并不是不用任何修辞方法,而是强调对事物客观的勾画。比如写人,李煜的〈一斛珠·香口》用的就是白描勾画(词见前)。我们把它与下面这首比较一下便可清楚地感觉到白描的特点。萧允之《虞美人):“朱楼曾记回娇眄,满座春风转(用春风比喻女子眼神活泼多情动人)。红潮生面酒微醺(以红潮比喻微醉时女子的面庞)。一曲清歌,留住半窗云(辗转描写女子的歌声美妙动听有极大的感染力)”。请看这里形容少女转动娇媚的眼波,使宴席间似吹来一般春风般,她的一曲歌足以留住窗前的云。词人描写少女眼睛和歌声没有采取白描手法是明显的。再如冯延巳的《谒金门》用的也是白描法: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授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全首词无论写景还是写人都是直截了当。白描法要求能抓住事物主要精神面貌并传神地勾画出来,虽不借助比喻形容等修辞方法,但要准确生动。这其实要求是很高的,初学者往往看似简单,而实际很难达到。二、借用前人诗句在词作之中有许多化用前人诗句成篇或成何的。这种方法我们填词时也可学习。应注意的是,这与典故的运用是有差别的。典故是用一个故事或成句夹在词句中作为一个词用,当然,典故比般词语内涵要丰富得多。化用前人诗句又与用典故不同,它有两种情况:化前人诗句、词句成为词句。这种情况在词中很普遍。如秦观的〈满庭芳·春游》中有“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此句所用为杜牧的诗赠别》中的句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意。杜牧还写过一首〈遣怀》诗,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又写过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以上诗意连同杜牧本人都被化用在姜夔的《扬州慢》的几句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的这几首诗中的句意多被人所化用。三、填词要注意对仗对仗,就是辞赋、骈文、诗、词中的对偶句。上下句词语相对,句法结构一致,称对仗。“仗”,指仪仗,因古代仪仗多成对,故取比喻。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词的对仗,有些象散文的对偶,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字相对。如:“春到—分,花瘦—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吴文英《一剪梅》)前者两个“一分”相对,后者两个“头”字相对。(2)不拘平仄。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住长江”重出,平仄也全按词谱,不要求相对。(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3)同韵相对。如:堂阜远,江桥晚。(上片)旗影转,鼙声断。(下片)韵脚“远”、“晚”、“转”、“断”,都是仄声,属于同韵。这些对仗的特点,在律诗中,都是不许可的。而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现分述如下:(一) 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有可能对仗:三字: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转朱阁---低绮户(苏轼《水调歌头》)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满江红》)。四字: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五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六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七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如《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几乎没有,但是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如《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秦皇汉武”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对“稍逊风骚”。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词里面这种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 永《望海潮》)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二)对仗依词调而定,同时作者有很大的机动性。并不是所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都要求对仗,一般词谱不标明是否对仗。后人填词用对仗,大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前人某词调的某两句用对仗,我也跟着用。可是传世名作有诸多流派和风格,讲究修辞美的作品中对仗较多;而讲究意境的作品,有的该对仗的地方,为了更充分地表情达意,放弃了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前人用对仗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固定的。这样的词调很少,常见的只有《鹧鸪天》一调。如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这首词的第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因为这词调是从律诗脱胎出来的,而且变动很小,所以这个对仗是固定的。二是原则上对仗是固定的,但有一点机动性。这样的词调比较多,也多是从律诗脱胎出来,但变动较《鹧鸪天》大些,如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这首词的上下片头两句各六字,组成工整的两个对仗。前人作品中多数都是这样的格式,所以说原则上必须对仗,但并非要求绝对对仗。因为前人作品中也有不全对仗的。如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眠醉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这词上片第一、二句对仗,下片不对仗。又如:“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张孝祥)这首词上片头两句不对仗,下片头两句半对半不对。再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这词调下阕的前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但也有少数把对仗移到另外的位置上的,如:“惆怅梦里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小楼高阁谢娘家。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韦庄)这首词把对仗移到下阕的后两句去了。又如:“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这一首,上阕的前两句对仗,下阕的前两句不对仗。再看《破阵子》,上下两片,都有两个相邻的句子字数相等,但是不同的作者,用对仗的情况不尽相同。如:“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句式一样,却不对仗。又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拟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 殊)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对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这一首上下两阕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对仗。这个词调一般上阕两对对仗比较固定,下阕对不对仗则听便作者。这类从律诗脱胎出来的不少小令和中调,字数相等的相邻的句子较多,原则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有一点机动性。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这在长调中较多。例如《满江红》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对仗,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 飞)也有的不用对仗。辛弃疾四首《满江红》下片第七、八句,有两首对仗,两首不对仗:对仗: 人似秋雁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游清风峡》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江行》不对仗: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令头白。《赣州席上》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山居即事》类似的还有《念奴娇》上下阕第五、六两句,《沁园春》上下阕几个相邻四字句。
四是完全自由的,如《水调歌头》上阕第五、六句多数不用对仗,下阕第六、七句有的用对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贺铸)
也有的不用对仗,如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叶梦得)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同上)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用对仗。如《忆秦娥》上下阕的末两句,《卜算子》上下阕的头两句,《生查子》上下阕的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字数都相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三)词的对仗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的字或短语词性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至于平仄是否相对,则依词调而定。

有的词调中的对仗平仄是相对的,如《鹧鸪天》、《西江月》、《浣溪沙》等;有的平仄相同,如《水调歌头》、《沁园春》、《一剪梅》、《水龙吟》等;有的七字句对仗,第一、三、五字平仄相对,第七字平仄相同,如《满江红》的上下片中的七字句对仗,尾字都是仄声。词的对仗变化较多,平仄和叶韵应遵守词谱规定。凡平仄相同的对仗,不忌同字相对。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史祖达《解佩令》)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总之词的对仗形式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在不同的词牌里,对仗位置不同。如《西江月》的对仗在上下片首的一二句上;《浣溪沙》在下片一二句;《鹧鸪天》在上片的三四句和下片的三字句上;《诉衷情》在篇末二句;《齐天乐》在前片的三四句和后片的四五句。2、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平仄相对。如苏轼是《江城子》“左牵黄,右擎苍”是仄平平对仄平平,不是仄平平对平仄仄。3、可以同字相对。如蒋捷的《一剪梅》前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后片“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是“上”“又”“字”“了”同字相对。4、可以用对仗的句子,也可以不用对仗。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后片用了对仗,前片没有用对仗。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创作思路,在造景遣意中顺其自然的安排,在不损害辞意的情况下,尽力对仗。5、特殊对仗。词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如“但苔深韦曲,柳暗斜川”(张炎);“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秦观);这种句式,实际上是四字对句和六字对句前加了个一字逗,因此可以对仗,这种句式尤其在《沁园春》词中最为常见,初学者不妨多留意。由于词的对仗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就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凡不要求用对仗的句子,如果用了对仗,或是在一般要求用对仗的地方而某词却不用对仗时,这里往往就是作者刻意琢磨,别具匠心之处,特别值得细心品味。究竟如何对仗,我们在读词,填词时可以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凡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时,词人经常运用对仗手法,特别是在两片开头的地方。如晏殊《踏莎行》上下片首二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衣,香残蕙炷……”辛弃疾《西江月》上下片首二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第二,用与不用对仗,看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如苏轼《木兰花令》六首,第三、四两句三首用对仗,三首不用对仗。象“园中桃李使君家,城上亭台游客醉”用了对仗,对照而言使醉眼看花的情态更加真切;“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下句把人在寒秋中的感受更逼进了一层,不用对仗,更觉深沉。第三,有些句子,上句除了开头有个一字逗或两三字顿以外,其余的部分与下一句字数相同,往往也用对仗。这种对仗,有时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比句法,气势颇盛。(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秦观《八六子》)(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辛弃疾《贺新郎》) 以上只是选取了一些在相应位置宜用对仗的例子。事实上,词中很多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在这些位置上适当地使用对仗句式,会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更加精致。除了上面这些常见的对仗外,词中还出现了其他非常有趣的对仗方式,常见的有鼎足对和扇面对。
所谓鼎足对,系指三句连对。如“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温庭筠《酒泉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行香子》),“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辛弃疾《沁园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辛弃疾《水调歌头》)、“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刘辰翁《柳梢青》)等。所谓扇面对,系指隔句相对。《沁园春》牌中有一字领扇面对之固定格式,如“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辛弃疾)。其他例子如“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柳永《玉蝴蝶》)等一般来说,在词谱书上,每个词调的字、句、平仄、叶韵都是标得明明白白的,而对仗却无法标明;有的书上在词谱说明中标“例用对仗”,但是并不全面;每个词调所附的词例一般只有一两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对仗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学词的对仗更依靠多读前人作品,而不可埋头于词谱上。另外,录《词旨》中选录的对句如下,以体会锤炼字词之法。
小雨分出,断云笼口。 烟横山腹,雁点秋容。问竹平安,点花番次。樨柳苏晴,故溪歇雨。虚阁笼云,小帘通月。蝉碧勾花,雁红攒月。落叶霞翻,败窗风咽。风泊渡惊,露零秋冷。花匝么弦,象奁双陆。珠蹙花舆,翠翻莲额 。汗粉难融,袖香新窃。种石生云,移花带月。断浦沉云,空山挂雨。画里移舟,诗边就梦。砚冻凝花,香寒散雾。系马桥空,移舟岸易。疏绮笼寒,浅云栖月。竹深水远,台高日出。香茸沾袖,粉甲留痕。就船换酒,随地攀花。调雨为酥,催冰作水。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巧剪兰心,偷粘草甲。罗袖分香,翠绡封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枕覃邀凉,琴书换日。薄袖禁寒,轻妆媚晚。倒苇沙闲,枯兰洲冷。绿芰擎霜,黄花招雨。紫曲迷香,绿窗梦月。暗雨敲花,柔风过柳。霜杵敲寒,风灯摇梦。盘丝击腕,巧篆垂簪。翠叶垂香,玉容消酒。金谷移春,玉壶贮暖。拥石池台,约花栏槛。问月赊晴,凭春买夜。醉墨题香,闲箫弄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