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证疗效机理

 昵称G3qL5 2019-08-27

痞证也叫心下痞证,它是一个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自觉症状。心下痞证。所谓心下痞证是指以心下痞这个症状为主证的一组证候,心下痞是一个自觉症状,它是指病人自觉心下,也就是上腹部,也就是胃脘部自觉堵塞胀满不通的一个自觉症状,如果这个证候是以心下痞为主要临床表现,这样的证候我们就把它叫做心下痞证。

       中焦是人体的半上半下之枢,心火的下交,肾水的上奉,肺气的肃降,肝气的生发,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都要通过中焦,而且中焦胃气对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有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焦对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的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叫做中焦的斡旋作用。

       当胃气虚,或者由于邪气的干扰或者既有胃气虚又有邪气的干扰,导致中焦斡旋失司的时候,中焦就会出现枢机不利、气机壅滞,因此就出现了心下痞这样的一个主证。

      热痞、谈到了热痞兼阳虚。所谓热痞是无形热邪留扰中焦,干扰了中焦的斡旋机能,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它的临床表现是“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关脉是候中焦,浮是主热的,说明这个心下痞是无形热邪留扰中焦所导致的。它胃虚的情况并不明显。

       为什么说心下痞按之濡呢?这是和结胸证,水热互结的热实证相比较、相鉴别的。大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而心下痞证是热邪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所以上腹部按之柔软这是和结胸证相鉴别的一个很关键的证候。

临床治宜随证调药使治法

主证: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的症候。

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半夏泻心汤方药组成:半夏(15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人参(9克) 炙甘草(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释: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君药——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佐药——人参、大枣:..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1]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杂病见心下痞的治疗,《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楂、曲蘖、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寇、吴茱萸、砂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