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季氏》人分三六九等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8-27

这句话可能很多人会反对,因为我们现在提倡人人平等,就连佛家和基督教也强调众生平等,可是真的平等吗?我想未必。

首先我们看孔子说的《季氏篇》【0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有些人生下来就很聪明,就像《史记》中记载的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现实中也有很多聪明人,特别是前些年,到处鼓吹神童,他们什么东西一看就会,一学就懂,而孔子的弟子颜回,也算是这种人,子贡评价他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篇》)。但是这种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是普通人。

不过对于普通人,其实也有差别,就是孔子说的,有些人知道学习,所以他们也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还有些人因为在现实中碰到很多困惑,所以转而求学,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哪怕是知道该学习,但是就是不学,这种人只能是民斯为下矣,当然这种人对社会也会做出贡献,只是因为知识少,能力弱,所以贡献值自然较低。

这里孔子是从学问的角度来对人进行划分,这个学问主要是道德学问,不是我们现在的学历水平,或者认证之类的东西,如今社会也会对人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比如前些年很多楼盘广告上,经常打出来上流居所精英福地中产阶级等名词,其实就是开始以金钱将社会上的人进行分类,这似乎已经成为如今社会分类的一大重要标准,据说现在一两个亿都不能称为豪门了,而几千万只能算是中产,以前的百万富翁,如今成了普通百姓,十万二十万,只能算是穷人,至于连几万都没有的,那不知道被列入什么等级了。

当然这所谓的分类标准,也体现出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状态,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文革刚结束),那时候对人的分类是贫农、中农、富农、地主、资本家,其中贫农是最光荣的,到了中学,社会上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分类,一种是按照工作关系,分为农民、工人、干部,农民成为最低等的了,因为他们出力多,收入少,没有任何权势,还有一种就是受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影响,整个社会开始向钱看,各地开始出现了万元户,这类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高人一等。

我们看,其实所谓的分等分类,其实只是社会流行的一种肤浅价值划分标准,之所以说是肤浅,而是因为这些分类都只是从表面上去评价一个人,而没有真正看一个人的本质,所以这种分类标签都只是暂时的,就像我们看今年那么多所谓的首富们,破产的破产,被抓的被抓,大部分都是因为个人的道德素养、学识等方面出现问题,还有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沦为阶下囚的比比皆是。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首先不要为社会上这种等级观念所左右,无论这种等级划分标准是什么,其实都是庸人自扰而已,扎扎实实做好自己,努力修养自身的学问,真正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出来,这才是我们应该干的事,要有子路那种衣敝缊(yùn)袍,与衣狐貉(mò)者立,而不耻(《子罕篇》)的坦荡之心。

其次是,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只看他们身上的标签,无论是富豪、高官,还是专家、教授,把这些标签统统撕掉,看一下他的本质,就像孔子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学而篇》),不要被他们的标签、他们的高谈阔论所影响。

第三就是要明白,学问才是改变自己的唯一方式,为社会真正做出贡献才会真正被人们所认可,一时的赞誉并不能代表什么,所以《颜渊篇》中孔子回答子张关于的时候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质,真正关心社会、关心别人,才会被人们所认可。

第四点就是要知道众生平等的道理,要明白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机会,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能一个再贫穷的人,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也会成为富豪,一个看着傻乎乎的人,也可能随时顿悟,哪怕是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去改变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品质优秀的人,这也是《金刚经》中说的不住于相,所谓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其实一切表象的东西,都是会随着时间流转而变化的,物质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的,其实世上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符合于正道,合乎于自然的规律是不变的,这也是《道德经》里说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学问的目的在于懂得道理,至于其中的句子、文章,也只是道理的表象,不要执着于具体的某句话、某个文字,就跟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阳货篇》),如果执着于其中的字眼,就是侮辱女性了,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也就成了歧视老百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