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百佳艺术家——沈世铎

 泊木沐 2019-08-28

作品欣赏

朴拙有真趣

——沈世铎先生作品观后

文/葛玉君 博士

诚然,“观看先于语言”,但观看事物的方式,无疑受到知识结构与信仰的影响。我们的视线总是在游弋,总是在作出选择。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只有恰恰处在纵向与横向的焦点上,艺术才可能透过语言生发出其独特的意义。与此同时,这种语言也在反过来对我们的艺术观念进行着不断的修正。沈世铎先生的作品正是在一种不断的投入、思考、反观中逐步成熟的,他的创作过程即是他思绪的延伸之旅,而他的作品,在我个人看来,既不是汹涌的激流,也不是一种闲致的游乐,而是带着浓烈的精神气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一杯绿茶,令人回味……

沈先生的中国画创作远师扬州画派,近承刘大为、王明明诸名家,而其中更融入了吴作人先生的风格韵味。同时,他的作品中还加进了一种浓浓的民俗趣味,就如陈师曾先生的北京风俗画一样,雅致中不乏亲近之感。换言之,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是一种极度的精神性与世俗性的张力关系。而这种关系在笔墨语言层面则体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朴”,质朴;其二则是“拙”,古拙,简言之“朴拙”之气,“拙”为表象,“朴”为心境。其用笔近乎大巧若拙,这种拙并非来自笔墨语言的迟钝,而是一种不自炫耀的内敛之气。朴则是质朴,尚朴素,见素抱朴之意。在我个人看来,“拙”、“朴”无疑是沈世铎绘画创作的两个关键词,不仅仅是语言层面,更多与他的精神世界同步。我想,这是认识沈先生这一些列创作的一个起点。

当然,这种内在情感与形式语言的紧密契合,在某种意义上与他常年深入西藏高原,描写西藏高原,从中感受那一片对宗教对艺术的虔诚的心境有关。在作品《春的企盼》中,红色的喇嘛庙墙外休憩的藏民,浓烈的红色衬托出藏民的一张张笃定、虔诚、淳朴的面孔,平淡却历久弥香。长卷中骑马的男子,围坐的家族,欢歌的人群,还有嬉戏的儿童,绿油油的草地上,把西藏纯净和完美,藏民虔诚和净化用其自己的语言描绘的淋漓尽致。当然,这不仅仅是对藏民的描绘,在我个人看来,更多是沈先生自我的一种寄予,一种理想抑或一种内心的独白。

无疑,沈世铎的绘画是孤独、空廖和寂寞的,因为他深刻的体悟着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但他的作品又是富有生机的,因为他满腔盛满爱意,“有了大地宽广的胸膛,万物才这样的生机勃勃”。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他的理想与情怀,这也成为其注入笔端的精神动力。

结尾体味沈先生的一句话,“一幅幅蓝天白云雪山交织成的画卷会在脑海中浮现,对我来说是自从意识到自己存在之日起就一直向往远方”。我不仅仅是一系列创作,更是沈世铎的人生历程,一种希望与延续的旅程。

2016年12月于中央美术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