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龙门石窟》刘永福

 兴化中学刘永福 2019-08-28

龙 门 石 窟

刘永福

一个清凉的夏天,我们来到了洛阳城南六公里的伊水之滨,也就走进了北魏到宋的沧桑岁月。

河水满盈的伊水荡漾着鱼鳞般的清波,香山在东,龙门山在西,山宁水秀,环境清幽。想象洛阳为都城时,这里帆影点点,纤夫相连,迁客骚人,商贾走夫,络绎不绝,该是多么的热闹和繁盛!

天公把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阴霾的天气仿佛演绎着历史凝重的政治气候,或是一种氤氲的宗教氛围。龙门山巨大的坡面,布满蜂房状的佛龛,崖壁上的鸟儿在自由的穿梭,崖顶上绿色的野草藤蔓流苏样低垂,大大小小的石像影影绰绰。

龙门的岩石用数千年的时间,守着这凝结的光阴。

我从不讳饰我对各种石头发自内心的喜爱,大概年岁见长,不喜欢太多的反复,更迷恋石头的笃定和恒长。何况,龙门的石窟和中原大地一样,仍守着那古朴的风貌,易生亲近之感;龙门的佛像满带着喜乐祥和,让人没有顶礼膜拜的负累,却能消减长途奔波的疲乏。

我也曾见过那云冈石窟佛像粗犷、威严、雄健的北方特质,却更喜欢龙门石窟塑像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人与佛有时很难分清,在活泼、清秀、温和的面容里透出的是浓浓的生活气息。

细观一公里长的上千个石窟,十万塑像,星罗棋布,万象生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无不是外来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镌刻的一朵朵奇葩。为佛造像也好,为人造像也罢,时光已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洗刷殆尽,我只看到塑像中发自人物内心的活生生的情态,或喜悦,或慈祥,或威严,或矜持,或端庄,在佛的庄严肃穆背后是人的宁静虔诚。

有两种风格的塑像在龙门石窟中交互出现,典型地反映出北魏和唐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

古阳洞中,一批北魏贵族和大臣的塑像,坚劲质朴,人物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是一种以瘦为美的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潜溪寺里佛像面额丰满,胸部隆起,神情睿智,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给人静穆慈祥之感,有说不尽的大唐气象。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这里也是善的堆积,透过这些佛像,我看到的是一个民族纯朴善良的本性。

我也看到了游人面孔中流露出疼痛的表情。这里有太多的残缺,许多佛像被盗走,有些头颅消失了,有些胳膊不见了,有些身子断离了。有些可能是岁月风蚀了的,有些是信仰不同而造成的人为破坏,却也只能留下历史的叹息。

耗时21年雕刻而成的奉先寺和巨大的卢舍那大佛让我们停留了更多的时间。卢舍那大佛有着让人惊叹的完美,全像通高17米多,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不苟、老成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侍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卢舍那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据传是当时丞相褚遂良所写,笔体规正清雅,文字工稳清典,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真正的唐楷。

据说,卢舍那大佛就是依据武则天的面相雕刻而成,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化身,奉先寺开光时,武则天也曾亲临。想那武则天驾临龙门之时,何尚不想普照天下,恩泽万民,无奈命运多舛,政治曲折,时势弄人,又怎一个“无字碑”了得!

跨过伊水之上彩虹般的龙门大桥,河东有名闻遐迩的香山寺、白居易墓地,另有规模较小的香山石窟。有幸游览了白居易长眠之所“白园”,算是这趟步履的意外之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