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散(乌药散)《圣济总录》 【组成】天台乌药 木香 小茴香微炒 青皮汤浸,去白,焙 高良姜炒,各半两(各15克) 槟榔锉,二个(9克) 川楝子十个(12克) 巴豆七十粒八味(12克) 【用法】上八味,现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3克),温酒送下(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冲适量黄酒服)。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新世纪一版) 天台乌药散是《医学发明》上的,这个方是二类方。 它治疗寒疝腹痛,但这个对寒疝腹痛呢,这个寒的来源有实有虚,但是对于寒疝有个特点,不管你正气不虚也好,阳气不虚也好,或者是阴寒内盛,寒从中生,自身又偏于阳虚的话,往往诱发多和外寒有关,所以很多医家都反复阐述了,寒疝的外寒引动这个机制。 我这里要讨论两个方: * 一个天台乌药散, * 一个暖干煎, 这两个都是治疗寒疝的常用方,而这两个方要比较起来,从证候特点, @ 天台乌药散实证为主,而且它基本上外寒的作用为主要的,所以它在功用方面反映了散寒止痛,体现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后面要讲到的, @ 暖肝煎,它肝肾不足,有肝肾阴寒,有这个基础,但发作往往也由外寒直中引发,但毕竟暖肝煎是虚实夹杂。 这是这两个方证不同的地方。 我们看天台乌药散,它是寒邪侵犯肝经。 因为从肝脉来说,循少腹络阴器,肝经寒凝气滞,造成寒疝, * 以少腹疼痛牵引睾丸为它的特征,这是天台乌药散证的寒疝的主症, * 从舌象来说,舌淡苔白,脉沉迟也反映了寒证。 这一点要了解,这类寒疝,天台乌药散证的发生都和外寒直中,阻滞肝经,造成肝经寒凝气滞,它是这个病机的特点。 所以它在治法方面, 散寒止痛,祛除外寒,外寒已然入里了,要用散寒的方法,同时配合针对肝经的气滞,行气疏肝止痛,这从它的药的一个分组基本按照这个思路。 所以在这个方里 * 以乌药为君 乌药是温性的,它是行气药,入肝经,能够行气疏肝,同时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作用在肝经,在下焦为主,能够温散寒邪。 * 臣药 @ 小茴香和良姜呢,来增强乌药这种散寒止痛作用,这都能兼入肝经或者入肝经的药物。 @ 木香、青皮擅长于行气。 木香当然侧重行气是脾气为主, 青皮可以行肝气,结合起来那是从两胁到腹部到少腹,两药配合行气止痛范围较广。 * 这个方里面佐药, @ 巴豆、川楝子作为一组,它的配伍意义和使用方法,是天台乌药散这个方,方解当中一个重点。 用川楝子和巴豆炒,再去掉巴豆,这样用巴豆的大辛大热可以制约川楝子的苦寒,减少它的寒性,因为川楝子运用在这里和槟榔相配,作为佐药,增强木香、青皮、乌药的行气止痛作用,所以这个方的止痛力量很强,不仅用于寒疝,阴寒引起的包括脘腹、胁肋疼痛,阴寒引起的胁肋疼痛,它都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巴豆的辛热也能增强从乌药到小茴香,高良姜的祛寒作用,它大辛大热可以祛寒,所以本身这个方里川楝子它是苦寒的,它用在这里既有去性取用特点,也能够制约全方,防止温燥太过,当然和巴豆合用之后,炒了去掉巴豆,巴豆的辛热制约了川楝子一定的苦燥,这是巴豆、川楝子相配。 @ 槟榔是个行气是一种下气,破气,阴寒在下焦凝结,在全方偏温的情况下,它这种下气呢增强了这种行气止痛力量。 所以从刚才分析天台乌药散,很重要是一种散寒,温散寒邪和行气止痛相结合,选择的行气止痛药多入肝经,多走下焦,所以针对少腹疼痛、寒疝腹痛,偏于实证、寒证的,这是个常用方。 在临床应用方面, 这个方使用的辩证要点, * 少腹痛引睾丸、 * 舌淡、苔白、脉沉弦,反映出主症加佐症,佐症体现出实证、寒证的特点。 当然在临床使用当中, * 寒疝有这种象睾丸偏坠、肿胀,寒凝气滞比较突出,加上温肝散寒止痛,这个荔枝和橘核是治寒疝常用的药。(用于偏坠肿胀,可加荔枝核、橘核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 寒邪较重反映出一个是疼痛剧烈,还有呢可以发生比如手足逆冷,微寒, * 增加温阳祛寒作用,肉桂、吴茱萸,肉桂善温下焦,吴茱萸呢也能温肝散寒,走肝经。 使用注意 !当然这类疝痛也可以由湿热导致,如果湿热下注引起疝痛,那是要用行气的方法,行气止痛和清利湿热相结合,就不是这个方适宜的了,这是运用方面。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方剂学》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