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 磨 汤

 学中医书馆 2015-12-30

四  磨  汤
    (《济生方》卷2)
    [异名]  四磨饮(《证治要诀类方》卷2)。
    [组成]  人参(6g)  槟榔(9g)  沉香(6g)  天台乌药(6g)
    [用法]  上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或下养正丹尤佳。
    [功用]  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  肝气郁结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苔白脉弦。
    [病机分析]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之疏泄功能还影响着其它各组织器
官的生理活动。如《读医随笔》卷4说:“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
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若情志不遂,或恼怒伤肝,或突然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等均
可能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甚而累及他脏。如肝气郁结,横逆胸膈之间,则胸膈胀
闷;若上犯于肺,肺气上逆,则气急而喘;若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心下痞满,不思
饮食。由此可见,本证肝肺胃同病,气滞与气逆相兼,但以肝郁气滞为本,肺胃气逆为
标.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证候乃气郁之甚而致气逆,治宜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为法。
方中乌药辛温香窜,可升可降,善理气机,李时珍称其“能散诸气”(《本草纲目》卷
34),用为君药。沉香“纯阳而升,体重而沉,味辛走散,气雄横行,故有通天彻地之
功”(《药品化义》),“与乌药磨服,走散滞气”(《本草衍义》卷13),为臣药。佐以槟榔
辛温降泄,破积下气,与乌药、沉香相协,则行气之中寓有降气之功,一则疏肝畅中而
消痞满,二则下气降逆而平喘急,合成理气开郁散结之峻剂。破气之品虽可速达行滞散
结之功,然而过于辛散却易戕耗正气,故方中又佐人参益气扶正,使郁滞开而正气不
伤,且与沉香合用还可温肾纳气,以助平喘之力。四药配伍,可使郁滞之气畅行,逆上
之气平复,则满闷、喘急、纳差等症渐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行气与降气同用,但以行气开郁为主;二是破气与补气相
合,使郁开而不伤正气。
  [类方比较]  本方与柴胡疏肝散均可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胸膈满闷之证。但
柴胡疏肝散以柴胡配伍白芍理气柔肝为主,另加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等行气之品,
专于疏肝理气,且作用较为和缓,适宜于肝气不舒,胸脘胁肋胀痛者;四磨汤则以乌药
与沉香、槟榔合用,气味雄烈,行气作用较为峻猛,再人人参补气扶正,使行气之中有
降气之力,破气之中寓补气之功,适宜于肝气郁滞较甚并兼气逆之象,症见胸膈胀闷,
上气喘急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适宜于肝气郁结兼有气逆之重证。以胸膈胀闷,上气喘急为证
治要点。
  2.加减法  若体壮气实而气结较甚,大怒暴厥,心腹胀痛者,可去人参,加木香、
枳实以增其行气破结之力;若兼大便秘结,腹满或腹痛,脉弦者,可加枳实、大黄以通
便导滞。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气滞兼有气逆之证的多种疾病。
  [使用注意]  本方乃破气降逆之峻剂,适宜于气机郁结重证。若虽胸膈心下胀满,
但正气虚弱,神倦脉弱者慎用。
  [源流发展]  本方由宋代著名医家严用和为治疗“七情伤感,上气喘息,妨闷不
食”所拟,始载于《济生方》卷2。斯方行气、降气、补气三法并用,不仅遣药配伍颇
具特色,各药磨汁再煎的服药方法亦别具一格。王又原赞之曰:“四品气味俱厚,磨则取
其味之全,煎则取其气之达,气味齐到,效如桴鼓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2)。
本方原书未载用量,《医方集解》收录时增加了各药等分。后世医家在应用本方时常根
据证候气滞之微甚酌情增损,其加减衍化方中亦有与本方齐名者。如将原方之人参易为
党参,再加木香,诸药等分为末,每次二钱淡姜汤送下,名“五磨饮”(《不知医必要》
卷4);若原方减去人参,加木香、枳实,各药等分,白酒磨服,名“五磨饮子”(《医
便》卷3);若原方加枳壳、木香,磨汁服,名为“六磨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
自《证治要诀类方》卷2),《杏苑生春》称之“六磨汤”。上述方剂或增加行气药物的
数量以加强理气之功,或减去人参而使之专行滞气,从而将本方广泛用于多种气滞、气
逆证候。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的隶属归类  本方在历代出版的方剂学著作或教材中均列入理气剂,
但有时被划归“行气”类(六版),有时又被划归“降气”类(五版)。这是因为本方所
用理气之品大多具有行气与降气双重作用,故而全方亦兼具行气与降气之功,二者之主
次似乎难以明辨。但前已述及,本方所治证候乃肝气郁滞之甚而致气机上逆,气滞为
本,气逆为标,治疗理当以行气开郁为主;再者。方中乌药、槟榔、沉香均有行气之
功,三药相合,行气开郁散结之力颇著,本方目前在临床上亦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气滞证
候。因而笔者认为,将本方归人行气类方剂更能体现原方的功用和主治重点,至于临床
应用时据证加减而侧重于行气或降气又当别论。
    2.原方用法中“下养正丹尤佳”释疑  考宋以前以“养正丹”命名的方剂仅有2
首,一是宝林真人谷伯阳方(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5吴直阁增诸家名方),由水
银、硫黄、朱砂、黑锡各一两组成。二是《养生必用》方(见《幼幼新书》卷9),又
名“至圣来复丹”,由硫黄、消石、玄精石、五灵JJl~,青皮、陈皮组成。二方均以金石
类药为主,有助阳散寒之功。由此推测严氏四磨汤可能是为阳虚寒凝以致气滞甚而上逆
之证所拟,故以养正丹温肾纳气或温散寒邪,即如王又原所说:“其下养正丹者,暖肾药
也。本方补肺气养正,温肾气镇摄归根,喘急遄已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2)。
加之原方中药物大多辛温,兼有温里散寒之效。由此可见,运用本方固然应以气滞之甚
兼有气逆为辨证要点,但其毕竟性温,对于证候性质偏寒者较为适宜。
    3。关于方中人参的作用  对于本方人参作用的认识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用以防
止破气伤正,用为佐制药。如汪昂所云:“加人参者,降中有升,泻中带补,恐伤其气
也”(《医方集解.理气之剂》)。二是用以补气疗虚,用为佐助药。如王又原说:“正气既
衰,邪气必盛,纵欲削坚破滞,邪气必不伏。方用人参补其正气,¨….”(录自《古今
名医方论》卷2);张秉成也说:“其所以致气逆者,虚也。若元气充足,经脉流行,何
有前证?故以人参辅其不逮,否则气暂降而郁暂开,不久又闭矣,是以古人每相需而行
也。若纯实无虚者,即可去参,加枳壳,吖…”(《成方便读》卷2)。如上所述,本方
原为阳虚寒凝气滞,本虚标实之证而设,配伍人参当有补虚培本之意,所以,王、张二
人可谓参透严氏立方本旨者。但从目前临床应用实际来看,本方使用要点主要在于气机
滞而上逆,若兼阳气虚弱者可以人参补气培本,无虚象者亦可以人参治实防虚。不过本
方毕竟药性破泄,若气虚较甚者不宜使用。
    [方论选录]    .
    1.王又原:“《经》云: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七情随所
感,皆能为病。然愈于壮者之行,而成于弱者之着。愚者不察,一遇上气喘急、满闷不
食,谓是实者宜泻,辄投破耗等药,得药非不暂快,初投之而应,投之久而不应矣。夫
呼出为阳,吸人为阴,肺阳气旺,则清肃下行,归于肾阴,是气有所收摄,不复散而上
逆。若正气既衰,邪气必盛,纵欲削坚破滞,邪气必不伏。方用人参补其正气,沉香纳
之于肾,而后以槟榔、乌药从而导之,所谓实必顾虚,泻必先补也。四品气味俱厚,磨
则取其味之全,煎则取其气之达,气味齐到,效如桴鼓矣。其下养正丹者,暖肾药也。
本方补肺气养正,温肾气镇摄归根,喘急遄已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2)
    2.汪昂:“此手太阴药也。气上宜降之,故用槟榔、沉香;气逆宜顺之,故用乌药;
加人参者,降中有升,泻中带补,恐伤其气也。大实者仍宜枳壳。”(《医方集解.理气之

剂》)    ‘
    3.张璐:“四磨汤虽用人参,实为散气之峻剂。盖槟、沉、乌药,得人参助之,其
力愈峻。服后大便必有积沫,下后即宽。若六磨更加破气二味,下气尤迅。近世医人以
气滞不敢用参,但用诸破气药磨服,殊失本方之旨。”(《张氏医通》卷13)
    4.唐宗海:“取人参滋肺,以补母之气;取沉香人肾,以纳气之根;而后以槟榔、
乌药从而治之。泻实补虚,洵为调纳逆气之妙法。盖肺为阳,而所以纳气下行者,全赖
阴津,故用人参以生津;肾为阴,而所以化气上行者,全赖真阳,故用沉香以固阳,为
沉其水,故能直纳水中之阳也。”(《血证论》卷7)
    5.张秉成:“夫七情之病,所因各自不同,有虚实之分,脏腑之异。大抵此方所治,
皆为忧愁思怒得之者多。因思则气结,怒则气上,忧愁不已,气多厥逆,故为上气喘
急,妨闷不食等证。然气之所逆者实也,实则泻之,故以槟榔、沉香之破气快膈峻利之
品,可升可降者,以之为君;而以乌药之宣行十二经气分者助之。其所以致气逆者,虚
也。若元气充足,经脉流行,何有前证?故以人参辅其不逮,否则气暂降而郁暂开,不
久又闭矣。是以古人每相需而行也。若纯实无虚者,即可去参,加枳壳,在用者神而明
之耳。”(《成方便读》卷2)
    6.秦伯未:“本方主治肝气横逆,上犯肺脏,旁及脾胃,引起上气喘息,胸懑不食,
甚至气噎昏厥。用沉香为主,槟榔、乌药从而导之,降气行气,力量专一。用人参者,
恐诸药耗散正气。若去人参,加木香、枳壳,即‘五磨饮子’,就成为单纯的调气方
了。”(《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  诸家皆认为本方是从行气降逆立法,为气机郁滞而致气逆之证而设。秦氏
所云“肝气横逆,上犯肺脏,旁及脾胃”,概括了本方目前临床的使用要点;而张璐以
“散气之峻剂”概括本方功用,亦颇得要领。王、唐、张(秉成)氏认为本方治证乃本
虚标实,故遣药制方泻中有补,与严氏制方本意相合。张璐“盖槟、沉、乌药,得人参
助之,其力愈峻”之论,以及秦氏“用人参者,恐诸药耗散正气”之说,阐述了以本方
治疗气实证时人参的作用。王氏有关本方用法的论述对后世影响甚大,所谓“四品气味
俱厚,磨则取其味之全,煎则取其气之达”之说被广泛引用,但其中机制尚待研究。
    [验案举例]    ’
    1.胃脘痛  《新中医》(1983,7:11):某男,39岁,教师。罹患胃脘疼痛反复发作
已3年之久。自感胃部胀痛满闷,按之则舒,攻冲季胁,嗳气频作,蚋呆,舌质正常,
苔薄白,脉沉弦。经钡餐造影诊断为“浅表性胃炎”,证属肝疏失调,横犯中州。拟降
逆解郁,益举中气。处方:乌药、沉香另冲、炒槟榔、党参、枳壳各lOg,炒赤芍、软
柴胡各6g,4剂,水煎日服2次。药后痛胀略减,冲气已平,嗳气仍作,继以原方减槟
榔、柴胡消导升疏之品,加半夏降逆醒脾。连进4剂,诸证均减。再加益气健脾之品以
善后,年过2载,未再复发。
  2.梅核气  《新中医》(1983,7:12):某女,44岁,干部。患者咽喉似有异物感年
余,咽之不下,吐之不出,如物梗咽,但进食吞咽正常,曾经多方治疗不显i患者疑为
恶变,情绪紧张,精神淡漠,不思饮食,胸中不适,夜不成寐,舌尖红,,苔薄白,脉弦
细。良由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津液失于输布以致痰气交阻而成梅核气证。法宜开郁散
结,,调理气机为主。方用:乌药、沉香、海藻、槟榔、生甘草、浙贝母各lOg,参须

4.5g,石斛15g,生麦芽30g。4剂后咽部稍感舒适,饮食猛增,夜已入睡,效不更法,
连进13剂,患者喜告病已衰其大半,其效之速,出乎所料,后改为丸剂,并嘱其注意
饮食起居,经远期追访未再发。
    3.阴吹  《江苏中医》(1997,10:27):某女,6岁。前阴时有“咽咽”声1年余,
入夜尤甚。曾经多种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多方治疗亦告无效。近半月来,此病
每日发作三四次,有时声响较大,故来求中医诊治。视患儿发育正常,眠食均可,
小便如常,惟大便燥结,三四日一行。肛门指诊未见异常。此屑《金匮要略.妇人
杂病脉证并治》所载之“阴吹”。治疗虽可用猪膏发煎,但其煎制不易,且小儿亦
畏服汤剂。故予以四磨汤口服液(中德湖南鹜马制药有限公司产)15ml,1日 3
次。连续服用5天后,患儿大便通畅,每日1次,阴吹之症仅在夜间发生一二次,
继续治疗1个月而痊愈。
    按语:胃痛之病,其因不一,必审因而论治。案l系肝郁气滞以致土衰木旺,升降
失序,使气血交阻,郁而上逆,故予以行气降逆之四磨汤,并将人参易为党参者以发挥
其健脾之力,既可培本以防耗散正气,又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
要略》)之意。案2之梅核气由痰气交阻而致,治以四磨汤行气散结,正合“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之理(《证治准绳.杂病》卷2)。案3
之阴吹系胃肠燥结,腑气不畅,以致浊气下趋所致,予以四磨汤行气通腑,下气降浊,
俾大便通畅,肠胃气机复常,阴吹乃愈。
    [临床报道]
    1.肿瘤化疗后出现胃肠道症状  以本方治疗27例因化疗而出现腹胀、呃气、厌食
和排便困难等胃肠道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组),并设普瑞博思治疗15例作为对照
组。结果:治疗组:显效为59。3%,有效为25.9%,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显
效为66.7%,有效为20.0%,总有效率为86.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o。05)。其中治疗组腹胀、厌食、呃气、排便困难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2%(25/27)、
87.5%(21.Q4)、83.0%(19/12)、60.0%(6/10);对照组则分别为93.3%(10/
15)、85.7%(10/14)、83.3%(5/6)、66.7%(4/6),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
O.05)m。
    2.术后肠粘连  以本方(沉香改木香;人参改党参)加柴胡、延胡索、莱菔子、
陈皮、谷芽、麦芽、黄芩、赤芍、白芍、地丁草、银花、甘草,为基本方。便秘者,加
生大黄;腹胀痛甚者,加沉香、枳壳、川朴,并可配木香顺气丸内服;呕吐甚者,加半
夏、代赭石;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治疗胆囊术后、阑尾术后、妇科卵巢囊肿和
输卵管结扎术后、胃切除术后肠粘连患者,共181例。结果:105例痊愈(药后症状消
失,体质恢复正常,观察1年以上未见复发者),占58%;66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
基本消失,观察1年,时有轻度反复者),占36%;10例无效(药后未见好转,或好转
不大,转外科手术治疗者),占6%,总有效率94%uj。
    [附方]  五磨饮子(《医便》卷2)  木香  乌角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各等分
白酒磨服。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主治:七情郁结,脘腹胀痛,或走注攻冲,以
及暴怒暴死之气厥证。
    本方乃四磨汤去人参,加木香、枳实而成,较之四磨汤行气散结之功更著。关于其

配伍意义,吴昆之论可资参考:“怒则气上,气上则上焦气实而不行,下焦气逆而不吸,
故令暴死。气上宜降之,故用沉香、槟榔;气逆宜顺之,故用木香、乌药;佐以枳实,
破其滞也;磨以白酒,和其阴也”(《医方考》卷6)。所以,本方与四磨汤皆能行气降
逆,同治气郁气逆之证,但四磨饮子降逆散结中兼以益气扶正,治实防虚,邪正兼顾;
本方则全用行气破结之品,药专力猛,宜于体壮气实,气结较甚之证。
    天台乌药散(乌药散)
    (《圣济总录》卷94)
    [组成]  乌药  木香  茴香微炒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高良姜炒各半两(各15g)
槟榔锉二个(9g)  楝实十个(12g)  巴豆微炒,敲破,同楝实二味用麸一升炒,候麸黑色,拣
去巴豆并麸不用七十粒(12g)
    [用法]  上除炒巴豆不用外,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3g),食前温酒送下;疼甚,
炒生姜、热酒调下。
  [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  肝经气滞寒凝,发为小肠疝气。前阴牵引脐腹疼痛,睾丸偏坠肿胀,舌淡
苔白,脉象沉弦。亦治妇女痛经,瘕聚等属气滞寒凝者。
    [病机分析]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经下肢内侧上行,绕阴器,过少腹,经过胃
旁,属肝络胆。若肝经气机郁滞,复感外寒,内外相合,即可发为小肠疝气,其症前阴
并腹股沟牵引脐腹疼痛,睾丸肿胀偏坠,时聚时散,即前人所谓“气疝”、“寒疝”及
“狐疝”之类。肝为血海,而前人又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厥阴气滞寒凝,故又可发
为痛经、瘕聚等。然而,既属气滞寒凝,必以舌淡苔白,脉来沉弦为凭。    .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之小肠疝气、痛经和瘕聚等,均由肝经气滞寒凝所致,故治
当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方中乌药辛温,人厥阴肝经,既疏肝行气,又散寒止痛,为
君。诚如《药品化义》卷2所云:“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
附……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
青皮疏肝行气,木香理气止痛,小茴香暧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四药皆辛温芳香之
品,合用以加强乌药行气散寒之功,共为臣药。槟榔和楝实(即川楝子)为佐药,其
中,槟榔质重下坠,下气导滞,能直达下焦而破坚;川楝子苦寒,本不宜于寒证,但与
辛热走窜之巴豆打破后同炒,再去巴豆而用,则既可制其苦寒之性,又能增其行气散结
之力,且避免了巴豆峻下之弊,如此药物配伍炮制之妙,堪为典范。综观全方,是以行
气药为主,配伍散寒药,组成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方,使气行寒散,肝脉调和,则疝
气、痛经、瘕聚等病证自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气滞寒凝之疝气,以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为

证治要点。若用治痛经、瘕聚,亦须有上述舌、脉。
    2。加减法  前阴肿胀偏坠明显者,可酌加荔枝核、橘核以行气止痛;寒甚而喜温
畏寒者,可酌加肉桂、吴茱萸等以散寒止痛;痛经者,可酌加当归、川芎、香附等和血
调经;瘕聚者,可酌加枳实、厚朴、莪术以破气消瘕。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睾丸炎、附睾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痉
挛和痛经等,辨证属于气滞寒凝者。
    [源流发展]  历版《方剂学》教材和《中医方剂大辞典》均认为天台乌药散出自
元.李呆所著《医学发明》。其实,本方即北宋末年官修《圣济总录》卷94的乌药散。
《医学发明》卷5之天台乌药散与此方药味、用量和用法完全一致,只是将方中乌药改
成乌药的道地药材天台乌药而已。在主治方面,《圣济总录》乌药散主治疝气控睾痛引
少腹,《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又增妇人瘕聚、痛经等。后人一般均以本方为治疗气滞
寒凝之疝气的代表方剂,如《成方切用》卷2“理气之剂”即载本方“治小肠疝气,牵
引脐腹疼痛,阴凝成积等证。”至于用本方加减而衍化的方剂,如《普济方》卷140乌
药散,即本方去木香、槟榔、川楝子和巴豆,加赤豆、干漆、没药和硇砂而成,其行气
之力稍逊,而活血软坚之力较胜,用治厥阴疝病,胁腹引小腹而痛。《医方集解.祛寒之
剂》之导气汤,则系本方减乌药、青皮、良姜、槟榔和巴豆,再加吴茱萸而成,虽名导
气汤,但实则行气破滞之功不若本方,故用治寒疝疼痛。
    [方论选录]
    1.汪昂:“此足厥阴、手太阴药也。乌药散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川楝导小肠邪
热,~itl,便下行;木香、青皮行气而平肝;良姜、茴香散寒而暖肾;槟榔性如铁石,能
下水溃坚;巴豆斩关夺门,破血瘕寒积,皆行气祛湿散寒之品也。”(《医方集解.祛寒之
剂》)
    2.徐大椿:“气逆于中,寒滞不散,不能敷化精微,乃成疝瘕于腹,故小腹疼痛,
控引睾丸焉。乌药顺九天之气,小茴祛九地之阴,槟榔破滞气以达下,木香调中气以醒
脾,青皮破气平肝,良姜涤寒散滞,川楝子泻湿热以除疝气也。为散,温酒调服,使湿
化气行,则寒邪解散而疝瘕自平,其小腹疼痛亦退,何控引睾丸之有哉?此温中散滞之
剂,为气逆寒滞疝瘕之专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24)
    3.吴瑭:“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可忍者,天台乌药
散主之。此寒湿客于肝肾、小肠而为病,故方用温通足厥阴、手太阳之药也。乌药祛膀
胱冷气,能消肿止痛;木香透络定痛;青皮行气伐肝;良姜温脏劫寒;茴香温关元,暖
腰肾,又能透络定痛;槟榔至坚,,直达肛门散结气,使坚者溃,聚者散,引诸药逐浊
气,由肛门而出;川栋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炒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而不用
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川栋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
从小便而去,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矣。”(《温病条辨》卷3)
    4.张秉成:“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阴凝成积等证。夫治疝之法,皆不外暖
下祛寒,逐湿行气,然阴寒之气若与厥阴之或血、或痰凝结为积者,又非前药所能卒
除,则必以推荡之品,从其性而温之,方能有效。方中乌药、木香辛温香烈,善行善
散,能上能下,以宣气中之滞;茴香暖下而祛寒,良姜温中而止痛;青皮人肝破气,槟
榔导积下行。其妙用在巴豆与川楝二味同炒,去巴豆不用,但取其荡涤攻坚、刚猛直前

之性味,同川栋人肝,导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一如用兵之法,巴、栋,钦点之
上将也;青、槟,前导之先锋也;乌药、木香,为偏裨之将;茴香、良姜,为守营之
官。立方之神,真战无不克也。”(<成方切用》卷2)
    5。李畴人:“乌药、大茴、木香、青皮并疏通厥阴之气,槟榔沉降破坚,良姜辛温
化肝胃之寒结,巴豆泻寒积而破结气,引以川栋之苦寒人厥阴。全方并温通厥、少气分
而化寒痰结气者也,故能治睾丸肿胀、寒疝下坠、气结不通作痛之病。亦治气厥、寒
厥。或加麝香三厘调服更妙。”(《医方概要》)
    [评议]  汪氏的方论晓畅通达,但其云天台乌药散是“足厥阴、手太阴药”,此方
治疝,属足厥阴药应无疑意,而曰手太阴药似缺少根据;又,汪氏认为方中巴豆“斩关
夺门,破血瘕寒积”,似过于穿凿,不若吴氏和张氏两者的看法切合实际。吴氏和张氏
均注意到巴豆是与川楝同炒,又去巴豆不用,乃“用气味而不用形质”,“但取其荡涤攻
坚刚猛直前之性味,同川栋人肝,导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徐氏认为此方主治
病证由“气逆于中,寒滞不散,乃成疝瘕于腹”,颇为精辟;不过,既然属“寒滞不
散”,又云“川楝子泻湿热以除疝气也”,则前后自相矛盾。川栋固属苦寒之品,然与辛
热之巴豆同炒后,其苦寒之性大减,这也正是本方配伍巴豆的妙意之一。李氏认为本方
除疗疝外,还可治疗气厥、寒厥,临症或加麝香则效更佳,别有。C/得,可供临床参考。
    [验案举例]
    1.疝瘕  《吴鞠通医案》卷4:马氏,24岁,瘕痛十数年不愈÷三日一发,或五
日、十日一发,或半月一发,发时痛不能食,无一月不发者,与天台乌药散,发时服二
钱,痛轻服一钱,不痛时服三五分。‘一年以外,其瘕化尽,永不再发。
  2.积聚  《吴鞠通医案》卷2:吴,31岁,脐右结症,迳广五寸,睾丸如鹅卵大,
以受重凉,又加暴怒而得。痛不可忍,不能立、坐、卧。服辛香流气饮,三日服五帖,
重加附子、肉桂至五七钱之多,丝毫无效。因服天台乌药散,初服二钱,满腹热如火
烧,明知药至脐右患处,如搏物者然,痛加十倍,少时腹中起蓓蕾无数,凡一蓓蕾下浊
气一次,如是者二三十次,腹中痛楚松快。少时痛又大作,服药如前,腹中热痛、起蓓
蕾、下浊气亦如前,但少轻一等。次早腹微痛,再服乌药散,则腹中不知热矣。以后每
日服二三次,七日后肿痛全消。
  3.疝气  {四川中医》(1989。4:17):某男婴,7个月。患儿系母乳喂养,未加辅
食,发育营养一般。因疝气哭闹4天而就诊。查体:右侧腹股沟处有一光滑、整齐、稍
有弹性的可复性肿物,同侧阴囊偏大而坠。西医外科诊断为腹股沟斜疝。指纹紫滞,舌
苔薄白。此属气滞寒凝之小肠疝气,予天台乌药散加减。处方:乌药、木香、炒茴香、
青皮各6g,炒良姜3g,川楝子4g,党参、黄芪、茯苓各lOg。子母同服此药。3剂后好
转,12剂而愈。    一
  4.虫积腹痛  《福建中医药》.(1964,5:21):某男,35岁。素有腹痛之患,每年发
作数次。近Et因偶食生冷又致复发。心下至少腹胀痛,拒按,痛剧则冷汗淋漓,肢厥欲
呕,痛止则神清白若,大便二日未行,脉沉紧,舌淡白,左下唇发现粟状颗粒。良由寒
湿阻遏,气不化运,以致蛔虫窜扰。法当利气化湿,温脏安蛔。处方:台乌药三钱,广
木香八分,细青皮八分,高良姜一钱,川栋子五钱(巴豆二十个同炒),尖槟榔四钱,
开口花椒八分,乌梅二钱,小茴香一钱。服药1剂,大便溏泻2次,排出蛔虫十数条,

胀痛全消,病竟霍然。
    按语:案1和案2均出自《吴鞠通医案》,加之《温病条辨》卷3“下焦篇”第54
条专论天台乌药散,说明吴氏对此方确有独到的学术见解与临床经验。瘕者,假也,多
属气滞,故案工之十数年疝瘕作痛,持续用药一年而获瘳,然非胸有定见者,安可一方
而用一年之久哉?案2之积聚,非血积也,“以受重凉,又加暴怒而得”,’当责之寒、气
二字,故亦用天台乌药散。从药后的患者反应看,本方的功用也是以行气为主。案3之
婴儿疝气,去方中槟榔和巴豆之攻逐,加党参、黄芪、茯苓益气健脾,以生养壮实腹壁
肌肉,疗效甚佳。案4之虫积腹痛,乃寒阻气滞,蛔虫扰动,故治疗用本方行气散寒为
主。再加乌梅安蛔止动,花椒散寒杀虫,而原方中的槟榔、川楝子亦兼可驱虫,用药1
剂,病即霍然,说明本方稍加化裁即为治虫积腹痛之良剂。    .
    [附方]
    1.三层茴香丸(原名三增茴香丸,《是斋百一选方》卷15)  第一料:茴香舶上者,
用海盐半两同炒焦黄,和盐秤  川楝子炮,去核  沙参洗,锉  木香各一两(各30g)  第二
料:加荜茇一两(30g).槟榔半两(15g)  第三料:又加白茯苓紧小实者,去黑皮四两
(120g)  黑附子炮,去皮脐,秤半两或一两(15~30g)  用法:第一料:为细末,又水煮
米粉稠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送服,每日3次。小
病此1料可安。才尽,便可服第二料。第二料:人前药共6味,重五两半(165g),细
末,依前法糊丸,服如前。若病大未愈,便服第三料。第三料:合前药共8味,重十两
(300g),并依前法糊丸,服丸如前,并加至30丸。新久大病,不过此三料可愈。功用:
行气疏肝,消疝止痛,温肾祛寒。主治:肾与膀胱俱虚,为邪气搏结,遂成寒疝。脐腹
撮痛,阴核偏大,肤囊壅肿,重坠滋长,有妨行步,瘙痒不止,时流黄水,浸成疮疡;
或长怪肉,屡治不痊,致令肾经闭结,阴阳不通,外肾肿胀,冷硬如石,渐渐丑大者。
    三层茴香丸首见于宋.《是斋百一选方》,原名三增茴香丸,至明。《证治准绳.类
方》卷6转录才改名为三层茴香丸,遂成通行名。此方依所治寒疝病情轻重,逐步增加
药味,使药效渐次加强,特色鲜明。第一料中茴香、木香行气散寒止痛,川楝子疏肝行
气止痛,沙参养阴以防诸行气药辛散伤阴;第二料中加荜茇、槟榔,则增散寒行气破滞
之功;第三料中又加白茯苓、黑附子,则又具温肾健脾除湿之功。如此全方功用次第增
益,所治寒疝病情亦逐步加重,与天台乌药散等方所治之诸疝迥然有别。
    2.导气汤(《医方集解.祛寒之剂》)  川楝子四钱(12g)  木香三钱(9g)  茴香二
钱(6g)  吴茱萸汤泡一钱(3g)  用法:长流水煎服。功用: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主
治:寒疝疼痛。
    本方用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茴香、木香行气散寒止痛,吴茱萸温肾暖肝而散寒止
痛。合而成方,可疏肝行气,散寒止痛。此方实系天台乌药散加减而来(详参前“源流
发展”项),其行气破滞之功不如天台乌药散,故用治一般寒疝;若气滞寒凝并见之小
肠疝气,当使用天台乌药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