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主皮毛,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

 银光之剑 2019-08-29

肺主皮毛”发育发生机理(原创李茂春)

第一章:中医“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发生机理

第一节:“九针论”中的医学象数模型

古中医理论整体理论构架,受到古代天人合一观念影响,在理论构架上建立起了主客一体化的理论模型,但是对于这种主客一体观下的医学象数模型认知,自古以来却是出现了巨大分歧,常规的思维最习惯套用运气学说中的五运六气理论模型看做中医理论象数模型框架,这是受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下经文所影响: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也就是所谓的五行为主的理论模型,这种模型在《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中都有,于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历代医家主流思维中就产生了利用五行为基本标准来类比归纳所有相关内容的习惯,主要归类的经典章句就是《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介绍的内容: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这种类比归纳法看似逻辑自洽非常合理,其实即不符合《黄帝内经》原始理论本意,也无法与人体结构机理相应,实际是整体象数模型中的一项局部内容,者一点可以从诸多经篇中看出来。

古代中医主客一体观念中的“天”的原则就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背景环境,也就是古代历法学描述的内容,这一点从《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可以看出: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介绍背景象数模型的运算法则是“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并非是五六构成的象数模型框架,换言之,五运六气模式只是“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中的一部分内容。

关于人体主客一体象数模型机理,在《灵枢.九针论》中做了详细介绍: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结合《素问.六节藏象论》和《灵枢.九针论》中所讲内容,才是《黄帝内经》中整体主客一体观下的象数模型,即“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所谓五运六气只是这一整体模型中的“五以法音,六以法律”而已。

第二节:“九针论”与人体皮毛神经呼吸同源性机理

如果分析《灵枢.九针论》中上述经文,我们就会总结出如下象数模型结构: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肺,皮者,即肺皮毛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即脾肉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即心血脉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即经脉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即五脏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即六腑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即七窍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即附肢关节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即肢节皮肤”

如果从这一主客一体象数模型中将有关人体部分剥离出来就是“一者,肺皮毛;二者,脾肉;三者;心血脉;四者,经脉;五者,五脏;六者,六腑七者,七窍;八者,躯干;九者,附肢关节”。这一具有数字顺序的人体结构排列让我们目瞪口呆,完全超出了我们常规的中医理论理解,这种具有矢量性的人体描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机制原理?解开其中之谜是理解古中医整体理论原理的核心之所在。

古中医主客一体象数模型是具有背景环境和人体结构发生发育时间轴性的理论,背景而言:“一者,天也。二者,地也。三者,人也。四者,时也。五者,音也。六者,律也。七者,星也。八者,风也。九者,野也。”用于表达古代历法学家对于天地环境产生生命的的发生时间轴性,具有现代生物学生物诞生论观念的一种理论观念。

对应人体结构“一者,肺皮毛。二者,脾肉。三者,心血脉。四者,经脉。五者,五脏。六者,六腑。七者,七窍。八者,附肢关节。九者,肢节皮肤”。也是一种具有发生发育时间轴性的描述,自然我们想到这是人体组织胚胎学发生机理,这一机理自古经典有载,却是千古未解。

人体组织胚胎发生发育顺序为何起点为“一者,肺皮毛”?又为什么出现“二者,脾肉。三者,心血脉。四者,经脉。五者,五脏。六者,六腑。七者,七窍。八者,躯干。九者,附肢关节”的顺序?这一原理绝对不能用类比归纳法所能解释,必须具有严密的人体机制原理才能解析出来。

(一):“三才之道”与人体胚胎胚层分化机理

人体受精卵开始组织分化,胚胎首先分化成动物极和植物极,动物极发育成神经胚,植物极发育成原肠胚,胚胎营养供应源卵黄蒂发生在原肠中肠附近位置,神经胚组织分化重演低等动物的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理,从胚体背侧同时发生发育出胚胎皮肤,神经,呼吸组织结构;因为神经胚细胞分化速度快,原肠胚细胞分化速度慢,原肠胚细胞诱导神经胚细胞内迁耦合,形成诱导和被诱导的发生发育关系。

原产胚中肠附近的卵黄柄分化化发育出脉管结构和血细胞,从胚体腹侧向背侧移动,脉管发生是间充质中胚层分化发育而成,同肌肉组织同源性;诱导神经胚细胞内迁分化耦合,开始发生胚胎背--腹内卷运动,也就是神经胚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发育向原肠胚内外中胚层和内胚层分化发育运动,也就是“一者,肺皮毛。二者,脾肉。三者,心血脉。”,也就是人体胚胎组织分化的最初发育模式。

肺主皮毛,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

图2-3-6 胚体三才结构示意图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对应胚胎背侧神经胚,神经胚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发育,首先是皮肤呼吸结构发育,后来退化转变为肺呼吸结构,就“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出生后的生理阶段即“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对应人体就是原肠胚外侧间充质中胚层分化结构,因为处于内外胚层之间,首先诱导外胚层神经胚内迁耦合,形成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耦合发育,发育时间顺序上晚于神经胚,空间位置上处于胚胎腹侧,故而“二者,地也”,人体结构对用就是“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当神经胚和原肠胚分化耦合形成肌肉时,胚体开始出现在肌肉之间开始从中肠卵黄蒂位置向胚体分化发育出脉管结构,胚体脉管分化发育是在皮毛肌肉之后,位置在二者之间,故而““三者,人也”,对应人体结构就是“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通过以上经文分析,我们看到所谓的““一者,天也。二者,地也。三者,人也。”就是《易经》文化中的“三才之道”,对应人体就是“皮,肉,血脉”。这一机理如果用现代人体组织胚胎学机理分析,也就是天者外胚层,地者中胚层,人者中胚层,由此我们知道古代中医“三才之道”背后具有与现代动物发育发生学和人体组织胚胎学相同的机理。(见图2-3-6)

“三才之道”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具体而言就是《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讲“故其生五,其气三”,即”三五之道”。由此展开以后的象数模型对应推理。

(二):“四象五行”与人体内脏组织发育机理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

胚体皮肤肌肉间分化发育出脉管结构,脉管分化从中胚层向内外两个胚层分化组织结构分布。将卵黄囊分化的血细胞输送供应到这些组织结构之上,为其提供血液营养,因为发育时间轴上处于第四阶段,而且脉管向这些组织结构分化耦合,故而“四者,时也。时者”,对应人体结构就是“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

四者,时也。”内容,对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讲“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即五脏”

脉管结构的分化发育属于脏壁中胚层分化而来,组织结构上出现了胎心结构,胎心发育在胚体前,间介中胚层肾脏结构在胚体之后,两种结构的分化发育诱导外胚层神经胚细胞前后内旋分化发育,开始体腔内五脏脏器的发生发育,因为这一发生发育阶段在发育时间轴的第五个阶段,故而“五者,音也。”,胚胎前后内旋出现心肾相对分化耦合,与背景坐标子午线相应,故而“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也就是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分化耦合形成胚胎体液循环结构,这一结构出现后形成体腔内五脏结构发育,故而对应“五行五脏”。

两个阶段讲述了人体胚胎从血脉发生到体液循环系统的发生发育机理,也就是古《易经》中四象五行模型对应人体结构的机制原理,由此我们明白了,古中医使用四象五行模型对应人体是人体胚胎组织分化发育原则,出生后的生理原则是一种推论结果,不是推论原因。

“五者,音也”内容,对应《素问.天元纪大论》中的的内容,“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三):“五音六律”与脏腑表里发生机制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

这段经文承接上段经文“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是音律来表达理论主客一体的象数模型,古代中国历法中运气学说模式中,到五运六气阶段使用音律而确定运气的推步,即五运六气的表达度量单位是五音六律,对用人体模型是五脏六腑形成表里结构,在基础基础上向外衍生到前后附肢形成十二经脉,从现代人体组织胚胎学看,就是躯干内五脏六腑形成后,引发附肢场分化发育出手足结构,体腔内的血液可以通过脉管结构流注到附肢位置机制原理,即“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

这段经文所讲内容对应《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讲内容的“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也对应《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所讲内容:“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四):“七星八风”与外周神经发生发育机理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即七窍。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即四肢骨节。

这是在讲在人体脏腑发生发生过程中,诱导胚体前后两端内旋分化,前端形成头部感觉器官,躯干形成手足神经结构,肱者,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者,大腿小腿,“股肱八节”者四肢结构,象数模型背景是指北斗七星,和地面八风,人体对应是头部感觉器官和四肢骨节结构,用现代医学人体组织胚胎学看,这是在讲述人体头部脑神经发育和四肢外周神经分化发育机理。

上述内容对应《素问.天元纪大论》中的内容“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五):“九宫八风”与肢节皮肤发生发育机理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即四肢骨节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即附肢皮肤”

两段经文结合起来看,对应人体结构就是胚体从四肢骨节分化发育后,继续向外分化发育出皮肤结构的机理,“股肱八节”即四肢骨节,“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即附肢皮肤。

上述内容对应《灵枢.九宫八风论》中所讲内容,“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

当我们对“九针论”做出如此解析时,我们就会发现有如此几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九针论”中讲述了中医“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整体理论模型,这一理论象数模型纵贯《黄帝内经》素灵两部分,是古中医主客一体观下背景象数模型的总纲。

其二:“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背景象数模型对应的人体结构原则,是纵贯《黄帝内经》素灵两部分中的主线。

其三:“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对应人体结构不是人体出生后的结构功能对用,是在讲述人体胚胎分化的九个阶段,由此我们知道古中医人体理论核心是建立在人体组织胚胎学层面的医学理论体系。

其四:在“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表达人体胚胎发育机理中,起于皮毛““一者,天也。天者,阳也,肺,皮者。”.终于皮毛“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是在讲述人体胚胎组织分化发育从外部向内里分化发育,然后从内里向外部分化的顺逆顺序。

其五:在“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中间的二到八的阶段,是在讲述皮毛顺逆顺序发育过程中,中间经历的组织胚胎分化发育机理。

通过对“九针论”中所讲“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人体机制分析,我们透视了古中医对皮毛发生发育机理的整体理论模型本质,用现代动物发育发生机理分析,背后的机理实际是动物发生发育学中的“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理。

第一节:“皮者,肺之合”的发生发育机理

《灵枢.九针论》中所加载理论模式分析,我们知道古中医描述了人体胚胎分化发育九个阶段的理论机制,在这一机制中是以皮毛发育为开始,又到皮毛发育终止的胚胎发育机理,背后是动物发生发育学中“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理,但是背后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皮毛呼吸到肺呼吸如何转化的机理,即“皮者,肺之合”背后的机制原理。

“皮者,肺之合”原理是古中医的常识性问题,《素问·宣明五气》中云:“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的“肺主皮”。《素问·五藏生成》中的“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诸多篇章提到此原理,肺属于呼吸器官,为何与皮毛相合?背后的机理原理却是悬而未解。

其实“皮者,肺之合”原理背后隐藏着动物发生发育学机理,动物呼吸结构的发生有高低两种发生学机理,原始低等动物呼吸系统发育是外胚层神经胚出现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发生机理,到高等三胚层动物,由于内脏结构的分化发育,导致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发生退化,而被呼吸消化同源性发生机理所替代,逐渐演化为内脏肺结构,人体胚胎分化发育过程中首先重演低等动物胚胎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发生机理,也就是《灵枢.九针论》中所讲人体胚胎发育机理,而到胚胎五脏发育阶段,逐渐被呼吸消化同源性发生机理所替代,发育成内脏呼吸肺结构,这种发育转化就是“皮者,肺之合”背后的真正机理。

呼吸消化同源性发生机理在诸多中医经典章节中提到:

《素问·咳论》中讲: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经文中“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应该直接合于肺,但是不然,经文反而说“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意思是讲皮毛受寒,首先伤及胃腑,然后从“从肺脉上至于肺”,由此引发肺咳。这样形成了“皮毛---胃----肺”的病变传导关系,胃者消化器官,肺者呼吸器官,由皮毛经胃传肺,实际就是经皮毛神经呼吸同源性发育结构向呼吸消化同源性发生结构的病理传变。

《素问·皮部论》中讲: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

经文中“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也不传直接传肺,而是“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也是按照由皮毛神经呼吸同源性发育结构向呼吸消化同源性发生结构的病理传变。

《素问·热论》中讲: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经文中皮毛伤寒,首先“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然不直接传肺,而是“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即胃经,也是按照由皮毛神经呼吸同源性发育结构向呼吸消化同源性发生结构的病理传变。

上述分析可知,古中医中讲“皮者,肺之合”原理,并非皮毛病变直接传肺,而是中间有消化系统做中介,然后才能进入肺中,背后隐藏的机理就是由皮毛神经呼吸同源性机理向呼吸消化同源性机理转化,此机理告诉我们切不可直接套用“皮者,肺之合”原理。

第二节:中医理论中的“呼吸消化同源性”机理

1: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与足三阳经发生机制

人体胚胎分化发育过程中,背--腹内卷发育运动主要是形成中空管状结构,在这一运动中带动背侧神经胚细胞从背侧中轴线位置,沿远--近轴向远端分化,然后从远端向近端腹侧内卷,同时带动前后附肢也做背腹内卷发育运动,由此形成附肢附肢经脉的阴阳轴性,起初自近轴向远轴延伸分化的经脉在向腹侧内卷过程中,与原肠结构发生了藕连,称之为阳经,也就是阳经连腑的发生学机理。

在胚体背--腹内卷分化发育过程中,胚体同时前后内旋分化发育,外胚层神经胚细胞随之也进行前后内旋分化发育,形成神经和经脉等组织结构的耦合发育,即《外经微言.经脉始终篇》中所言“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之脉既有终始,《灵》《素》详言之。而走头、走腹、走足、走手之义,尚未明也,愿毕其辞。岐伯曰: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乃高之接下也。足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阴从腹走手,乃卑之趋上也。”

因为外胚层神经细胞内迁分化发育运动是受到中胚层和内胚层分化细胞诱导导致的,也就是外胚层皮肤神经同源性机制内迁分化发育过程:体表位置皮肤神经与脉管肌肉等组织耦合形成体表结构,神经细胞向里分化发育与脏腑发生藕连,形成与脏腑组织之间的神经藕连,这就是经脉腧度共构结构与脏腑之间的藕连关系机理。

而当胚胎前--后内旋分化发育运动开始时,胚体前端内旋主要形成头部感觉器官,前附肢经脉发生“手三阳从手走头”向头部发育,“手三阴从腹走手”向附肢远端分化发育,整个方向远离了躯干位置;而胚体后端内旋分化直接向躯干内分化,后附肢经脉发生“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也就是经过胚体背侧向后延伸后进入躯干内与组织器官发生耦合发育,最初阶段的耦合就是《外经微言.经脉始终篇》中所讲“乾作天门,大肠司其事也。巽作地户,胆持其权也。泰居艮,小肠之昌也。否居坤,胃之殃也。”,也就是“大肠,胆囊,小肠,胃”,在这四腑中唯独小肠经为手经,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泰居艮,小肠之昌也”是指胚胎期卵黄柄所处的中肠位置。

“大肠,胆囊,小肠,胃”结构的发育形成,意味着胚胎背腹内卷运动已经形成了中空管状结构,从这一结构开始,胚体继续前后内旋分化发育,“足三阳从头走足”形成前后内旋分化拉伸分化运动。

A:足太阳经神经发生机理

足太阳膀胱经前后内旋,后端即还是按照从头走足方向分化,前端就是《素问.热论》中的的“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的位置,整体结构位置就是《灵枢·根结》篇中所讲:“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B:足阳明经神经发生机理

足阳明胃经前后内旋,体表发育结构位置就是《灵枢·根结》篇中所讲:“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厉兑”者,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颡大”者,额之大角。从额之大角入发际五分为头维穴。经脉体表头足相连,中间分化就是与胃的连接,伤寒病变时状态就是《素问.热论》中所讲的“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相应位置。

C:足少阳经神经发生机理

足少阳胆经前后内旋,体表发育结构位置就是《灵枢·根结》篇中所讲:“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中间分化就是与胆囊的连接,伤寒病变时状态就是《素问.热论》中所讲的“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如果整体看如上足三阳经位置分布结构,实际是“足三阳从头走足”胚胎发育过程中,前端头部也发生内旋分化,足三阳经从头部“命门者,目也”,“颡大者,钳耳也”,“窗笼者,耳中也”三个位置,神经细胞依次分化到膀胱(后端)胃,胆囊位置。由此形成足部经脉与原肠胚三个功能段的结构藕连,这就是足三阳经与三腑的发生发育机理。

通过这一机理分析,我们看到足三阳经与相应三腑的对应机理,不是一种直接的对应连接结构,而是在胚体前--后内旋分化发育过程中,经过头部“命门者,目也”,“颡大者,钳耳也”,“窗笼者,耳中也”连接而成的,而这三个位置如何能讲经脉与三腑连接起来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两个结构之间根本没有组织间隙和脉管之间的连接,只要一种解释就是组织胚胎分化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神经传导通路,连接形成了经脉和脏腑之间藕连机制。(见图2-3-7 )

肺主皮毛,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

图2-3-7 足三阳经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制示意图

D:足三阳经与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发生机理

足三阳经随着胚胎内旋分化过程纵,由于经过头部“命门者,目也”,“颡大者,钳耳也”,“窗笼者,耳中也”的分化发育,外胚层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制发育中,侧重神经系统的发育,没有形成呼吸系统器官结构,只才能成外胚层分化发育出嗅神经与鼻腔粘膜的耦合发育,也就是胚胎重演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制的退化现象。

2:呼吸消化同源性与足三阴经发生机制

胚体后段端内旋分化发育过程中,后附肢经脉发生“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经过胚体背侧向后延伸后进入躯干内与组织器官发生耦合发育。

A:足太阴经与循环系统发生机理:

足太阴经前端内旋,后端即还是按照从“足三阴从足走腹”方向分化发育,就是《灵枢·根结》篇中所讲:“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神经细胞被诱导内迁到胃外壁的间充质部位发生耦合,后来发育出脾脏结构,即《素问.热论》中“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描述的部位。太仓者,即“中脘穴”出,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要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经脉和内脏之间的藕连结构也不是脉管藕连,也是神经结构的藕连。

足太阴经脏与足阳明经腑之间形成了表里结构,就是《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所讲内容: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1):“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这是讲太阴阳明经走向分布位置,足太阴经“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足阳明经“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两经都经过头部,说明两经表里之间的神经藕连机制是“腧度”“脉度”共构机理、

:“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这是在讲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形成表里关系,也就是原肠管结构的发育形成,两经关联的组织部位不是单纯的脾胃两个脏器,“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也就是整个原肠管外壁结构,“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也就是整个原肠管内侧结构。

从上述两段经文分析,我们知道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表里背后的机制基础是胚胎早期分化发育机理,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表里结构出现是人体经脉结构的出现的雏形,足阳明经腑发生属于外胚层和内胚层分化耦合机理,体液循环只能发育出组织间隙体液循环模式,足太阴经脏发生属于外胚层中胚层分化耦合机理,体液循环发生发育出脉管结构循环模式,两者耦合发育成组织间隙和脉管共构形成人体循环系统最初发生发育机理。

具体就是由卵黄囊上的胚外中胚层在第3周便形成的许多血岛,它是胚胎最早形成血管和血细胞的部位,为早期胚胎(10周前)的造血场所,卵黄囊动、静脉随着胚体内卷形成中空筒状模式,形成最初的原肠动静脉静脉和肠系膜动静脉。

B:足少阴经与肺脏发生机理

当原肠管外出现脉管分化后,由于卵黄囊随胚体的增长及卵黄的消耗而逐渐萎缩,最终被吸收到体内,融合形成小肠的一部分,而替代卵黄囊供血的脐带结构位于胚体腹侧后端,又由于原始生殖细胞最早也出现于卵黄囊壁,因而卵黄囊又是生殖细胞的最初发源地,当卵黄囊消失后,脐带动静脉分化首先诱导胚体后端外胚层神经胚细胞诱导内迁耦合形成后肾结构。

在后肾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发生的胚体后端内旋发育运动同时诱导后附肢结构腹侧内旋分化,形成的经脉就是足少阴肾经,这条经脉最初的分化发育是随“足三阴从足走腹”,自后向前分化,具体位置就是《灵枢·根结》篇中:“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讲到这里要特别提示,人体胚体肾脏发育最初是六肾结构,分化与胚体体腔内的前中后三个位置,后来前肾退化,为肺心循环结构所替代,足少阴肾经发育就是肺脏分化发育,也就是《素问.热论》中所描述的“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仲景深解此理,言《伤寒》六经,虽不言肺经,然言足少阴经时就是同言肺部病变,不言手经之理在此。

故而《外经微言.肾水篇》中讲:“少师曰;请问肾水之义。岐伯曰:肾属水,先天真水也。水生于金,故肺金为肾母。然而肺不能竟生肾水也,必得睥土之气熏蒸,肺始有生化之源,少师曰:土克水者也,何以生水?岐伯曰:土贪生金,全忘克水矣。,少师曰;金生水而水养于金,何也?岐伯曰:肾水非肺金不生,肺金非肾水不润。盖肺居上焦,诸脏腑之火,咸来相逼,苟非肾水灌注,则肺金立化矣。所以二经子母最为关切。无时不交相生,亦无时不交相养也。是以补肾者必须益肺,补肺者必须润肾,始既济而成功也。少师曰:肾得肺之生即得肺之损,又何以养各脏腑乎?岐伯曰:肾交肺而肺益生肾,则肾有生化之源。”

C:足厥阴经与呼吸肌发生机理

胚胎“少阴脉贯肾络于肺”之后,六肾结构开始退化,前肾退化消失,中肾结构演变形成生殖器官,后肾保留了原始状态,在中肾退化演变形成生殖系统过程中,脐带动脉血管分布于生殖器官之上,因为脐带静脉前连肝脏,于是形成肝脏和生殖系统的脉管连接,也就是《素问,热论》中的“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结构,因为生殖系统也中肾结构发育而来,与肝脏的连接关系,从胚胎发育层面看就是与肾的连接,即肝肾母子关系机理,《外经微言.肝木篇》中所讲“少师曰:肝属木,木非水不养,故肾为肝之母也。肾衰则木不旺矣,是肝木之虚,皆肾水之涸也。然而肝木之虚,不全责肾水之衰者何故?岐伯曰:此肝木自郁也。”

这里要特别提示,在六肾结构在前向后退化过程中,心肺循环形成过程中形成的脉管结构也自前向后分化,与脐静脉---肝脏分化线相向而行距离越来越靠近,完成了肝心之间的脉管连接,肝脏前行脉管分化与心脏耦合时同时带动了体腔浆膜的前行分化发育,也就是胚胎前肾结构退化过程中形成的三焦心胞络结构。

《外经微言.包络配脏腑篇》中讲:“三焦之气,本与肾亲,亲肾不合肾者,以肾有水气也。故不合肾而合于包络耳。雷公曰:包络之火气出于肾,三焦取火于肾,不胜取火于包络乎。岐伯曰:膀胱膀胱与肾为表里,则肾之火气必亲膀胱而疏三焦矣。包络得肾之火气,自成其腑,代心宣化,虽腑犹脏也。包络无他腑之附,得三焦之依而更亲,是以三焦乐为表,包络亦自安于里,孤者不孤,自合者永合也。”。

1:“三焦之气,本与肾亲,亲肾不合肾者,以肾有水气也。”

正是在讲前肾退化形成体腔浆膜之意。

2:“故不合肾而合于包络耳”

这是在讲前肾退化后形成心胞了结构之意。

3:“包络之火气出于肾,三焦取火于肾,不胜取火于包络乎”

这是在讲前肾中肾退化过程中,体腔粘膜层自前向后发育成三焦结构(浆膜腔)之意。

4:“膀胱与肾为表里,则肾之火气必亲膀胱而疏三焦矣”

这是在讲三焦结构后行分化发育终止于后肾位置,与膀胱外部结构连为一体之意。

5:“包络得肾之火气,自成其腑,代心宣化,虽腑犹脏也。包络无他腑之附,得三焦之依而更亲,是以三焦乐为表,包络亦自安于里,孤者不孤,自合者永合也。”

这是在讲心包络和三焦结构形成独立的浆膜腔结构,即心胞三焦相互表里结构发生之意。

综合而言,在肝脏向心脏前行分化发育时形成脉管藕连时,与浆膜腔结构发生了结构耦合,也就是肝脏和心胞同为厥阴,胆囊与三焦同为少阳的发生发育学机理,这一内脏组织器官分化发育运动诱导外胚层神经胚细胞从后前后附肢迁移,形成内脏结构和附肢经脉的神经“腧度”共构机制,也就是《灵枢.根结》篇中所讲:“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大敦穴”位于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玉英为经穴别名,即玉堂穴,玉堂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此穴在相当于心脏部位,故比之为玉堂;“膻中”者心包募穴、气会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内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分部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大敦,玉英,膻中”之间没有连续的脉管结构连续性结构相连,也是“脉度”“腧度”共构连接。

肝脏向心脏脉管分化发育连接过程中,同时与心胞三焦发生了结构藕连(肝脏外侧也具浆膜层),三焦结构同时形成了膈肌结构,膈肌属于呼吸肌,换言之,足厥阴肝经在组织胚胎期同时形成了呼吸肌结构,与呼吸系统发生了结构藕连,结合“少阴脉贯肾络于肺”正是呼吸系统结构呼吸道呼吸肌构成的系统结构,至此,足部三阴经发育结束,正好符合呼吸消化同源性发育机理。(见图2-3-8 )

肺主皮毛,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

图2-3-8:足三阴经与呼吸消化同源性机制示意图

第三节:足部六经与伤寒传变通路机理

通过上述足部六经机制分析知道,足部六经是人体胚胎分化发育过程中,外胚层神经胚细胞受到中胚层细胞和内胚层分化细胞诱导内迁过程中形成的,足三阳经属于胚体背侧外胚层呼吸神经呼吸同源性发育机理形成的,属于人体胚胎重演低等动物呼吸系统发生发育机理形成的结构,这一结构形成足部三阳经和原肠管功能段之间的神经连接,生理层面看似与呼吸系统没有什么关联,其实从人体组织胚胎层面已经具备了与呼吸系统相关的机制原理,也就是肺主皮毛论背后的发生发育学机理

足太阴经发生发育过程中形成循环系统原始结构:足少阴经发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原始肺脏结构;足厥阴经发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呼吸肌结构,也就是足三阴经形成过程中同时分化发育完成胚体最初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共构结构,已经具备了最初的呼吸系统结构,用现代动物发生发育学和人体组织胚胎学看,就是呼吸消化同源性发育机理。

这一机理是从人体组织胚胎发生发育层面得出的结论,因为出生后的生理结构变化很大,后世人们无法理解其中的机制原理,只把足三阴经与脏腑之间的经脉藕连当成了结构,无法看出经文记载中与呼吸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仲景《伤寒论》以足六经理论谈伤寒症,因为伤寒多与呼吸系统相关,而足部六经又不与肺相关,于是出现了不能逻辑自洽,机制无法说清的问题,由此引起伤寒六经理论出现各种解读也都无法自圆其说,岂不知,足三阴经机理已经具备了呼吸系统机理,只是对于经典记载内容没有系统理解导致的。

仲景伤寒理论主要景点依据是《素问.热论》,伤寒属于外感症,病理变化自然有外及里发生传变,传变机理却是按照人体胚胎分化发育的背腹内卷和前后顺序来的,换言之,伤寒外感病有两种传变通路。

A:前--后内旋传变通路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是讲足三阳经伤寒病理传变,也就是经过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发育结构,经皮肤病变传变神经为主,故而多言“头项痛腰脊强”“身热目疼而鼻干”“胸胁痛而耳聋”,也就是影响到头部神经感觉器官,病理传变是按照胚体前端内旋分化通路进行病理传变。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人体属于高等脊椎动物,虽然胚胎重演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和呼吸消化同源性两个机理,但是主要以呼吸消化同源性为主,故而伤寒流经中多言“腹满而嗌干”“口燥舌干而喝”“烦满而囊缩”这些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内容,看似好像与呼吸系统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从“少阴脉贯肾络于肺”开始,已经与肺相关了,到足厥阴肝经又与呼吸肌相关,正是遵循着呼吸消化同源性发生机理而来。病理传变顺序是按照胚体前端内旋分化通路进行。

A:背--腹内卷传变通路

足部六经是人体组织胚胎过程中,胚胎前--后内旋分化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足三阳经侧重前端内旋分化发育,足三阴经侧重后端内旋分化发育,故而《素问.热论》中有这样的经文,“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两感”者,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同时病变,即“巨阳与少阴俱病”“阳明与太阴俱病”“少阳与厥阴俱病”,按照传统中医理解就是脏腑经脉表里同病;但看病理症状“头痛口干而烦满”“不欲食谵言”“耳聋囊缩而厥”,多与神经系统相关,背后机制原理就是在讲伤寒按照胚体背--腹内卷发育顺序发生病理传变规律,由于胚胎背侧属于神经胚结构,因此这些病变多表现出神经病变现象。

通过《素问.热论》中所载足六经伤寒传变的两种通路分析知道,伤寒六经传变理论背后的机制原理正是人体组织胚胎背--腹内卷和前---后内旋分化发育通路,难道这是一种巧合吗?绝对不是,真正原理就是组织胚胎发生发育机制,仲景深悟《内经》六经之理,立六经伤寒之论,经论契合之严密千古一绝。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