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季氏》孔子九思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8-29

《季氏篇》中有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句话里面涉及了人的言行思学的准则,这也是对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的进一步说明。

第一是视思明,看人、看问题,要看的清楚,不要只看表面,只观察细节,《礼记.大学》中,曾子说格物致知,就是看事情、看问题,要了解其中的原理,找出其中的道理,我们看济公整日疯疯癫癫,这只是他对时世的一种态度,颜回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篇》),并不是他为了体现自己的清高,或者喜欢过苦日子,而是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学问上了,所以跟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一样,把外在的物质放下了,所以住在草棚里,跟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对他来说一样,同样孔子看到了齐人归女乐,季恒子受之,三日不朝,知道鲁国的贵族们依然放不下享乐的思想,对于恢复礼制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其实这个世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即使是意外,也有前因后果,只有看明白这些,才能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第二就是听思聪,这个不是聪明,而是事情要听全了、听明白了,这里边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微妙的事情,有时候一个人表达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嘴上说的,有些人愿意甜言蜜语,嘴上在夸你,可能被后在骂你,或者在算计你,有些人嘴上言辞很激烈,甚至很刺耳,但是发心确是好的,是真正的爱你,为你担忧,这些就需要你用心去听,而不是简单的用耳朵听一下。

所以在《颜渊篇》中,孔子回到子张关于的时候说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有些比较高明的人,他们会在不知不觉的言谈中,诋毁别人,也可能会用让你有切肤之痛的话,或者事情去诽谤你。

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就是陈平跟刘邦要了4万金去挑拨项羽阵营里面的关系,他首先借助项羽阵营中原有的矛盾,散播项羽分封不均的事情,项羽听到后没有在意,然后又借助慢待项羽的使臣,假装盛情接待范增的使臣,使项羽深感背叛而愤怒,最终因为项目不能听思聪导致了项羽阵营四分五裂,项家军兵败乌江。

当然这个聪,还有善于倾听的意思,要让别人有愿意多沟通、多交流的兴趣,所以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能够善于引导别人说话,就像孔子问公明贾关于世人评价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的时候,公明贾说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篇》),公叔文子说话的时机总是恰到好处,所以人们对他说的话不厌烦,心情愉快了就会自然地笑,所以他笑的时候也不会惹人讨厌。另外还要能听出别人的弦外之音,就像后边《微子篇》提到,孔子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先是跟他说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没过几天又跟他说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听出了齐景公的弦外之音,所以第二天离开了齐国。

第三就是色思温,这个色指的应该是容色,保持温和的状态,这不是简单的保持微笑,而是发自内心的平和与宽容,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只有能够看清楚世间的是是非非,明白所谓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的道理,就知道其实天地间真正能够恒久的空包就是空无,一切从空无中来,又归于空无中去,所以能够流芳千古的并不是那些被埋葬在雄壮皇陵中的帝王,而是像尧舜禹这种,以天下为公的人,内心能够保持清静、空灵的人,也就没有容不下的人,容不下的事了,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些得到的高僧,总会给人以冬日暖阳一样的温和。

第四就是貌思恭,对于这句话我想起了《金刚经》开头里说的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种恭敬的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像和尚们见到人,无论是富豪将相,还是街头乞丐,总会低头恭敬地称呼一声施主,我们能不能做到这样呢?

当然,要真正做到貌思恭,也不是简单的低头垂目这么简单,是要有对天地万物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不是看他们的社会地位,所以孔子可以做到有教无类(《卫灵公篇》),并强调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篇》),同样佛教的《长阿含经》中则更明确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同时《金刚经》中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在佛的眼里没有贫富的问题。而老子则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和尚们的那句施主,即是对受者的恭敬,更是对天道、佛祖的恭敬,就像苏轼跟佛印斗法后,苏小妹批评他哥哥说佛印禅师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看别人也是一坨屎貌思恭的道理也在这里。

第五言思忠,这里孔子谈到了说话的艺术,对于一个笨嘴拙舌的人,我确实不是很在行,所以很多人关心我的人,都不断告诫我,要说话时候,留个心眼,或者批评我不会说话。对于这些,我都虚心接受,但是内心还是不太认同。

首先,言为心声,说话就是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时候不需要过于华丽的修饰,或者刻意奉承,按照孔子说的辞达而已(《卫灵公篇》),我想着也是的本意吧,对自己的心要忠诚,一个整天说违心话的人,也难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是修心,只有自己的内心是美好的,说出来的语言才会美好,一个干枯的灵魂,不可能作出美丽的诗篇,一个衰老的脸庞,脸上抹再多的粉,也会露出皱痕,内心真诚的人,说出来的话,才会让人感觉到真诚。所以要保持字,首先要从内心的忠诚开始。

最后就是坚决不要做巧言令色之徒。

第六是事思敬,做事的时候,要保持谨慎小心,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我记得在《胡雪岩传》中,谈及胡庆余堂(药房)中写了一幅字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而且这句话好像在百年老店同仁堂中也有,这是一个做药业生意的人应该时刻铭记的,其实任何行业也都是如此,就像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这么严重,就跟不知敬畏有关。

我们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可能有点迷信,但是我们一个个被曝光的问题企业,三鹿奶粉、中华鳖精、三株口服液......他们的报应不是都来了吗?只是处理结果还不尽如人意而已。

而真正能够做到基业长青的企业,哪家又不是时刻报着敬畏之心呢?张瑞敏挥锤砸冰箱,砸出了一个世界品牌海尔,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陶碧华,依靠真诚创下了贵州省的纳税大户,走出国门的民族品牌老干妈,当然如今企业到了她儿子的手里,出现变数,我们不多说。还有就是国外的很多优秀企业,哪个不是把自己的事业当成十分神圣的事情,才实现成功的?

第七疑思问,有疑问就要去找人问,去思考,当然有些问题,可能别人也未必能够解答,这就需要去探索、研究。这是一个人能够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同样人类文明进步也是基于对未知的探索,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上,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就是前边孔子说的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明白自己的追求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去主动学习、思考,就像当年鲁迅,看到了国人的体质软弱,想要治病救人,所以远渡日本开始学医,后来看到了国人真正的问题在于思想、文化上的软弱,所以开始提起笔杆子,推动新文学,人有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那人生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成就。还有就是在实践中、在工作中,碰到问题之后,再去学习,最怕的是,明明心里被疑问塞满了,也不知道去学习,去找人问。

另外,其实是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这也是获得知识的最便捷的方法,有时候读一堆书,不如听一个明白人讲一句话,所谓的醍醐灌顶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也是有技巧的,如果自己连思考都不死考,碰到一点问题就去问老师、问别人,那就是懒惰,别人给你讲一年,恐怕也没有什么作用,所以孔子教学时候,强调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尔篇》),我们自己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所谓的会问,就是把问题想透、琢磨深刻之后,再就关键点找人问,这样才能言之有物,问出问题。而曾子在《礼记.大学》中强调的致知在格物,也是要求深度思索、研究。

第八忿思难,从字的结构上看,忿是”+“,就是内心出现波动,不平静。俗话说是佛也有三分火,每个人都可能碰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是人总会有情绪上的波动,这时候看的就是克己的功夫了,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这四者实际上是层层递进的,能够从物理上隔离,这是最彻底的,但是也最不现实,以前大部分人聚集在乡村,人少,可以像《道德经.小国寡民》中所说的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时候的人都比较纯朴,而且也容易管理,但是如今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出门到处都是人,而且还有网络,各种信息繁杂,想要眼睛干净是不太可能得了,所以我们尽量要保持耳根干净,这就要求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十分慎重,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篇》),我们也少跟这些天天谈这些事的人来往才行,否则还是容易被影响的,当然,如今的新闻媒体的标题党也成了这类人,让人防不胜防,所以退而求其次,只能听到当没听到了,包括其他影响内心平静的事,也要如此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完了,最后就是非礼勿动,按照时髦的话说不要用别人犯的错,来惩罚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一块小石头都能在你的心里掀出波澜,那只能说你的水太浅了。

所以《颜渊篇》中,孔子跟樊迟散步时候,回答樊迟崇德,辨惑的时候,说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如果一生气,就把自己跟自己的亲人都忘掉了,这不就是一个糊涂人吗?

因此这里孔子强调,一旦心里出现忿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下事情的后果,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篇》),人要想的长远一些,多想想身后事,不要只看眼前这点纷争,无论多大的事,等过几年看看,其实不过如此。

第九就是见得思义,这句话似乎没有多少好说的,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谁都喜欢舒适的生活,谁都愿意能够挥金如土,但是如果这些不是凭借正道得来的,恐怕都难以持久,就像《红楼梦》中甄士隐听了《好了歌》之后唱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看别的地方,我们就看那所谓的福布斯排行榜,不正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吗?至于谁给谁作嫁衣裳,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