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是指严重感染导致的低血压持续存在,经充分的液体复苏难以纠正的急性循环衰竭,同时合并严重的细胞和代谢紊乱 [1,2]。感染性休克病情凶险,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尽早正确处理可降低死亡率 [2]。 研究显示 确诊感染性休克后 1 小时内应用抗菌药物,患者生存率可达到 79.9%。确诊 6 小时内,抗菌药物使用每推迟 1 小时,患者的生存率降低 7.6% [3]。 因此,在感染性休克所有的治疗手段中,抗菌药物治疗是关键一步,必须又「快」又「准」。「快」是指尽早启动治疗,「准」是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看似让人头疼的用药选择,其实只要 GET 三个点就能掌握诀窍啦! 第一点 尽早起始,疗程到位 总的来看,感染性休克按照感染部位可分为: 外科感染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穿孔、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及结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重症急性胰腺炎、肛周脓肿、气性坏疽、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脓肿、伴尿路梗阻的化脓性肾盂脓肿、大面积烧伤等 [4]; 内科感染 社区/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性腹泻等。不同病因的感染性休克,都有着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 [4],即早期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为特征,最终导致微循环改变和器官功能障碍 [2]。 面对同样的病理生理过程,尽早使用抗菌药物是一致的致胜法宝。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在确诊感染性休克 1 小时内尽快静脉应用经验性的广谱抗生素 [2,5]。 那么,抗生素的疗程如何设定呢? 通常来说,在病原菌确定前,进行的是初始经验性治疗,一般不超过 3~5 天 [2],每日评估抗生素治疗是否可以「降级」[1,5],一旦病原学、药敏结果确定,或临床症状改善或感染缓解,要结合患者情况降阶梯至最恰当的单药治疗,停止联合治疗 [1]。 抗菌药物治疗总疗程为 7~10 天,但对于部分临床反应慢、感染灶未能引流、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某些真菌和病毒感染或免疫功能缺陷(包括粒细胞缺乏)的患者,需采用更长的疗程(如>10 天) [1,5]。 总的来说,感染性休克的抗菌治疗需要尽早起始,疗程到位,才能占得先机。 第二点 全面出击,有的放矢 前文说到,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要全面出击,选择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的一种或多种广谱抗生素,同时给药须考虑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原理以及每种药物的特性,并保证充分的组织渗透浓度 [1,2]。如重症感染 (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其他重症感染) 临床治疗的成功率与氟喹诺酮类较高的血药浓度峰值有关 [5]。 经验性治疗的全面出击也不等于盲目用药,也应有的放矢。抗生素尽量选择杀菌类药物,如广谱β-内酰胺类,以控制 SIRS 反应,阻止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的进展 [2]。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16)建议针对最可能的病原体采用经验性「联合治疗」,即指针对可能的病原体联合至少 2 种具有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联合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等) [5]。 此外,不同的感染部位,感染的微生物可能也不同,选用的抗菌药物有所差别。 例如 感染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可应用广谱β-内酰胺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 [2]; 在腹腔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主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或广谱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治疗的主力军 [6]; 对于需要在 ICU 治疗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由于此类患者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等,因此经验性治疗常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联合喹诺酮类,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单用或联合喹诺酮类 [7]。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尿路感染合并脓毒症的治疗,用药要选择尿液与血清中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尿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β-内酰胺类及磷霉素等 [8]。 最佳经验性抗生素选择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经验性治疗用药须考虑许多因素,这包括感染的解剖学位置、患者既往病史、用药史、临床状态、当地的流行病学特点、药物耐受性和药物毒性等 [5]。 在抗菌药物的剂量优化上,用药策略的制定应基于目前公认的药效学/药动学原则及药物的特性 [1,5]。此外,肝肾功能不全的风险、未被发现的免疫功能障碍、对耐药菌的易感体质和液体复苏导致的药物分布容积变大,也是抗菌药物剂量优化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当药物的分布容积变大的时候,初始抗生素应给予最高负荷剂量 [1]。 第三点 及时监测不放松 及时的监测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对患者进行监测不仅可以获得病程的进展情况,还能判断病人的预后,以便对诊疗方案及时作出调整。 研究显示 以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指导重症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可显著缩短治疗持续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 [9]。 因此,PCT 或其他生物标记物(如 C 反应蛋白)的动态监测可作为临床评估的辅助手段,反映患者病情、辅助诊断感染性休克、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和预测预后 [1,10]。然而 PCT 等标记物仅仅是一项辅助手段,抗菌药物的起始及减停仍需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判定。 想要更好地监测病人的情况,还可监测以下指标 [11]: 1 尿量:是判断感染性休克是否纠正、扩容是否充足以及肾功能状况的重要依据,尿量>30 ml/h 则表示休克状态好转; 2 中心静脉压(CVP):可反映机体血容量、右心室舒张末压以及心脏功能。一般来说,将 CVP 维持在 8~12 cm H2O 是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目标; 3 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CI 升高、SVRI 下降与病死率明显相关,二者可作为早期判断预后的指标; 4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能较早反映组织器官对氧的摄取状态,是休克复苏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 5 血乳酸:是预后的重要判断指标,有学者认为,连续监测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对疾病预后的评价更有价值; 6 局部组织代谢指标:如黏膜 pH 值、组织 PCO2(PtCO2)等,能直接、准确地反映组织细胞氧合状况、局部组织灌注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 最后 总 结 感染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应尽早启动治疗,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设定治疗疗程。治疗既要全面出击,又须有的放矢。 在治疗中还需积极监测 PCT、C 反应蛋白、尿量、CVP、SvO2、血乳酸等指标,以获得病程的进展情况、判断预后,并对诊疗方案及时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 (2018)[J]. 临床急诊杂志, 2018, 19(09):6-27. 2.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36(3):193-206. 3.Kumar A , Roberts D , Wood K E , et al. Duration of hypotension before initiation of effective antimicrobial therapy is the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survival in human septic shock*[J].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06, 34(6):1589-1596. 4.赵刚, 吴志勇. 外科感染性休克常见病因与处理原则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12):979-981. 5.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6[J].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17, 43(3):304-377. 6.专家共识' 编写组, 张婴元, 汪复. 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感染病治疗中的适应证及其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2):81-88. 7.《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P56. 8.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 41(6):409-446. 9.de Jong E, van Oers JA, Beishuizen A,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calcitonin guidance in reducing the duration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open-label trial. Lancet Infect Dis, 2016, 16(7):819-827. 10.刘少华, 左祥荣, 阙军, 等. 抗休克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感染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J]. 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1):24-27. 11.吴国豪, 庄秋林. 感染性休克的监测及预后判断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12):1044-1060. |
|
来自: qiufeng197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