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悟《心经》(十六)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19-08-30


能除一切苦,不是佛拿了药给你吃,

而是你按照佛指引的方法开启自己的心智,

当下明了这些道理,断除自己的烦恼,

让自己的狂心突然歇下来,自己让自己见到阳光。

四、结语

总体来讲,前半部分是学,后半部分是修。整篇经文实际上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既有学的部分,又有修的部分。它就是向我们启发说,一个人如果真的想去学佛、想去完善自我的话,要有学有修,学修是一体的。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就像一个人上北京拿着地图一样,让自己少走弯路,走最好的直线,仅此而已。

那么修的目的是什么呢?实践出真知。在儒家叫什么呢?叫知行合一。就是一个大儒,他讲仁义礼智信,讲三纲五常,这个大儒必须身体力行地表现出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大儒,他的人格才有魅力。然后这些学生跟着他去言传身教,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叫传帮带,然后就发展了很多好的东西。

可是我们现代人反其道而行之,自己连四书五经都没读懂,连仁义礼智信的内容都不懂,就想用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去赚钱,赚老百姓的钱。我就说他第一步就迈错了步子。因为传统文化的最原点、出发点是修心养性,如果你连修心养性都没有完成,就想把它当做一个商品去包装、去卖,那一定是假冒伪劣。

我们大家平时会说我做了一个产品,我要注意包装,我要注意品牌,我要注意质量,我们岂不知道我们人的谈话是有质量的,人的思想是有力度的。你的一篇讲话有没有力度呢?这就取决于你平时修炼的功夫,儒家叫它知行合一,佛教叫它解行相应。

就是说你是这样解佛法的,你也要这样去行; 你是这样去悟佛法的,你也要用你的生命去证明它。比如佛教叫我们慈悲为怀,你一个和尚,在你的一生当中,是不是在经济面前和政治面前真正选择了慈悲?如果你嘴里讲的是慈悲,而你的所做所为比政治家还残忍、比商人还狡猾,怎么能证明你慈悲为怀呢?显然你是背离了自己的精神,那么就不叫解行相应了。

佛教的最高境界叫解行相应。但是首先要给大家说明的是,由于人间的复杂性和人间的多层面,我们的理论往往是先行的,而我们的作为往往是要慢半步。但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知道它的最高境界是学修一体、解行相应。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所受的西方的教育叫什么呢?叫实践出真知。比如说如果你亲自登过泰山,登顶了,并且从泰山走下来了,你再给别人导游的时候就是生动的,因为你毕竟去过。如果你仅仅在地图上看到说海拔是多高,泰山上有什么文化的传承,从理论到理论,这个理论是不滋润的,这个理论是没有穿透力的。这就是说佛教特别强调学修一体化。

后半部分是修,前半部分是去学,当学和修合为一体的时候,才能够达到佛教要求的最高境界。

总而言之告诉大家,通透佛法的人和不通透佛法的人,生命的质量不同; 去修行佛法的人和不修佛法的人,生命的质量不相同,圆满和不圆满也不相同。大家和人相处就会发现,有的人看问题特别地浅,有的人看问题很深,有的人看问题很偏,有的人看问题很圆,而佛教是一种圆满的学说。

我们不但要知道现象的世界,还要知道本质的世界,像在前面我谈到的体相用,讲到体是空的,讲到相是存在的,讲到用它有妙用。当你把这个方方面面都领会以后,贯穿在你的生命当中,当下就是清净,当下就是解脱。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并不是说你非得出家修行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也并不是说你非得把头发剃了,你才能圆满。这都是假象,最主要的完成在于我们的心体。

当你的心开悟了,当你的心通透了,一切烦恼就断了。也就是觉悟成佛的是我们的心,迷惑颠倒的也是我们的心;自私自利的是我们的心,觉悟清净的也是我们的心。所有的道场都在我们的一念心当中,如果你学会了心的本领,人间的生存就是小菜一碟。

好,谢谢大家! 就到这里。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