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子张》大小“德”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9-01

“大德”与“小德”

【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这段话本身是有一定问题的,首先是“德”本来就是符合于天地之道的思想品质,有利于社会与自然的善行与恩惠,有德者,有仁心,懂道理,明是非,所以不存在“大与小”的问题,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为“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闲,阑也,所以止物之出入。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这个看似很正确,但是很多年轻人,问题就出在不拘小节方面,认为犯点小错误很正常,岂不知人大部分问题都是从放纵小的问题开始的,所以俗语有“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这个说法,而曾子临死前告诫弟子们说“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洒水扫地

【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wū)也?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子游(即言偃)评价子夏的教育说“子夏的门人弟子们,在‘洒扫应对进退’方面做的还可以,但这只是道德学问的细枝末节,在道德学问的核心内容上,子夏都没有教他们,这样怎么行呢?”对于这一段,我们首先需要弄明白“洒扫应对进退”是什么功夫?——就是劳动习惯、为生习惯、礼貌与谦让,这是目前我们教育最缺失的东西。那什么是学问的“本”呢?——是“仁”?是“孝”?还是“德”与“道”?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但是子游没有说明白,我们只能从整篇《论语》中去体会。

子夏听到这个评价后说“噫”,这是对子游讥笑他的反应,说言游(即子游)的话说的有些过头了,关于“君子之道”,到底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这个需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这就跟草木一样,每一种对于雨水、阳光的要求各不相同,怎么能随便乱说呢?什么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我们现在上学,没有小学初中的经历,是没有办法读高中,上大学的,估计从一二年级直接跳级,学习高中课程的,那只能说他是天才了。

当然这段话,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洒扫应对进退”这几件事,看着很小,但是做人的基础,是每个孩子必须要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保持个人及环境的卫生,学会礼貌接人待物,把握进退尺度,这些都是终生能够用到的。如果连这些都不明白,恐怕再多的知识也无法在社会立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