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口头禅背后的思维定式,注定你离升职加薪越来越远

 丰运 2019-09-02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口头禅”。

这些口头禅,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根深蒂固,如影随形。

其实,口头禅的背后,不但体现了我们过往的习惯,最重要的,是代表着我们的想法、思维甚至价值观。

而有时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也许,就是你的“口头禅”出卖了你,挡住了你升职加薪的路。

一、以“这不是我的错”为代表的被动思维

前两天,我沟通了一个候选人。

和他沟通的20多分钟期间,他大概说了五至六次“这不是我的错”。

这个候选人,近几年的经历非常动荡,几乎每份工作都只做了一年,但聊到每次离职的具体原因时,他都习惯性地以“这不是我的错”开头:

离开公司,不是他的错,因为公司过于激进,制定的指标太不现实;

项目没有落地,不是他的错,因为当地政府犹豫不决;

离职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也不是他的错,因为最近大环境不好。

无论我们谈到哪段经历,他总能特别快速地,用自己的固有思维,直接把自己从所有失败中择出来,把责任推给别人。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作者就曾指出,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不但体现了我们现在的处事态度,也会在潜意识中,强化我们的想法。

一个经常爱说消极被动、推卸责任的话的人,比如张口就是“我已经无能为力了”、“我就是这样做事的”、“他把我气疯了”,往往有着推卸责任的思维方式。

更重要的是,口头禅还会在无形中,强化我们的想法。

也许在我们第一次这样说时,只是表达情绪,但久而久之,这样消极被动的语言,就会增强我们自己的“宿命论”想法。

我们被自己一遍遍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结为外在环境和别人的过错,从而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二、“这个工作不是我真正喜欢的”为代表的幼稚思维

在有一期的《圆桌派》上,梁文道说,他曾面试过一个跳槽了几十次的年轻人。

他约这个年轻人来面试,与其说是面试,不如说是好奇。

他想弄明白,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会跳槽如此频繁,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才适合他。

聊过之后,梁文道说:不是这个人之前找的工作不适合他,而是,这人根本就不适合工作。

的确,我们身边也经常有这样的人,要么动辄就辞职跳槽,要么就做着现在的工作,也一直抱怨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不合适自己。

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很特别的那一个,大家都在做的工作,不是他们做不来,而是他们不屑于做

他们始终在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却发现,原来每个“喜欢”,都有令人讨厌的一面,没过多久,他们就会以“这不是我真正喜欢的”为借口,而去追寻下一个“喜欢”。

《十三邀》请到木村拓哉那一期时,许知远曾问木村,有没有特别想扮演的角色?

木村的回答,体现了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应有的态度,他答到:

“那是一个专业团队无数人的努力,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职场上也好,生活中也罢,只有幼稚的人,才说喜欢,成熟的人,都关注责任。

我们常常说,找工作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但这和“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任何一件事,即便再喜欢,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遇到不那么可爱的地方,这时候,如果以“不喜欢”为由放弃,那么,你并非真的热爱,而只是不想承担责任。

工作和生活,本身就像一场修行,真正深沉的热爱,只有在困难和磨砺中不断前行才能发现,而并非只是,靠肤浅的喜欢来支撑。

三、以“公司也没有培训过我,我怎么会干”为代表的学生思维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一个下属。

那个女孩特别好学,但是所有的工作,都希望先得到完整而详细的培训,才能开展。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学生思维,而我们身边,即便是工作了很多年的人,抱着这种学生思维的人,仍然不在少数。

之前,我曾沟通过一个候选人,几段离职原因,都是因为觉得公司缺少正规的培训,导致他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

他的口头禅就是:“这事我没做过,公司也没培训我”。

在《富爸爸穷爸爸》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当时,作者还只是个9岁的男孩,因为被学校的富人孩子排挤,立志要和富爸爸学习赚钱之道。

结果,一连几个周末,富爸爸都让他在自己的超市擦罐头,却只给他远远低于市场水平的报酬。

第四个星期,小男孩决定退出,来找富爸爸谈判。

他说:“你答应教我赚钱,却什么都没有教给我,只让我为你干活。”

这时,富爸爸答到: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不是学校,当它想让你学东西时,不是用讲课的方式告诉你,而只是推着你转。”

而当被生活推着走时,有的人,选择抓住机会,主动学习,而有的人,则只会抱怨和被动等待。

而那些懂得主动寻找资源,在实践中学习的人,往往也是业绩更好、更快被提拔的员工。

埃德加·戴尔曾提出过一个“学习金字塔”模型。

他指出,只有在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和实践等主动学习中,我们的知识,才能被最好地掌握。

能否掌握工作的技能,能否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并非取决于我们是否接受了良好的培训和理论知识,而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主动的意识,从工作和实践中,汲取所需。

四、以“公司给我这点钱,还想让我怎么样”为代表的打工者思维

打工者思维的一个最核心的观念就是:我是为你工作的,我干多少活,取决于你给我多少钱。

有这样想法的人,无论什么级别,在职场上都不少见。

雷军早年曾看中一个行业内的技术大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多次邀请对方见面说服,终于,技术大牛点头了。

可就在谈薪资时,雷军放弃了。

他放弃,不是因为对方要得多,而是,对方只要了一份基本工资,对长期激励方面,压根不做要求。

雷军后来说:我找他来,是想和他一起,把这件事当成事业来做的,但从他要求的薪资上看,他只是换个地方打工而已。

面试官和领导,想要的并不是一个价廉物美的打工仔,而是一个能全情投入的合作伙伴。

如果我们抱着“为老板工作”想法,就难免会时刻衡量自己的投入产出是否合算,从而错失了更多的成长机会。

本·琼森在《木材,或关于人与物的发现》里曾说: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实际上,语言不仅仅能暴露我们是什么人,甚至能塑造我们成为什么人。

我们的语言习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维模式。你用什么样的语言体系去交流,就会用什么样的思维体系去思考。

而习惯用推卸责任、消极被动的负面语言表达自我的人,在无意中,已经将好机会越推越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