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挑战、机遇与使命”。 来自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贵州省政府、贵州省教育厅、贵阳市教育局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校长、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近2000人参加会议。 朱之文副部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基础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在立德树人中具有奠基性作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作题为“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工作”的主旨报告。 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团队成功举办了微论坛“新时期教研员的专业素养”,来自浙江、山东、辽宁、吉林、甘肃等省市的教育同仁参与了研讨。 姚守梅副校长主持 微论坛开始是暖场互动环节,姚守梅副校长提问:“在你们心目中优秀的教研员是什么样的?”参会嘉宾积极响应,参与互动。 ●把握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了解学生,能上好课 参会嘉宾参与互动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做了题为《21世纪教研员专业素养》的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 罗滨校长 一、顺应教育改革要求,教研转型升级 l 目标:学科教学——课程育人 l 结果:双基获得——素养发展 l 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l 改进:基于经验——基于证据 l 形式:专家讲授——教师众筹 l 对象:统一研修——个性服务 二、研制教研员标准,引领教研能力建设 海淀进修人通过集体研讨、自下而上的方式,坚持“课改导向、育人导向”的总原则,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 从教研员素养1.0版的3个维度、10项指标、20条内容,发展到目前正在修订完善的教研员素养2.0版的3个维度、12项指标、28条内容,标准升级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以人为本、价值引领、超越学科”等要素。 希望在标准的引领下,探索教研员专业发展路径,促进教研员素养稳步提升。
专家沙龙现场 专家沙龙环节,专家们围绕“教研和教研员的专业价值”这一话题展开互动交流,为与会者带来一次思想盛宴。 专家发言 莫景祺处长 教研服务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专业性是教研员的核心属性。 行政层面,教研需要落实课程政策和教学改革政策; 学校层面,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研制学校特色的课程发展方案; 教师层面,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专业指导。 姚守梅副校长 优秀教研员需要具备四套话语体系—— ①学生的话语体系,能跟学生对话、能上课; ②老师的话语体系,能指导老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 ③行政的话语体系,具有管理视角和政策意识; ④专家的话语体系,能跟专家沟通交流,做专业的研究。 ![]() 黄元胜 延边州教育学院副院长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研员应当是先行的学习者、传播者和推进者。教研员的专业价值体现在深厚的教育情结、广博的教育知识,精深而专业的教育技术。 ![]() 杨昆华 昆明市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课程改革一直向前走,课改理念如何在学校中落地,对于教研相对薄弱的区域而言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以课题带动机构改革、以评价撬动改革、向专业团队学习,是促进区域教研转型的可行路径。 ![]() 郝军 辽宁省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 教研员的工作是专业引领,促进教师成长。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明确了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方向,将有效带动区域教研质量的提升。 ![]() 罗滨校长总结发言 责任和使命、终身学习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教研员专业价值体现在专业精神引领下的专业话语体系、专业指导能力和专业转化能力。 尹后庆副会长点评 点评环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尹后庆充分肯定海淀教研的工作与成绩,他表示海淀教研在研究上是厚重的,在实践上是丰富的。他重点表达了三个观点: 教研员的幸福感来自于目标逐步达成的过程中。 教研员专业素养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价值引领,每个教研员都可以立足自己的地域环境、发展起点,将专业素养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脚踏实地,且仰望星空,在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中获得幸福感。 教研的重要责任是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师生教与学更符合教育规律。 目前教学体系涉及几个层面的改革,体现在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提炼各个学科的大概念,以核心素养为指引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保障核心素养目标落实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这是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是教研转型的方向。 教研员要坚持实践、问题、终身学习三个取向。 把教学研究和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将教学问题及时转化为研修主题,将实践成果及时转化为研修课程,在实施研修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 ![]() 闭幕式 大会闭幕式上,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展示了成果“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 罗滨校长作成果交流展示 “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立足国家课程标准,通过研制体现学科能力进阶的学业标准,构建标准导向的“5+M+N”教师研修课程,开展学科能力发展的评价反馈,提供问题导向的多样化教学改进指导,最终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其中,“学业标准”“5+M+N”“学业评价反馈”“多样化策略指导”四要素共同作用,服务海淀课程改革。 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年会圆满结束,主旨报告、教育沙龙、11场分论坛和12场微论坛,使参会者对大会主题“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挑战、机遇与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微论坛通过主旨报告、专题发言、专家沙龙、现场互动等环节,与全国教研同行展开了一场关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深度对话,进一步明晰了教研能力提升的方向与路径,为高水平完成教研转型助力加油! 听完分论坛3“语文教育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后,我们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属性与推进策略以及批判性思维推动语文教学的素养转向方面收获颇多。 ——玉渊潭中学 张秀靓 李红 分论坛5“新时代的普通高中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中,吴国平校长的“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对我们学校在高中高考改革的实操层面少走弯路给了很多经验。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曾辉 参加教育沙龙,我体会到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必须五育并举,不能哪方面弱就加哪方面,要有顶层设计,从纲要、标准、课程、教师等各个方面统筹设计。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郝伯阳 通过参加本次学术年会,我们认清了目前的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了解了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举措,和专家一起展望了未来教育的布局。我们更新观念,开启智慧,不虚此行,不辱使命!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胡兰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