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第三十九集 魏晋佛教(2) 翻译佛经的问题,还是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解决。公元383年,数万名军人在长安城外集结,他们的统帅是前秦最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吕光,吕光带领这支大军将奔袭千里,目标直指西域的龟兹国,但他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攻城掠地,而失去争夺一位名震华夏的西域高僧,这位高僧叫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当时西域最著名的高僧,他似乎正是为了佛学而诞生,21岁被奉为龟兹国的国师。 龟兹国显然不希望将他们的国师拱手让于前秦,于是在西域各国的支持下,他们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西域联军,开始坚守龟兹城,保护罗什大师,在经过八个月的长途跋涉,吕光的军队终于抵达龟兹城下。劳师远征并没有让这支身经百战的军队失去锐气,没用太多时间,他们便攻下城池,吕光终于见到了他的战利品,但第一次会面,让这位刚刚经历血战的大将军感到大失所望,站在他面前的纠摩罗什,竟然不过是一个30出头的年轻僧人。 吕光大军已经到达凉州,听到前秦被东晋打败,吕光便停止了前进,就地称王,鸠摩罗什从此就被留在了凉州,而他的苦难人生才刚刚开始。在与凉州的17年,对鸠摩罗什尤为重要,在一次次的屈辱中他被磨练得更加坚韧,有了更深的领悟,这位西域高僧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还喜爱上了中原的文学,与凉州文人一起吟诗是鸠摩罗什经常做的事情。 公元401年5月,发生在龟兹的一幕在中原再一次上演,后秦主姚兴的大军一举消灭了凉州的吕氏政权,此时吕光早已不在人世,而鸠摩罗什也已经被岁月的风沙打磨成一位真正学贯中西、佛学造诣高深的凉州老僧了。现实总是比想象的残酷,亦或来得精彩,吕光带给鸠摩罗什的是诸多磨难,但也成就了他的一生,在停息了17年之后,罗什大师再次启程。 后秦主姚兴为他准备了由500多僧人组成的译经队伍,几千慕名而来的各地僧人,更是将这里挤的水泄不通,鸠摩罗什手持佛经看着梵文,汉语的译文便脱口而出,鸠摩罗什的翻译,一改之前的直译为意译,他流畅优美的汉语言表达,使佛经译文不再晦涩难懂,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佛教200余年的问题,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鸠摩罗什为后世的中国留下了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等35部近300卷汉译佛经,从此奠定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基础。 然而在一片繁华之下,问题也渐渐开始滋生,王侯的崇信,百姓的敬奉使僧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于是许多并非真心礼佛之人,为谋求各种利益出入寺庙,佛门开始变得鱼龙混杂。公元348年,117岁的佛图澄圆寂,此后的后赵国,内乱不断,这更使得北方佛教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那么谁能担当起弘扬正法,整顿佛教的重任呢,这份责任落在了一位长相极为丑陋的中原僧人肩上。 这位丑和尚,倒是乐于他的工作,田地成了他的课堂,在这里,道安将耕种收割,与背诵佛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他记不清楚已经收割了多少庄家,但他清晰地记得背诵的每一句经文。当道安离开寺庙四处游学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让他变得更加丑陋,没有哪位高僧愿意收他为徒,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佛图澄,他看到了这位丑和尚的珍贵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