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仁宗想要多收点赋税,地主官僚给他好好上了一课,只能作罢

 思明居士 2019-09-03

在大一统王朝中,元朝的存在感是最弱的。作为多元帝国,他有着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只要不直接影响他的统治,就不会进行干涉,管理也异常的宽松。

元朝的财政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没有宋代那么多理财的方式,数目较之于前代来说也少的可怜。承平日久,财政支出日益增加。本着两税法量出为入的原则,元朝财政就从来没有盈余过,自然只能加大从民间的征收。

元仁宗想要多收点赋税,地主官僚给他好好上了一课,只能作罢

元朝

不同于明朝的辽饷,元朝给出的理由非常合理——清查田亩。

在两税法中,理想的赋役分配应该是富者多贫者少,土地的多少是重要评判标准。但是往往只有在开国初年才能实现,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赋役不均才是常态。稍微有点地位的人,哪怕是一个吏,都可以躲避掉其原因应该承担的赋役。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因此而生,以农为本的元朝财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此,元仁宗下诏,勒令江浙、江西、河南三省在40天内自实,把瞒报少交的份额补上,并分别派了三个官员去监督。

元仁宗想要多收点赋税,地主官僚给他好好上了一课,只能作罢

元仁宗

一开始进行的非常不顺利,在册土地甚至发生了减少。因为百姓都想减少赋役负担,在自实的过程中会有意的少报、谎报。将良田报成荒地、民田报成官田比比皆是。

事与愿违,背道而驰。负责监督的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定下了严酷的刑罚,连带着地方官一同问责。有压力在,任务完成的很快,居然真的在40天内完成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引发了更大的问题:

地主和官吏为了保住既得的利益互相勾结,将大量的土地虚挂在农民名下。

农民本身就贫困,虚挂的土地并不能让其得到半点好处,反而要承担更多的赋税。民不聊生,于是盗贼四起。

元仁宗想要多收点赋税,地主官僚给他好好上了一课,只能作罢

平叛的成本相较于多征的田赋来说明显要高的多,权衡利弊之下元仁宗自食其言,下诏书免除了三省的自实。此外,还给予了一定年限的赋税减免作为安抚政策,仅汴梁一路就少收了22万石粮食。唯一的成果,大概就是将虚增的土地革除,减少了农民的负担。赔了夫人又折兵,莫过于此。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明知道问题的存在,却不能下定决心改革,有识之士再多也挽救不了一个正在堕落的政权。

元仁宗想要多收点赋税,地主官僚给他好好上了一课,只能作罢

耕地

纵观历朝历代,清查田亩屡见不鲜,像元朝这样失败的案例真的前所未有。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央集权的程度不够。皇权不下县,在古代绝非虚言,从元朝对地方的约束力可见一斑。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元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