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代奇人轶事,笔者第一反应想到了一位先哲,他就是王阳明。
提起这位阳明先生,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曾为大明朝立下旷世之功,其一生之经历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甚或有人称其行为离经叛道。今天笔者就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位兄台一生中所发生过众多令人称奇之事。 一、人物简介: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1529年,汉族,年幼时叫王云,字伯安,五岁时祖父竹轩公王伦为其改名王守仁,阳明是其别号,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因谥号文成,后世也有称其为王文成。
王阳明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更是极具传奇的一生,不但在彼时明朝名动天下,其学说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其声名远播,深受世人敬仰。 九州配图 二、生平“十奇”:这位阳明先生的传奇一生,用尽辞藻均难以言尽,九州在此为大家列举其生涯最令人惊奇的十件轶事,供君参详以作谈资。 第一奇——怀胎十四个月而诞
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其父王华外出教书,其母郑氏身怀六甲待产,一家人天天期盼着,等待着,直到过了预产期四个月,郑氏还没有临盆。一日晚,其祖母岑氏做了个梦,梦中自己来到九霄之上,忽有一绯衣仙女怀抱一个男婴笑盈盈的将其交给她,于是开心的梦中乐醒,突然听到一阵婴儿响亮的啼哭,下床循声而去,忽然接到仆人报喜说郑氏顺利诞下一子。其祖父王伦听闻这事后,也是欢喜无比, 觉得此子乃上天所赐,来自九霄彩云中,便为其取名为王云。其出生的房子改名瑞云楼。 所谓奇人必有异象,虽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却也不无可能,世人称奇。 第二奇——五岁仍不能言语
阳明先生在五岁的时候,仍不能开口说话,家里人都很焦虑。有一天,有个老和尚从他家经过看到他,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其祖父王伦明白其意,于是将其名字改为“守仁”,此后便能开口说话了,而且还能背诵老爷子经常诵读之书,也是足足惊呆了老爷子,令人啧啧称奇。 这段经历九州以为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小孩开口说话很晚,阳明五岁尚不能言语,反而让他能有“静气”,善于观察和心记,虽不能言,但博闻强识。 第三奇——十五、六岁毛头小子总想着直接上书皇帝
王阳明自从塞外游历月余、凭吊古战场和缅怀先辈于谦归来后,就显示出了经略四方的志向。当时明朝国家朝政非常腐败,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王阳明经常感慨不已,屡次想向朝廷直接上书平定农民起义和匪患的策略。其父王华每次都斥责他年少狂妄,不知天高地厚,最后只好作罢。 虽然没有成功上书,但一个少年郎,就能够具有胸怀经略四方、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确实也是世间少有,足见他异于常人之处。 第四奇——洞房花烛夜玩失踪
王阳明其父王华有一至交好友诸介庵,时任江西布政司参议。两家人在很早的时候便已订下儿女亲家,待到他十七岁时,两家人就开始准备让他两成婚。可就在成婚当天,家里人都忙得不可开交,王阳明倒是落得清闲,于是独自跑到郊外散步思考,走着走着不知到何处,抬眼一看来到了一座道观,名叫铁柱宫,也叫万寿宫。王阳明走进道观,发现一鹤发童颜的老道正在闭目打坐,便上前鞠躬行礼,尔后两人交谈甚欢,不知不觉聊到了大天亮,全然忘记了自己新郎官的身份和责任了。这种离经叛道之事,自然让家里人急坏了,岳丈老人派人四处寻找,直到次日早晨他自己回到家中才作罢。 成婚之日玩失踪,虽然听起来离经叛道、不同寻常,但也恰恰反映了彼时阳明先生之心境,结婚成家这种世俗之事并不是什么头等大事,而萦绕其胸中的却是君国济世之情怀和世间万物之奥秘。 第五奇——对着竹子发呆七天七夜直至病倒
王阳明年少时便日日苦思圣贤之道,钻研圣学,对程朱理学所讲“格物致知”之论将信将疑,不仅把朱熹的著作读了个遍,对“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要义觉得理解不够深,于是在官署院内对着竹子“格竹七日”苦思冥想,却毫无发现,直到病倒为止。 阳明先生这种钻研、苦求、实践、执著的精神为后来悟道奠定了基础,其行为在常人眼里,犹如疯子一般。 第六奇——未中状元却写出状元赋
据载,王阳明年轻时参加了两届会试均落榜,非文才不济,恰恰相反,年少成名,锋芒毕露,对其仕途不仅没有加分,反而成了绊脚石。这在当时腐败的明朝朝政环境下,实属正常。 21岁第一次参加会试不幸落榜后,王阳明父亲的官绅朋友们得知后都来安慰,宰相李东阳鼓励调侃他说:你今年不及第,下次科考必定高中状元,不如先来做首来科状元赋博一个好兆头。本是随口一句调侃,不料年轻气盛的王阳明提笔一挥而就,在座的客人无不惊呼天才。 这首《来科状元赋》目前已无据可考了,但足见其才华横溢、傲气侧漏和不落世俗,足可称奇。 第七奇——伪装自杀躲避追杀
明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独擅朝纲,打击朋党,因朝中正直大臣多有不满,被下狱者二十有余。王阳明思索前后,上了一道精彩绝伦、拨乱反正的奏折《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用语考究,言辞委婉,但被刘瑾当即拦截,并被廷杖三十后下狱,免去兵部主事之职,一个多月后谪贬至贵州龙场驿栈驿丞。与此同时,其父王华也受牵连排挤而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其妻诸氏好不容易怀胎数月,突然遭遇如此家庭变故,受不了打击,导致胎儿流产,且终身不能再孕。彼时的王阳明深受打击,人生几乎进入到最压抑、最黑暗的时期。 正当王阳明收拾心情离开了京城前往被贬地赴任之时,途中发现一直有杀手尾随,他想到定是居心叵测的刘瑾不能容他,想杀他以绝后患。当王阳明来到钱塘江边时,为了不连累家人,便叫家童回余姚报信,自己则暂住在钱塘城外胜果寺。夜里他心生一计,起身在房间墙壁上大笔一挥,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完成后,乘着夜色带上行李悄悄来到钱塘江边,脱下外衣和鞋子留在岸上,神不知鬼不觉的上了一艘船随船漂泊。尾随的杀手发现时只找到了墙上的绝命诗和岸边的衣物,断定王阳明已经投江自尽,便回去复命。 在人生受到极限压制之后,王阳明还能有这份淡定心智和积极韧性实属非常人。他的这招金蝉脱壳之计不仅让他成功躲过一劫,也为世人对其攻心之术称奇不已。 第八奇——文弱书生却展现兵法至高境界,平定盗贼和宁王之乱 一、平定匪患
正德十一年,朝政纷乱,民不聊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四省交界地区的匪患已到了要动摇明朝根基的严重程度。匪患猖獗,当地百姓自然是困苦不堪。时任兵部尚书王琼对阳明先生十分赏识,特举荐他出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并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其实就是想委他以剿匪和抚民重任。 赴任之前,王阳明虽然知道此行可以一踌自己少年之时救国济世之志向,但也知道其凶险无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上书被拒之后,于是慨然赴任。 打赢彰南战役,首战告捷——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到任后,王阳明首先通过各种途径迅速掌握了这些地区山贼详实的资料,包括他们盘踞的位置、地形状况、民俗民情等。然后经过周密策划,历经三个月的艰苦战斗,取得了彰南平匪战役的完胜。剿灭山贼2700余名,俘虏1500余名,招抚4000多名山贼,并捣毁了彰南地区的土匪老巢。 整顿军务,接连获胜——此后,王阳明在经过一段时间军务整顿之后,又接连用兵横水、桶冈,连战连捷。并最终以风卷残云之势乘胜追击,对于最后的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境内的涮头大巢,王阳明智计百出,攻心术、反间计、将计就计、擒贼擒王等智谋与艰苦战斗相得益彰,一举拿下涮头大巢战役的最终胜利。 经此三大战役,一举荡平为患多年的山贼土匪,世人为之一振。此时的王阳明在朝廷和当地百姓中声望也日渐高涨。王阳明从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为了避免山贼会再次聚啸山林为患,经过深彻的调研和思索,有了主意,便先后向朝廷呈上两道奏折——《添设清平县治疏》和《再议平和县治疏》,分析鞭辟入里,切中要害,以绝后患。
二、平定宁王之乱:
正德十四年七月,宁王朱宸濠举兵反叛,迅速占领南康、九江,围攻安庆,意图攻下安庆后再挥师攻下南都(南京)。王阳明得知消息后,未等朝廷发旨便立即高举平叛义旗广收义军,迅速组建了几万人的队伍。并迅速明确了作战方略,即围攻宁王老巢南昌城。
一招“围魏救赵”,不仅解了苦苦支撑的安庆守军之围,同时也顺带消除了南京之危,更牛的是轻松调动叛军,将叛军的行动掌握在自己的股掌间,为下一步的消灭叛军打下战略基础。 又一招“攻心为上”,散布小道消息谎称朝廷30万大军已将宁王主力围困,南昌已成孤城,极大削弱了南昌守城士卒的战斗意志,结果不费吹飞之力变收复了南昌城。 再一招“佯败诱敌,声东击西”,面对八万叛军,王阳明没有固守南昌以待援军,而是选择主动出击,安排先锋部队佯攻即败,诱敌深入,另一支奇兵突袭后方辎重,然后来了个前后夹击,给了朱宸濠当头棒喝。陆上作战失利,逼的朱宸濠选择水路进攻,聚战船于鄱阳湖上。 最后一招“火烧联营”,在王阳明面前,朱宸濠智商简直为零,居然还犯了水上作战之大忌——将战船相连,自作孽不可活,王阳明一招“火攻”便将其主力部队烧个干干净净,并活擒朱宸濠。 自此,宁王之乱迅速被王阳明平定,搞的明武宗朱厚照刚准备御驾亲征就传来了王阳明已经搞定了叛军的捷报,着实“扫兴”。 王阳明在未动用朝廷任何力量的情况下,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别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兵略理解之精深、兵法运用之娴熟、战术手段之灵活皆让世人啧啧称奇和叩首膜拜。 第九奇——临死前三年老来得子
如前文所述,王阳明三十六岁时因受大太监刘谨破坏,曾经下狱,导致其夫人流产而不能再生育。导致他一直以来没有自己的孩子,过继领养了一个儿子叫王正宪,其实是其弟弟王守文的儿子,直到嘉靖四年(1525年)其结发夫人诸氏去世,续娶了张氏,并于第二年喜得一子,即为王正亿。三年后即嘉靖七年,王阳明先生肺病加重不治,走完了传奇一生。 年过知命,已近花甲,老来得子,说来也是一奇,算是对其一生文治武功的奖赏。 第十奇——儒学、理学、心学、哲学、书法、兵法、教育均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阳明一生都在追求圣贤之学,无论儒学、理学、心学、哲学、书法、兵法、教育均登峰造极,他文治武功,于当世和后世,其功业均足称卓著,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一个文弱书生,却是深谙兵家之精髓,变幻莫测诡道之术,绝非纸上谈兵,却是在真实战场上取得功盖九霄之武功。在晚年时期,传承孔子的儒家思想,讲学立说,创立阳明心学,并广为传播。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第一完人,让人难忘其向背。 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的杰出,本身就难;而阳明先生却是在众多领域都能独树一帜,臻至圣境,更是让人惊为天人。 结语:
张廷玉对其评价甚高。
钱穆先生之评价,笔者以为甚是妥合。 拜读《传习录》和《明史.王阳明传》,让我深受震动,感慨不已。自古以来,无数圣贤的成功之路都并非一帆风顺的,磨难和挫折在所难免。艰难困苦不可畏惧退缩,人身低谷不可消沉意志,更要朝着真理继续前行和苦心钻研,终可得道。 心即理,从心出发,脚踏实地,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致良知。淡然面对,上善若水,以出世之心境来行入世之行,方可坚持真理,知行统一。 ![]() 说明: 1.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欢迎看官留言探讨,共同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