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行动

 输入正确思维 2019-09-03

1行动的意义:行动的意义大于思考

用在实践执行的时间精力永远要大于研究理论知识的时间精力。

1.1读书和思考只是获取知识的其中一种途径,而且这种方式学来的知识是肤浅的。执行力和行动力才能让你快速而且有效的得到经验和真知破解迷茫,才能让你实实在在的稳步前进

(1)读书和思考只是学习的其中一种途径,

为什么有的人从不读书但其远见、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却那么卓越?

这个问题类似于:为什么有的人从不去健身房,但身体依然健康?为什么有的人从不吃海底捞,但是没有营养不良?为什么有的人从不穿西装,但却没有裸奔?

因为狭义上的“读书”只是学习、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

例子

胡金铨,香港著名武侠电影导演。胡金铨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书。做副导演的时候,他就看了很多国外的电影理论方面的书籍。有记者去问他,你看了这么多理论书籍真的有用吗?

胡金铨的回答是,在我当上副导演之前,我已经看了这些理论的书,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下去看这些书,会非常难明白,我看不大懂,很难看懂。我能看到这个字的表面意思是什么,但是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我并不是真的懂了。只有我当上了副导演以后,有了实际工作经验之后,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一起,回过头来再去看这些书的时候,我才真的看懂了。

点评:

实践的经验跟理论的知识应该是相互验证、相互参照的。你光看书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跟你的实践结合起来。

所以,理论和实践一定要交错结合起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问题解决的经验,是高手的两大能力底盘,这两者缺一不可。

(2)读书和思考获得的知识是比较浅显,去执行、去实践、去探究,即使思考是不全面的、不完美的、不成熟的,我们也当在即时的行动当中去修正、完善、互补。成功就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就像一场实验,去折腾无数回,你才知道―原来如。不断的练习,有助于把事物完整解构,洞察其本质所在,最终大道行简,认识内化。不然就会读完就忘,很多人表示读完一本书,几天之后,就很难回想起书中的内容,甚至于看书看到后半部分,就已经想不起前半部分的内容。

知道(10%)→思考(30%)→实践(50%)→领悟(10%)

我们大部分人一生所经历的读书行为大部分都停留在知道(10%)层面,也就是仅仅是看到或者记忆背诵书中所记载的句子而已。

很少有读者会因为书中的一两句话长足停留,然后结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深度思考(30%)头脑风暴。思考如何把这些道理有效可行的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进行结合与验证。

更少的人会立刻行动,把自己的思考制定成可执行方案进行实践(50%)。

最终通过实践得到的反馈与总结进行复盘领悟(10%)与吸收。以我的经验总结,往往只有走到最后的10%环节才能够真正享受到那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兴奋感。

不用进行泛泛的肤浅阅读行为,其实掌握本质的市场基本规律与法则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海量阅读。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读书和真正学习行为,也许我们每个人只需要几本书的深刻认知足以。所以那些有远见,思想卓越的人,看似没有频繁的读书行为,只是他们把极少部分书籍吃的更透而已。

比如:“请尽早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样你才能永远保持那份热情。”这句话很多人可能认为是鸡汤,但它是我毕业6年人生感悟,浓缩出来的就是一句话。如果领悟不到这句话背后的内涵,那它当然就是鸡汤。因为你经历少所以你不懂其中的重要性。

1.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人的认识是否符合认识的客体,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既不能从认识的本身得到判别,也不能从认识的主客体方面得到直观的答案。只有通过实践即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验证。

因此,我们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实践的总结和思考,以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以认识为导向指导实践的再次进行。积极从实践获得新的收获,对进行对认识不断进行反馈,改良,完善。让这种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推进认识及实践的发展,使二者达到有机的统一。

1.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如果不实践那么认识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只有一肚子知识和理论不行,你不可能通过思考来改变客观世界,知识和理论是不会自己变成成就和成果的。

在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产生对事物的认识。而对事物的认识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都是围绕着改造世界而展开的。

总结:想做什么,干了再说,别想着等做好了全盘计划再行动,这不实际。

第一,你经历太少,脑子里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你的计划有可能漏洞百出;第二,实际中会遇到很多你没考虑的问题;第三,机会不等人,等你准备好了,机会已经跑了。

当你真正去做时,会遇到很多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你会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于是你脑子里的概念会慢慢变得清晰,会及时调整策略,最终得到你想要的。

2如何从实践反馈获得正确知识

2.1复盘:就是将做过的事,重新推演,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失败的教训。复盘既是在重新理解过去,也是在酝酿未来。

(1)“复盘”本来是围棋术语。对弈之后,棋手们通常会把对局重演一遍:去发现自己的错误,理解对手的思路,研究最妥善的走法。很多围棋高手都把“复盘”当做棋力精进的重要法门。

(2)复盘的意义:很多人之所以没有长进,其实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断掉进同一个“坑”。作为自我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复盘可以帮你在自己身上克服自己的惯性。

(3)复盘的流程:先想象最近做过的一件事,然后跟着复盘流程: 分析原因-发现规律 ,一起复盘下。

A分析原因

情景再现,一个个环节回顾事情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

可控的: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是不是全力以赴?

不可控的:是否有充分沟通,即时跟进进度? 有没有方式纳入控制?有没有控制风险?

B总结经验

哪些事情应该坚持做,哪些应该马上停止做?

哪些人、行为的价值值得重新评估?

哪些事可以做得更好?具体该如何做?

对整个事情背后的规律,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有没有哪些“经验”,其实是假设?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基于我们对于事的假设:

假设“努力”可以“成功”,所以拼命努力;

假设“读书”可以“智慧”,所以屯集书单;

假设“小习惯”不会有很大效应,所以不关注。

一次次复盘,其实就是一次次自我升级“假设”的过程—— 假设变了,行为也会改变。

所以可以在“假设”升级的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来进一步巩固这种“新假设”带来的习惯。

(4)复盘的契机

即时原则:感受越即时越好,“复盘会”就在事情发生现场做最好。好的团队就如好的棋手,事情结束后不庆贺,也不埋怨,而是坐下来复盘。因为复盘本来就是事情一部分。

有一个人要当场记录所有人的观点和思考,记得记录“感受词”。

思考则需要一定空间。即时记录感受,并不要当场得到结论。带着思考放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看这些信息, 会有新的思考。

如果是团队复盘,尽量不要一开始就说,而是让大家先单独整理思考10分钟,然后再开始。

对于个体来说,“反思日记”、“三件事+回顾”都是特别好的复盘习惯,今日事今日“复”。


(5)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却很有经验?遇到事有很多思路,这种阅历和工作经验是怎么达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