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初学行书,直接练赵孟頫、文徵文、成亲王的帖比较好,笔意清、路子正、难度低、见效快。王義之的行书虽然好,技术性和艺术性特点非常突出,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很难进入状态。 我们学书法,学的是传统技艺,练的是书法功夫,不能单纯只注重作者是不是名人,帖是不是名帖无所谓。重要的是,必须选对范本,并且,自己首先弄清楚究竟要从中获得什么? 实上,临帖是取法的过程,通过临摹训练,无非就是借此读懂原作精神实质,力求高效临摹,最终达到提炼有效元素,掌握范本法度精要,为日后创作做储蓄能量,并不是复制似的修缮原貌,关键在于研究怎么懂法、识法、用法…… 以往,很多人之所以学不好书法,与盲目跟风、崇拜名家、迷信大师有很大关系。一念之差,谬之数年,误入歧途…… 关于学行书这个问题,多数人主张从《怀仁集圣教序》入手,我认为欠妥。为什么呢? 《圣教序》是集字成作的碑帖,属于字体混合品,当中有一部分字是行楷,一部分字是行草。甚至,每一个字不但有几种不同写法,并且按章法布局所需,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作了技术处理,比如,大小、欹正、错落、动静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安排的。 所以说,虽然它是一件成功的作品,但是,因为该帖源于拓片,是刀刻出来的工艺字,字口与书丹是有差别的。因此,如何将刀法转化成笔法,类似用毛笔高仿技术还原前人王義之的书丹,难度可想而知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学法技法知识了解甚少,又从未学过行楷、行书、行草的人来讲,无疑是一个超越性的挑战。 那么,怎么才能尽快步入行书训练正轨,不至于走错路?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要看学习者自身书法基础,尤其是楷书用笔技法熟练程度如何,是能否写好行书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要看书写习惯与笔性特点,特别是执笔法、运笔法规范化程度怎么样,它是直接影响字形美观程度的关键因素。 三要掌握正确的临摹方法。练习行书不宜写大字,尽量按原帖原大同比例对等练习。古帖当中多数是中小楷字体,大字帖基本没有。故意放大几倍临写,实属加大难度、自讨苦吃。 四要看个人追求的理想目标,设计好训练路数。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喜欢米芾的行书,始学《圣教序》就不太对路,如果练练李邕《李思训》似乎能找到一点点感,要是练过魏碑更容易上手了。再如宋高宗《千字文》,其实,它明显源于《圣教序》,启功先生的字体,许多出处就是以它们为宗的。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当你选择一个帖的时候,要考虑后果,也就是说,接下来乃至以后学什么?否则,倘若所选的范本不适合自己笔性手感,很可能相当于错上贼船,事与愿违。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帖都适合你,相反,也不是想学哪个都行,成功的机率大小,取决于缘分,即:书缘、帖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