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格森的时间与绵延的意义

 红楼情梦情 2019-09-06

于祥

       亨利·柏格森是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写作风格独特,表达方式充满诗意。代表著作有《创造进化论》、《直觉意识的研究》、《物质与记忆》等。柏格森也许是第一位没有文学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柏格森把时间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使用的由钟表度量的时间,他把它叫做空间化的时间,另一种是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就是他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绵延。在后一种时间中各部分则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成为不断变化的、不可重复的运动过程。前一种时间是单纯的、抽象的、物理的时间;后一种时间是复杂的、具体的、心理的时间。他的结论是科学从外物界去掉绵延,哲学从内心界去掉空间。

       柏格森强调以直觉来把握精神的本体。从叔本华开始直觉在哲学中已被提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但是叔本华的直觉是一种审美的静观,他强调的是主体超越具体的时空并排除功利的欲念,以达到直观理念的境界。而柏格森的直觉强调的是主体超越具体的概念并排除语言的束缚,以把握时间的能力。他强调纯粹直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直觉;直觉与记忆具有天然的联系。人的记忆是与其一切变化著的精神活动紧密相关的。同时,对于现在的感受来说,没有不附加对于过去的时刻的回忆的状态的连续。正是这一点构成了绵延。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恢复知觉中的记忆因素,把知觉还原为直觉,从而真正把握宇宙万物、乃至内在生命的绵延。

       柏格森认为,在时间中流动的我们的人格就是绵延的自我;绵延的自我就是一种记忆的连续的生命。我们知道尼采拒绝对人的本质进行任何先验的规定,认为人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未定型的存在。柏格森用时间概念将静态的哲学本体论改造为动态的创造进化论,完成了动态生成的生命哲学。同时,柏格森为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奠定了哲学基石。柏格森认为,一切艺术形式都必须具有与创作主体息息相关的生命体验,以获得独特的时间和不可重复的绵延。艺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某一个人的心灵的活动,是个别化了的情感。而直觉所把握的是不断绵延的不可重复的内心体验。总之,艺术是生命的绵延,是自由的创造,是生命的结晶。

       柏格森说直觉是理智的交融,艺术直觉就顿悟时的心理状态,是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是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并伴随不同程度的感情升华;都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对象和新的自我或理想的自我。柏格森继承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批评康德的理性无法建立自由也无法认知生命本身的绵延。柏格森的生命绵延影响了意识流的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不是一系列抒情性的呼喊,而是一种强加在连续性流动的叙述之上的史诗形式,有机地向前发展。布鲁姆一天的普通经历与《尤利西斯》的历险以及希腊版本的《尤利西斯》有着同样的史诗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关于今天普通人的一部巨大的史诗。

        如果除去绵延概念的神秘感,解构其形而上学的意义,他的时间与绵延依然具有现代意义。1922年4月6日爱因斯坦和哲学家柏格森的会晤,第一次会面就擦枪走火并由此引发了全面战争,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由此展开争论。几个月后,爱因斯斯坦因为发现光电效应法则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柏格森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写作了《绵延与同时性》,并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哲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巅峰,然而他们对时间问题的看法从未达成和解,而且影响深远。他们围绕时间问题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具有多方面的启示。这场世纪之辩之后,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与哲学之争在今天依然在断断续续的持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