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吴不墨 2019-09-07
原创 汤胜天 2016-11-08 15:22:48

文章摘自于《王遽常书法艺术解析》

王蘧常18岁时,得识沈曾植,19岁在上海哈同花园拜沈曾植为师。沈曾植,字子培,号乙盍,晚号寐叟,世代为官、书 香门第,光绪六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中,安徽布政使等职。学识渊博,精研西北史地,其书法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刚猛奇崛、诡变多姿、自成一家(图20、21)。著作有《佛国记校注》、《蛮书校注》十卷、《蒙古源流笺证》八卷、《海日楼文集》、《海日楼诗集》等。他还是一位书学家,著有《菌阁琐谈》、《全拙庵温故录》、《与谢复圆书》、《札记》等,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国学大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拜这样的名士为师,王蘧常实在是幸运。说来他还与这位杰出人物有点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沈曾植是他一位外族叔的祖父,他呼之为“四公"(沈曾植行四)。此后,每有疑难,他常向老师请教,沈曾植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教给他读书分类札记之法。王蘧常从那时起,开始学札记,写《知无录》十余本。在书法的学习上,沈曾植谆谆教诲他:凡研究学问,不要走常人走过的路,要独辟蹊径。学习行草,唐宋各大家,早被人摹滥,学习二王,很难出新,不如找他的源头,学习章草。章草自明代宋克(图22)、祝允明(图23)以后,已成绝响,你能兴灭继绝吗?又对他说:学章草,必须学习汉隶,赵孟章草,多唐宋人笔法,俗不可耐,一定要力避庸俗,从汉魏人手,汉代《爨宝子》(图24)、《爨龙颜》(图25)碑,便是医治庸俗最好的良药。真可谓金针度人、振聋发聩之语!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图20

从此王蘧常开始学习章草。名师的指点,加上王蘧常的勤奋刻苦,更凭着一股子韧劲,他的学习突飞猛进。无疑拜师沈寐叟,对他书法的学习是一次重大的转折,乃至后来成为20世纪章草圣手,均与他拜名师有很大的关系。

得沈曾植亲传,王蘧常开始对书法进行悉心研习,他将沈师所赐《郑文公》碑拓张挂壁间,朝夕观摩,恍若置身其间,以求其神意,对皇象《急就章》(图 26),隋人《出师颂》(图27)、索靖《月仪帖》(图28)等章草名帖,他用力尤勤。他谨记师教、直窥两汉,对汉碑、汉简、汉陶、帛、书进行系统临摹,而后又上及于周鼎彝,为日后融碑人帖,参篆糅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明显带有篆隶痕迹和北碑的影子。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图21

1919年,王蘧常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无锡国学馆,得以认识他的另一位国学老师唐文治。唐文治,字尉芝,号茹经,江苏太仓人。光绪二十七至二十八年,为清特使随员,访问欧美等国。三十三年任上海实业学堂(上海交大前身)监督,以“求实学,办实事"为宗旨,创设机电科。1901年又筹建吴淞商船学校,1920年,在无锡创办国学史修馆。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办学宗旨,勉励学生作圣贤豪杰,为万世开太平。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著作有《茹经堂散文集》六编四十五卷,《奏议》三卷,《国文经纬贯通大义》等等。

此后王蘧常随唐文治学习经学、理学。在王蘧常的几位老师中,唐文治是他追随最久,受教最严的一位,从治学态度到教育思想,唐文治都给王蘧常以很深的影响,他是唐文治门下最得意的学生,国学界有“茹经门下称魁首”之说(唐文治,号茹经)。唐老也曾对他的亲友说,在我的众弟子中若取前二名,状元是王蘧常,榜眼是陈柱,探花是钱萼孙。1939 年,唐文治在上海租界区设立无锡国专 0 沪校,聘请王蘧常担任教务长。直到晚年,他还对这位老师执弟子礼,可见其师生情深。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图22

王蘧常19岁那年,在他的老师沈曾植的引荐下,在上海结识王国维。王国维是近代著名学者、清华研究院教授,于哲学、文学、戏曲、考订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均有极高的造诣,尤致力于甲文、金文、汉晋简牍考释等,著作有《观堂集林》、《王国维遗书》等。当时的王蘧常“诗文、书法均能独立" 已是有名的嘉兴才子,二人一见如故,从此定交,王国维的才识、学养对王蘧常影响很大。

以变法维新闻名天下的学者梁启超,和王蘧常的父亲王甲荣为同年举人,通过他父亲的介绍,王蘧常也时常求教于梁启超。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图23

值得一提的是,与王蘧常同为无锡 国专第一届毕业生的同窗好友唐兰,是著名的古文字学专家,历任北大京 清华等大学教授,解放后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副院长,著有《殷墟文字记》、《古 文字学导论》等。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二人交情深厚,30年代有“王奇唐怪"之说,被传为佳话。

王蘧常的妻子沈静儒有一位堂伯父叫沈淇泉,是晚清进士,翰林院编修,也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老师,因他排行十一,王蘧常称他为“十一伯伯",他晚年闲居上海养老,是有名的 “太师公”,后来,于右任官居高位,使他的名望更盛,常有文人学者、达官贵人、阔老富豪登门拜访,许多人愿出高额润笔求他撰寿序或墓志铭等,以附庸风雅显示身份、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太师 公"懒得费神,便由王蘧常代笔。当时“太师公"应画家冯超然之请所撰《嵩山草堂记》便是出自王蘧常之手。国民党立法院院长孙科为母亲祝寿的寿序也由王蘧常代笔。与沈淇泉过从替他代笔使王蘧常受益匪浅。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图24

同时由碑人帖的高手,康有为极其推崇沈曾植,因为这层关系,王蘧常得识康有为。一次他看了王蘧常的书法习作接连叫好,一口气批了48个圈,他邀王蘧常到他的住宅“游仔庐"去玩,让王蘧常看了许多他收藏的书法名帖,金石鼎彝,王蘧常大开眼界,长了不少见识。

康有为论述书法的名著《广艺舟双楫》他时常翻阅,在书法理论、执笔、运笔及选帖择碑各方面都受益良多。康有为的小女儿尚未婚配,他有意选王蘧常做乘龙快婿,因王蘧常已定亲而作罢。可见康有为对王蘧常厚爱有加。当时有文章评曰:“南海睥睨古今,王先生独得其青眼。"实在难得!80年代,有关方面重修康有为在青岛的墓葬,特请王蘧常为墓门书联:“万木风高,际海蟠天终不灭, 言心许,铭肌镂骨感平生。"以此表达对南海先生道德文章之崇敬和对南海当年相攸(择婿)之感激。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图25

王蘧常在之江大学任教期间,结识了一位莫逆之交,他就是潘脉召,当时任王蘧常的助教,在“之大"的几年中他们合作默契、关系密切、感情笃厚,彼此肝胆相照,谓为莫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管周围环境和政治气候如何变换动荡,王蘧常夫妇和潘泳召夫妇始终休戚相关,甘苦与共。而且愈是处境困难,他们愈加关心与帮助,直到王蘧常病逝,潘泳召痛不欲生,泪流满面。

当时非常闻名的进步人士沈钧儒,在上海期间曾力劝王蘧常加人中国民主同盟,并在书法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政治要革新,书法也要革新,学二王不但要学王羲之,更要学献之的变革。"要王蘧常创新求变,这番话对王蘧常启发很大。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图26

谢玉岑(谢稚柳之兄)工书画,诗词更是卓然成家,王蘧常青年时代和他过 从甚密,互有唱和之作,可惜谢玉岑1935年(37岁)病逝,60年后,谢稚柳和王蘧常相见,一见如故,此时谢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大画家,还是古代书画鉴赏权威,国务院古代书画鉴赏小组组长,王蘧常称谢稚柳为“古迹之九方皋。"谢稚柳 请王蘧常为自己的书斋“壮暮堂"书榜,并为《谢稚柳系年录》作序。谢稚柳对王 蘧常书法推崇备至,在举办王蘧常遗作展时他说:“蘧常先生以博学名天下,以文章名天下。这次展览不仅要展出他的书法作品,还要展出他在诸子哲学、史学和文学方面的著作和文稿,让大家对王先生在学术和艺术两方面的贡献有个较全面的了解,以此来纪念这位学界前辈。"他认为王蘧常的书法“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千年以来一人而已。"给予了较高评价,在纪念王蘧常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他又在报刊上发表挽诗:“博学鸿文海内传,春风绛帐尽华年。平生已恨相逢晚,不到逢时哭逝川。

30年代初期,经谢玉岑的介绍,王蘧常结识了张善行和张大千兄弟,在苏州网师园(大千兄弟家),经常和张氏兄 弟谈诗论艺,常至半夜方休。善孑子画虎,形神兼备,大千临摹石涛几可乱真,其深厚的功力,对王蘧常研究书法启发很大。1983年大千逝世,王蘧常追念前游,悲痛不已,作挽联哀悼:“回忆吴门,怪木奇峰追尊者;遥伤艺苑,摹天绘海失斯人。"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图27

王蘧常还有一位很好的朋友,他就是曾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的张寿贤(无锡国专三届毕业生),他对王蘧常的道德学问十分敬重,尽管志向追求不同,他们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张寿贤建议王蘧 常把在抗战时期所写的诗文结集出版,以弘扬民族气节,他还主动联系出版社,促成《国耻诗话》和《抗兵集》两部书稿的早日问世。“文革"结束后,他从台湾给王蘧常写信,还多次给王蘧常邮寄补药。 1988年后,他的侄媳携女儿回乡探亲,专程到上海看望王蘧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看到《王蘧常书法集》样册,悲喜交集,伤感地叹道:“可惜不能带走上色(指原作),欲与兰亭帖之殉昭陵也,伤哉!'

“旷代宗师孰与公,首开风气扫群蒙。曾栽桃李遍天下,娄念饥寒到病中。忧国虚传三户讦,伤心不见九州同。抚官一恸知何日,南望香山泪不穷。"这是王蘧常写给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挽诗。蔡元培先生曾对王蘧常给予过亲切的关怀和帮助。1930年,王蘧常任大夏大学国学系教授,兼任高等师范科国文系主任,因受人排挤校方有意解聘。王蘧常去找蔡元培。蔡元培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是著名教育家,平常即非常关注王蘧常的建树,听到此事,当即给某校长写信,说王蘧常:“经师人师,乃国之珍,想贵校必能得到重用也。"果然不出三天,王蘧常即接到聘书,过了不久,又加聘为导师,可见蔡元培对王蘧常的亲切关怀。

简述王遽常出色的良师益友

图28

民国时期出版界的巨头张菊生,在主持商务印书馆馆务时,王蘧常也时常和他来往,向他请教,他对王蘧常的教务及生活都非常关心。张菊生谢世后,在他的故乡浙江海盐建图书馆,王蘧常应邀撰联:“毕生劝学书成海,旷世高风义作航。"以示对老前辈的纪念。他与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也过从甚密,博物馆每有活动,杨仁恺先生都请他作书并被博物馆收藏。

有以上这些学者名流、高人雅士做他的良师益友,王蘧常的周围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自然对他治学、研究书法、甚至为人处世、个性思想等都产生着深刻影响,无形中在为他补充着各种营养。尽管他的一生历经战乱、饥荒、土改、文革等各种世变,但他始终以超人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按自己的选择埋头治学、潜心翰墨,并最终卓然有成。

熟悉王蘧常和他有过交往的人都知道,王蘧常是一位胸怀坦荡,学识渊博,有着高风亮节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他于师极尽谦诚、于友肝胆相照、于晚辈后学诲而不倦、提携有加,可谓不骄人前,不馁人后,为人为艺如兰斯馨,有口皆碑。其道德学问足以为人师表,故而许多人都乐于和他交往。他执教65年,甘为红烛,乐育英才,桃李满天下,声誉满天下,赢得了极高的赞誉。他的学生如冯其庸、范敬宜、王元化、陈从周、许岱云、郑学豉、汤志钧、黄鉴如、林似春、张珍和、秦和鸣、李宝生、王运天等许多都已成为闻名中外的学者或卓有建树的艺术家。王蘧常以其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艺术创造为我们树立了一代大师的风范!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艺术导读》 公众号ID:daodu77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