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 “教无定法,但有常法”,今人这样的教学观在孟夫子那里早有。 “教亦多术矣。”这是孟夫子对教学的看法。教学之术到底有多少呢?孟夫子概括了五种教学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才)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翻译过来大致是:“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那样滋润教化的,有成全德行的,有通达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让学生私下拾取善行以修养自身的。这五种就是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 细究起来,这五种方法是互相交叉而非并列的关系。 第一种,“有如时雨化之者”,即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师民主、平等、和蔼的教学风格的体现。 第二种,“有成德者”,即德育。这是教学的内容,而在孟夫子那里也是一种通过“德育”来成就人的方式。 第三种,“有达才者”,即智育。这是教学的内容,而在孟夫子那里也是一种通过“智育”来成就人的方式。 第二、三种在孟子那里可看作是“因材施教”:有的学生适宜培养其美德,有的学生适宜发展其才智。 第四种,“有答问者”,即启发式教学,而非全盘灌输的方式。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老师方才解答。 第五种,“有私淑艾者”,即示范式教学,或者叫自主式学习。教师通过言行示范来影响学生,学生由于心向往之的渴慕而自主拜师学习。如孟夫子,他本人就自称是孔夫子的私淑弟子。 总而言之,第五种与前四种是并列关系,第一种和中间三种是第二层级的并列关系。 除此之外,孟夫子还明确地提出了一种教学方式:“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此语颇有孔夫子“朽木不可雕也”的味道。但是,与孔夫子不同,孟夫子此处所说的不屑于教恰恰也是一种教。可见,孟夫子此处着意的是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领悟。凡学生自能学习、自能领悟的内容就不必教,而这样的不教恰是最高明的教。 对“语文”——孟夫子时代的《诗》《书》经典——教学而言,孟夫子当然是行家里手、绝对权威。他提出了两种影响千古的教学方法。 其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夫子的意思是:解说《诗经》的人,可以重视文字,但不能因文字妨害了词句;可以重视词句,但不能因为词句而妨害了作者的本意,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测、琢磨作者的本意,这才是读懂作品的正确方法。“以意逆志”由此成为中国文学鉴赏理论的重要主张之一,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其二:“颂(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夫子的意思是:读作者所作的诗,读作者所著的书,却不完整地了解作者那个人,这是不行的,所以必须研究作者生活的时代。欲知其人,必论其世;既论其世,方知其人。“知人论世”也由此成为中国文学鉴赏理论的重要主张之一,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教亦多术矣。”这个“多”当然不局限于孟夫子所说的那几种。孟夫子虽然定儒学为至尊,但他在教学方法上是很有创新精神的,这正是教学的精神所在。 2019.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