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学”刍议

 昵称11410324 2019-09-08

“什么是绝学”?

1、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定义来描述它。有学者认为:一般讲,它是指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国内外从事研究的学者人数较少、而海内外重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都很重视的学科。这些学科濒危与否是相对于那些热门的学科而言,而它的带头人往往对该学科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以一己之力在国际学术舞台为中国赢得了尊重。”

2、绝学释义

(1) 有学者认为: “绝学”其一指弃绝学业,其二指失传的学问,其三指造诣独到之学。

(2) 有学者认为:圣学乃精学、博学、绝学是也!一般指圣人治学之法、修学之道、成学之径,饱学之意!鬼谷、老庄、孔墨皆可谓之为圣学大成者也!是故:世人尊圣学者为圣人!《吾思·圣神贤》诗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师行师,自可名师。圣学博学,方成绝学。知善致善,是为上善。性勿恶,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

(3) 有学者认为:圣学乃精学、博学、绝学是也!一般指圣人治学之法、修学之道、成学之径,饱学之意!鬼谷、老庄、孔墨皆可谓之为圣学大成者也!是故:世人尊圣学者为圣人!《吾思·圣神贤》诗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师行师,自可名师。圣学博学,方成绝学。知善致善,是为上善。性勿恶,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

(4)还有学者认为: “绝学”就是“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 。因为“绝学”一词源于《老子》的“绝学无忧”,有学者将“绝学无忧”这一句,翻译成“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而台湾大学哲学教授陈鼓应先生,则将“绝学无忧”这一句,翻译成“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 。这两者之译其用语不同,其文意差不多,均不是《老子》的“绝学无忧”之本意。

3、笔者就此认为,“绝学”就是绝无仅有之学:“绝”字释义:(1)断,(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3)副词--极,(4)独一无二的,(5)气息中止;死亡,(6)绝句。《老子》所说的“绝学无忧”之绝学,就是指的独一无二的绝无仅有之学。

三、“绝学”一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含义

1、“绝学”一词出自《老子》一书后世对“绝学”一词借用的有:《庄子·山木》:“ 孔子 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宋 苏轼 《和桃花源》:“躬耕任地力,绝学抱天艺。”

2、“绝学”等于失传的学问:《汉书·韦贤传论》:“ 汉 承亡 秦 绝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制宜。”宋 朱熹 《近思录》卷二:“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清 黄景仁 《董子读书台》诗:“ 广川 绍绝学,命世 伊 吕 俦。”

3、谓造诣独到之学:《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 杨国忠 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绝学。”清 恽敬 《序》:“若夫成一家之绝学,求前人之坠绪,开后来之精识。” 章炳麟 《文学说例》:“ 高邮 以其绝学释 姬 汉 古书,冰解壤分,所无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四、对《老子》所说的“绝学”之误读

1、“绝学”一词出自《老子》一书:《老子》第十九章中有“绝学无忧”之论。“绝学无忧”这一句,《老子》通行本排在二十章之首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则排在第十九章之未。

2、对《老子》所说的“绝学”之误解:《老子》所说的“绝学”,就是“弃绝学业”,所以才学者认为“绝学”就是弃绝学业。

(1)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9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才被翻译成: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2) 哲学教授对“绝学”之误解:台湾大学哲学教授陈鼓应先生,在其《老子今注今译》一书中,把《老子》的“绝学无忧”这一句翻译成“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 。这种翻译与“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之翻译,其文辞不同但其意思差不多,均是“弃绝学业”之意。

(3)清未寒庐七子之一的易顺鼎,被称之为“于学无所不窥” ,他说:文子引“绝学无忧”在“绝圣弃智”之上,疑古本如此。盖与三“绝”字意义相同。今在“唯之与阿”句上,则意似不属矣。马叙伦曰:“绝学无忧”一句,当在上章。又曰:晁氏读书记引明皇本,亦以“绝学无忧”属于旧第十九章之末。蒋锡昌曰:此句自文谊求之,应属上章,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段文字之总结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唐张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当从之。后归有光、姚鼐亦以此章属上章,是也。李大防曰:案“绝学无忧”句,断不能割归下章。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三句,是承上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句。“见素抱朴”,承“绝仁”二句;“少私寡欲”,承“绝巧”二句;“绝学无忧”,承“绝圣”二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句,是统括上文;“故令有所属”句,是启下文。脉络分明,毫无疑义。

 3、《老子》一书传抄之错误:《老子》一书通行本把“绝学无忧”这一句,排在《老子》第二十章之首,汉墓出土的帛书则把“绝学无忧”这一句,排在《老子》第十九章之未,这是传之错误,应以汉墓出土的帛书为准,否则其内容失去关联性,就不知《老子》“绝学无忧”这一句说的什么!

说“绝学无忧”这一句,在第十九章而不在第二十章是对的,但绝不在“绝圣弃智”之上,而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之后为结尾句。

五、《老子》所说的“绝学”之内涵

1、《老子》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绝学”就是内“道”:《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一至三十七章为上经论“道”,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为下经论“德”,“绝学无忧”在上经第十九章论“道”之中,对“绝学”二字之解就应从“道”的角度去解,才符合《老子》一书之本意,离开“道”的角度去解,就不是学者注解《老子》而是《老子》注解学者。“道”分体用,“道”体为道,“道”用为德,《老子》五千言道德之论,就是论的“道”之体用关系。重“道”体为内道,重“道”用之德为外道,故“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第三十八章),尊“道”才有“德”失“道”就无“德”,求“道” “德”自在,求“德”“德”不在,这就叫“道之尊,德之贵”。知此,就知什么是内“道”,什么是外“道”!

3、尊“道”就无忧,背“道”就后患无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一句中之“素”就是“道”体,这一句中之“朴”就是“道”用。“道”体是“素朴”的,“道”用就是“朴素”,故才有返璞归真之说,才有《庄子》“真人”之论。要想“抱朴”就必须要“少私寡欲”。说到这个“欲”字,那就是人类社会万象之“道”体,恰如其分之抑“欲”是万善之本,有过之而无不及之纵“欲”是万恶之源,能抑“欲”康健无病无灾而幸福长寿,纵“欲”怪病百出多灾多难而痛苦妖折。知此,就“绝学无忧”这一句之内涵,知此,就知什么是“绝学”!“道之尊,德之贵” 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就是“绝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