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项、肩、肘

 觅书时代 2019-09-08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项、肩、肘

                                                   

       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不犯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时方能自然、灵活。如果用力做成强硬的姿势,或者只注意放松而变成软塌,走到强硬的反面,都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性和“虚领顶劲”“面容正常”的自然姿势。因此,颈项要端正地松松竖起,不犯强硬,不犯软塌。

      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顶劲领得太过,颈项会连带地强硬起来;顶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下去。

       后项中的两大筋间的“哑门穴’(两傍为天柱穴),下与“长强穴”(位于尾间骨附近)相呼应。哑门即颈椎的第一个回旋椎,通过回旋椎的活动,头颅成为平衡的杠杆,“虚领顶劲”是头对脊柱的平衡。太极拳把脊柱的弹性活动称作“身弓”。武式以腹为弓把,大椎和尾间为弓梢”陈式则把弓梢的大椎往上延伸到颈椎第一节的“哑门穴”,以增加其调节度和爆发力,对推手时的引化、蓄发,运用自如,极有关系。“虚领顶劲”对脊柱起平衡作用,颈椎则起着调节的作用。练拳时,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

(二)上肢部

                                                        

       练太极拳时,不论以身领手或以手领身,都是顺势转圈的,因此,要求手臂在伸缩转圈时能松柔圆活。但是,手臂能不能松柔灵活,关键在于肩关节能不能松开。松开关节是在意识引导下,经过比较长期的锻炼才能逐渐做到的。运动成为习惯后,肩关节自然会逐渐松开而下沉。肩关节充分松沉后,全部手臂的伸缩缠绕,就能自然地如风吹杨柳,活泼地毫无滞机。

     “沉肩垂肘”列为太极拳的重要法则之一。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沉肩垂肘”也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耸肩抬肘,就会破坏“含胸拔背”的姿势,并不利于‘气沉丹田”。只有“含胸拔背”,才能“气沉丹田”。

       肩部的松沉和旋转活动,能起到舒展肩部韧带和肌肉,并牵引背部两侧肌肉形成“气贴背”的作用。

       初练时光从全身“放松”上着想,对肩关节也从“放松”上着想。练拳日久后,懂得虚实的交换,就要从“沉着”上着想;对肩关节也要从“沉肩”着想,使内劲由松柔趋于沉着,手臂极为轻灵圆活,但又极为柔软沉重。这样,手臂就会逐渐加强“似松非松”、“刚柔内含”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掤劲。太极拳的掤劲极为重要,动作又是螺旋式的缠绕往来,棚劲的质量越高,推手时发挥沾粘连随的作用越大,就容易用肘部和手掌去牵动对方的重心,在引进化劲时也不易被对方压扁,成为引进落实,使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而是能充分发挥“引进落空”的作用。

     “沉肩垂肘”时要注意腋下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地位,不要把膊部贴紧在肋部,耍“肘不贴肋”,使手臂有回旋的余地,并可免于失去“松开我劲勿使屈”的弹性和韧性。

       每势定式时,肩与胯要成一垂直线,两肩松沉并微向前合,有“含胸拔背”之意,两肩骨节似有一线贯通,互相呼应。这样,舒展中就有团聚之意,加强了棚劲和合力作用。动作过程中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肩与胯也须保持上下对准的垂直线,符合“上下一条线”的要求。

       两肩要平齐,防止在转动时出现一高一低,破坏身法端正的现象。

       陈、武两式太极拳是主张两肩骨节有微向前合之意的,有助于“含胸拔背”的形成,配合肋肌和肋骨的弧形松沉,腹部极为充实,两侧腹肌也外向前合,能充分发挥棚劲和合力的作用。

      练太极拳时,肘关节始终要微屈并具有下垂劲,即使如白鹤亮翅的式子中右手臂上举并超过肩部时,肘尖仍然是带有下垂劲的。如果肘尖向上抬起,那是上抬劲,与太极拳的要求相反。肘部若远离身躯向外突出,是舍近就远的作法,既妨碍沉肩,也影响沉气,同时,因为两助暴露太大,在技击性上,也是有害无利的。

      “沉肩垂肘”也可使手臂在伸缩缠绕中加大力量。只有在“沉肩垂肘”的前提下,才能加强“坐腕”的作用。

       每势定式时,肘尖要和膝关节上下互相呼应,两肘在前后、左右、上下也要互相呼应合住劲。

      腕部在全身关节中最为灵活,旋转度很大。对腕部,最应注意的是“坐腕”。一般练太极拳者重视了腕的旋转,但多从松柔灵活上着想,而忽视了“坐腕”的重要性;容易练成腕力软弱,近于舞蹈式的揉腕,形象上显示轻灵圆活的美,没有灵活中带有刚健的美。这样就使内劲不易贯注到手指的尖端,影响到手臂部棚劲的积累增长,就势必影响到推手时“棚”、“捋”、“按”、“采”、“例”、“拿”等有效的运用和解脱“采”、“拿”的作用。

       腕部如果松懈无劲,手背必然没有棚劲,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拿住手腕而被制。

      “坐腕”,要求在手臂伸缩缠绕过程中,腕部既不强硬,也不软弱,而是柔活有韧性地运转。到定式时,腕部应该随着身法的落胯、塌腰、沉气等等而沉着下塌,并有定向,促使手掌徐徐贯注内劲,这叫做“坐腕”。“坐腕”也叫作“塌婉”。

       能“坐腕”,手掌在运转中可以避免内劲的断续或丢失之病。

      推手中,当控制对方劲路时,也必须“坐腕”,才能“搭手如落槽,(“落糟”是比喻木工以斧击槽,一斧下去,槽头即吃住,牢不可移),把对方劲路控制好。手臂能够控制住对方劲路,才能放劲干脆。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