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希腊两千年史》古风时代——城邦的建立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01

古风时代——城邦的建立

进入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古希腊的面貌也逐步变得清晰起来了。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希腊半岛在巴尔干半岛的南端,是古希腊的主要本土和活动区域。由于山岳阻隔,它又分为北希腊、中希腊和南希腊(伯罗奔尼撒)三个部分。

希腊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希腊城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希腊的气候属地中海型,夏旱冬雨。境内多山,土地贫瘠,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不利于农业生产,而适于种植葡萄、橄榄,葡萄酒和橄榄油成为大宗的输出品。连绵起伏的山脉把希腊半岛分割成一个个相对孤立闭塞的小区块,被分为北希腊、中希腊和南希腊(伯罗奔尼撒)三个部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通困难。没有可作为地区统一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但东南沿海地带,海岸曲折海湾深港口多,为航海与海洋有联系的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希腊人很难集合在某种统一的体制下,从而使希腊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独立发展的特性。

 荷马时代之后,公元前8-6世纪,是希腊各奴隶制城邦的形成时期,史称这段时期为希腊的古风时代。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氏族制度瓦解,进入奴隶制社会,产生了一些奴隶制国家。这些国家规模狭小,领土面积也不大,历史上叫作城邦

据说在公元前1102年多利亚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建立了斯巴达王国,实行两王并治制。公元前900年多利亚人首领巴库斯在科林斯地峡建立了科林斯政权(巴库斯王朝)。约前8世纪多利亚人(斯巴达人)在阿提卡半岛建立了麦加腊政权。公元前1000年,希腊人开始在小亚细亚西部(称为爱奥尼亚)和邻近岛屿建立城邦,兴起米利都和以弗所(亦译作艾菲斯,艾菲索斯)。公元前735年科林斯在西西里岛建立了殖民城邦叙拉古。斯巴达地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的拉哥尼亚地区,早在迈锡尼时期这里就出现过一个城邦国家,多利亚人南下后占领了拉哥尼亚,据说公元前825至前800年来库古在斯巴达进行改革后才开始建国。

希腊城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铁矿的开采和铁器的普遍使用,带来了希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高涨。在此之前,希腊人所需的金属块,一般认为是从腓尼基人那里交换来的。从公元前8 世纪开始,希腊各地开始开采自己的铁矿和铜矿,另外,冶金技艺也有了提高,焊铁和铸铜新技术得到普及。装有铁铧的犁、铁锄和铁锹等农具广泛使用,使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有可能成片地开垦和深耕,葡萄、橄榄、谷物的栽培技术也大大超出了以前的水平。

希腊人将自己生产的酒、橄榄油、陶器等运往地中海沿岸乃至欧洲内陆,换回希腊本土所需的粮食及各种原材料。这种贸易促使希腊本土经济迅速发展,它不仅使原来的自然农业转向经营性农业,而且也促进了造船、制陶和冶金等手工业的发展。随着商业性生产和贸易往来的扩大,希腊各地出现了贵金属铸币。贵金属货币的使用,是希腊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加速了希腊经济的迅猛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希腊奴隶制关系和自由民内部阶级分化也迅速发展起来。氏族贵族利用权势,大量侵吞公社土地和财富;农民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中形成的工商业富裕阶层,虽在经济上较为富有,但在政治上毫无权力,总之,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和奴隶制关系的发展,自由民之间的财产不平等进一步扩大,有人穷奢极侈,有人贫穷困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导致国家的产生。

 希腊城邦除斯巴达较大,约8400平方公里外,其他面积都很小,一般只有几百平方公里,有的甚至不足100平方公里。人口多则三四十万,少则几万。生活在城邦这种独立的主权国家中的希腊人,将个人与国家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生活的小天地就是独立的国家,他们自己就是享有自由的国民,因此,他们没有东方大国之民那种对国家渺茫、抽象的观念,因而也就没有对神明和君主的畏惧和对疆域广阔的大帝国的想往。

希腊城邦是由设在易于防卫的高地附近的堡垒发展而成的。这些堡垒,既可作为防御侵袭的避难所,又可在其中设立供奉诸神的庙宇。这种堡垒,后来也称为卫城高城。人们在卫城周围的乡村居住,从事必要的生产活动,以求生存。随着生产的发展,交换日趋频繁,于是,在卫城下面的空地上出现了广场和集市,并逐渐成为贸易和社会政治活动的中心。这样,就形成了以卫城为中心,联合周围乡村的、有共同地域、共同居民、共同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生活的单一的政治共同体,希腊人城邦

希腊城邦最本质的特征是公民集体专政。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希腊城邦的公民,并非是指全体成年居民,其中妇女、边区居民、外邦人、奴隶等是不能列为公民的。所以公民集体专政,只是区别于东方君主专制的一种政权形式,其实质仍是奴隶主专政。

 公元前8——6 世纪,在希腊城邦形成的同时,希腊人进行了广泛的殖民运动。公元前12~前11世纪,随着多利亚人的南下,在希腊本土曾出现了一次向小亚细亚沿岸和爱琴海诸岛方向的殖民浪潮。时隔几百年后的第二次殖民运动,其规模较前次大得多,殖民范围已扩展到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因此称其为" 大殖民".这次殖民运动与第一次殖民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单纯是民族迁徙浪朝冲击的结果。大殖民是在希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的背景下发生的。起初,殖民带有农业性质,稍后便与海外商业的发展、城邦的建立密切相连。大殖民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种族体系的大混合,希腊人与殖民地各部落、各民族之间发生了直接和长期的接触与联系。第二个特点是原始社会制度的萎缩,也就是说,在殖民城邦,虽仍存在氏族、族盟一类的组织,但究其内容,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政制基本上是贵族政治。第三个特点是,原始社会制度的萎缩,必然导致血缘关系的破裂,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制度让位于以契约为基础的新政治,这种新政治就是希腊人在殖民地建起的一个个的城邦。

希腊海外殖民运动,是由当时希腊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造成的。经济方面,过剩人口对生产力的压力(马克思强迫移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口的过度增长,超出了土地的承受力,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压力,尤其是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为了生存,只得迫使一部分人向外殖民。政治方面,当时各城邦内部剧烈的阶级分化和平民与贵族的激烈斗争,使许多人被迫远离故土,到海外定居。另外,随着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一些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为寻求商品销售市场,开发新的原材料供应地和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奴隶,也纷纷到海外去建立新的居民点,使殖民与发展工商业连在一起。

希腊的殖民运动,起初只是分散的和无计划的,城邦中一些敢于闯荡的人们,怀着获得土地和财富的美好愿望,漂泊到异国他乡,定居生活。到后来,殖民成为一种运动,便多由城邦政府主持了。城邦政府直接参与殖民地点的确定、具体的组织安排及召集参加者。移民到达殖民点后,即分得一份土地,建立起新城邦,取得新城市的公民权。

希腊的殖民城市只限于沿海一带,并不向内陆深入。一些城市经过一段发展之后,自己又成为殖民母邦,在附近或较远的地区建立起新的城市。这些殖民城市的面积不大,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形象地将其描绘成,仿佛是一条密缝于" 蛮邦原野" 这大片织锦上的花边。殖民地居民虽承袭了母邦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但他们与母邦的关系是平等的、两个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取决于母邦与子邦,而完全取决于各邦之间的利害关系,他们之间的联盟与对立,甚至武装冲突,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基础的。

由于殖民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政治的扩张形式,所以,殖民者的到来,对当地土著居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殖民者到处侵占土地,掠夺资源,奴役当地居民,甚至将他们沦为奴隶。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逃往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荒野,有的则联合起来同殖民者进行斗争。但另一方面,殖民者的到来,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希腊人与当地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与沟通。

起初以农业为主转而以商业或农工商并重的殖民运动,加强了希腊和海外各地的贸易联系,扩大了各城邦间的商业往来,给希腊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为日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殖民运动也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与平民在反对氏族贵族中结成联盟,建立起为数众多的,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完全独立的城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