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丝︱教师发展,警惕 “假性成长”

 天道酬勤之人 2019-09-10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的源头活水,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就是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各种培养教师尤其是名师的工程、论坛、计划异彩纷呈,打造的名师也如雨后春笋,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可喜的局面。但若深究,有些顶着各类名师、能手、学科带头人甚至教育家等称号的教师,除了唬人的头衔,他们的专业是否真的发展了呢?其发展路径是否可为其他老师借鉴?是否对学校或地区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细细分辨,就会发现有些人仅仅处在“泡沫状”的假性成长阶段,所谓的教师专业发展走进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一节课“上出”一个“名师”

       现在各级教育部门优质课、评优课和大大小小的技能大赛层出不穷,教研部门、专业学会、报刊社不厌其烦,奖项从国家级、省级、市级直至县市级不一而足。很多所谓的“优质课”是通过剪辑的录像而非现场评审出来的,即使有少量的现场课,但从备课到课件制作,绝对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打磨出来的,最后只是由某个人“表演”出来。一旦获奖,表演者也就成了所谓的“明星”或“名师”,处处去介绍经验或者上课了。

       我们见识了不少刚刚工作的教师仅凭一节课获奖走红而后“昙花一现”,就如同王安石写的《伤仲永》里的主人公一样最终“泯然众人矣”。其实,一节课获得好评有很多的偶然性。我们要反思的是:一节课成功了,专业就发展了吗?获奖者如果能够借助一节课的成长经历和感悟,潜心来思考一类课型的教育教学进而推广到各类课型的教育教学,慢慢体悟其中的教学真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理念、风格,才能够说他的专业成长是成功的,其经验也才值得推介。

误区二:几篇论文“写出”一个“名师”

       在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默默潜心教学“述而不作”时,有人写出几篇文章发表了,虽然大多是东摘西抄些名词论点组合拼装,却被视为“科研先锋”,变成大家仰慕的对象。学校的鼓励、表扬、表彰以及职称评定的要求更助长了这种论文热潮。

       我看到不少热衷写论文的人是急功近利的,写的东西要么摘摘抄抄名词堆砌,要么编造教学过程和效果,更为夸张的是,一些人偏废教学或者教学业绩不佳,却因为几篇论文就成了骨干或者名师,这让很多真正在一线教学的老师甚是疑惑——不上课或者上得不好也能成为教学名师?!当然,我们一点都不反对教师教学之余写写反思抑或论文,但希望大家写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教学心得或者探索,真正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促进作用。像江苏的李吉林、李庾南和洪宗礼等大家,都是耕耘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把自己课堂教学的所思所悟所感所惑写出来,滴水穿石一般成长起来,才取得煌煌伟绩。

误区三:一个课题“报出”一个“名师”

       现在的各种职称申报、表彰都离不开课题,课题的有无似乎也代表了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大家都乐此不疲地申报各种级别的课题或项目,因为大家都清楚课题申报成功往往不愁结题。搜罗一摞资料,写上一份总结,请来几个专家,开个结题会,不到一年,一个课题就这么牛气哄哄地成了,申报者们凭此摇身一变成了名师。

       若因此责怪普通教师也是冤枉他们了!没办法,没有课题许多评审往往就被一票否决,所以一大群教师趋之若鹜地申报各类课题,规划的、教研的、学会的,题目之大、范围之广足以让诺贝尔奖汗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情下,一大批学术垃圾产生了。殊不知,教育科研也好,教学研究也好,不是在书斋中“做”(其实就是写)出来的,应该是实实在在地实践、实验出来的。那些真正的教育家,哪个不是毕生在做一项研究?孔子是在游学中教,陶行知是用生命在做研究,杜威是在实验学校实践而不是在图书馆、书房里面做研究。

误区四:一个工程“捧出”一群“名师”

       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通过各种培养工程、领军计划批量生产“名师”甚至“教育家”。所谓培养,就是请几个专家,开几场讲座,找几个学校转转,再上几堂研究课,做几个发言,时间一到,开一场汇报会,就都颁发证书“出师”了。

       我一直在思考,教师培养工程怎样做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高端的成长应该带有很多个性化色彩,教育部门或学校更多的是提供条件(物质的、时间的、空间的)、帮助(专家邀请、团队建设)和激励(经费资助和奖励等)措施,无论怎样的工程,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实践来开展才有意义,如果脱离一线教学工作仅仅在理论上做出所谓的成果,只能是表面繁荣、隔靴搔痒或纸上谈兵,对教育来讲,既没有价值也没有效益,而且会助长虚浮的学风。

       以上观点也许有些偏颇或极端,需要澄清和强调的是,我不反对优质课、论文写作、课题研究及培养工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我想表达的是要扫一扫教师专业发展的“雾霾”,还教师培养的“朗朗清风”。凡此种种现象或乱象,是“兴奋剂”,造成的泡沫状虚假成长有害无穷;是“麻醉剂”,给教师以麻痹,以为真的很成功了从而失去进取心;也是“腐蚀剂”,使学校的管理者飘飘然,以为“普天之下英才尽收”无须再实质性地抓专业发展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要警惕这种貌似灿烂繁荣实则百害无一利的“假性成长”!

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