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喻在诗词创作中的运用

 杏坛归客 2019-09-11

    谈到诗词创作的手法,我们还是先从修辞手法进行入手。比喻这个手法我们经常在使用,可以说比喻其实是最为简单的修辞手法之一,但它的合理运用往往可以带来不一样的精神体验,不信我们可以一起感受下下面几句诗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松武判官归京》 

    该句诗将白雪比作梨花,构思奇异,让人虽处雪景却犹如沐浴三春。它借白雪与梨花之间的相似性,巧妙地将寒冬的场景转化为春景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了别样的风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李煜的《虞美人》应该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词,其中以首句和此句最为经典,该句将愁苦比喻做绵绵不绝的春水,将意识形态具象化,让人可以产生非常直观的感受。设想我们站在大江之上,看着绵绵不尽的江水,心中有着万般的思绪,是何般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人诚不欺我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贺知章这首咏柳被放入小学的教材中,足以说明这一首诗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这首诗最为传神的便是这两句,它将春风比喻做了剪刀,从而侧写了柳条婀娜的体态,可谓是匠心独具。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李白的诗句往往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这句诗也是如此,这句诗其实主要用夸张的手法进行创作,它将庐山瀑布比作了银河垂然而下,让人仿佛置身在星空之上,看着斗转星移,已然超然物外。 

    以上几句诗词便是古人在创作中对比喻的运用,可见,比喻这种手法的运用看似简单,但其实它的上限又是比较高的一个程度,在运用比喻的时候,我们需要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将事物的特点抽象出来,在匹配到相应特点的事物身上,才能让人有所同感。 

    要想了解比喻的运用,我们就要先了解比喻的作用。比喻手法通常是将我们比较不常见的、或是相对抽象的事物转换为我们较为常见、或是较为具体的事物,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所以,我们在运用比喻的时候,一般都是将需要修饰的事物比作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事物,譬如李煜的《虞美人》里就是把抽象的愁苦比作了我们常见到的江水,这就是比喻。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江水比喻成离愁、苦愁,那么反而会让人不易联想,这就失去了比喻手法一定的价值性。 

    其次,我们在运用比喻这种手法的时候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被拿来作为对象的两个事物之间要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它们必须在某些特性上有着相似性,而这份相似的特性同时也是我们需要进行传达的。 

    上面的话可能比较抽象,那么我们不妨看一下曹植在《七步诗》里所选择的“豆”和“豆箕”,这两者就好比是兄弟一样同根而生,所以曹植在后面便说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来看,曹植在《七步诗》里所要传达的便是兄弟同根,所以根据这一特性进行展开,他联想到了“豆”和“豆箕”,这两者之间如果进行抽象分离,都可以分离出“同根、同源”这样的特性,所以这就是比喻对象之间的关联性。 

    那么弄清了比喻手法之后,我们再来谈一下关于将比喻手法运用在诗词上所带来的效果。其实比喻这种手法就像我前面说的一样,它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就像孩子总会对其他孩子说,我爸爸像是超人一样。但是呢,比喻又是一种比较考验灵感的手法,用得来其实并不难,关键还是要用得妙。就像我们上面举例的四首诗的都是用得妙的代表作,所以也深受推崇和学习。 

    一个好的比喻往往能在一瞬间让人们迅速联想出那副画面,譬如将迟暮美人比拟做满地黄花一般,能让我们联想出那份颓然的姿态,这便是比喻在诗词上面的运用效果。诗词是唯美的,所以它对比喻这样充满美感的手法犹为兼容,也犹为重视,因此,大胆去联想,合理去构思,便可以学习好比喻在诗词上的运用。 

    对于不是很理解比喻手法,或是较为生疏的小伙伴们,也不必过于急切,咱们平时在做事的时候只要稍加留意周围的环境,便会发现许多可以进行联系的事物。譬如将火车比喻成大蟒,将飞机比喻成大鸟等等,正所谓大俗即大雅,诗词的世界里不必避讳那么多的东西,就好比孩子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不会去想那么多的问题一样。等到有所积累,我们便会将列车比喻成长龙,将飞机比喻成鸣凤,龙凤和鸣,福瑞呈祥。 

     关于比喻的创新与守旧。我们可能会听过这么一句话,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是蠢才。这里就涉及到比喻的创新和守旧的问题。新颖的比喻只要用得妙,往往能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一种源自创造力所带来的宝贵体验。 

     对于初学者,没必要苛求那么多,因为哪怕是对于一些常年在文学上摸爬滚打的老手,都未必会创作出多少经典的比喻句式。而且守旧有个好处是,它能够带来一种认同感。譬如我如果在写雪的时候也是用梨花来形容,那么读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人就会联系到此篇乃至一些同样的诗句。这就是文学上的认同感,是基于对传统文学的认知所产生的共鸣感。我们常说跟人打交道的最好方式就是采用他同样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源自人类心理学的一种特性。所以创新也好,守旧也罢,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还是自己带来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