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第54位女人---秋 瑾

 溱湖之恋 2019-09-11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和大家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第54位女人,她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她是一位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同时也是中国女权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是首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她32岁时,就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遇难后,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皆失声”,生前好友吴芝瑛吕碧城、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1908年,生前好友吴芝瑛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朝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生祠)祖起世代为官。1894年,其父将她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二人1896年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住在湘潭。生有一子,名沅德,出抚一半子麒为嗣。女,桂芳。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当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秋瑾劝丈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廷钧却说:“朝廷只能割地赔款,委曲求全,我们这些匹夫有个屁责。”她叹息道:“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在情感上,她对王的言行嗤之以鼻。王屡遭冷落后,无力抗衡,只得寻温柔之乡,流连秦楼楚馆,攀折倡条冶叶。眠花宿柳。秋瑾嫉恶如仇,平日最看不惯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

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这是在1900年。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 

她不顾丈夫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她一贯以提倡女权为己任,她说“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1904年7月她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丑恶,痛批“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宣传女权主义,号召救国。

一年以后的她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革命诗篇。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贞不屈,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15日凌晨,年仅32岁的她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余以为,秋瑾是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帜:一个代表近代中国革命女性的颇具象征性意义的标志性历史人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