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渠-战争之渠

 渐华 2019-09-13
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修建了万里长城。而在南方,为了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以便于从水路调运兵马和粮草到岭南地区,在今广西兴安县,开挖了灵渠。
灵渠和比她早42年建成的四川都江堰,都是2200年前我国人民在工程科技方面的智慧结晶,代表当时世界水利工程科技和测绘工程科技的最高成就。也在我国大一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灵渠

灵渠的位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灵渠南渠自湘江流入漓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湘江之水向北流,漓江之水向南流,中间最近处相隔三十余公里。灵渠开挖成功后,湘江之水部分向南沿灵渠流入漓江水系。而在当时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在中国南方,河网密布,水运就是当时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

而秦时,中国的文明重心在关中平原、华北平原,南方长江流域相对生产力低下,珠江流域更甚,征战所需粮草大多由湖北湖南就近调入,而山峦和河流纵横,都是陆运的不利因素。
灵渠通航后,北方的军队可以沿此通道进入漓江,进入岭南地区,顺流而下,攻击珠江流域。公元前214年,灵渠开凿成功,同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

灵渠分北渠和南渠,北渠主要是通过弯曲的渠道使水流变缓,便于行船。南渠是沟通湘江和大溶江(和灵渠汇合后称漓江)。南渠的核心在分水坝和铧嘴,通过铧嘴把湘水分成两半,三分入南渠,七分入湘江,设计得非常巧妙。而分水坝在水流小时,优先流入灵渠,湘江水流过大时,则溢出坝,流入湘江故道。

铧嘴和分水坝,现在本来是雨季,但是湘江水量不大,而且可见上游河道被泥沙淤塞,铧嘴为清代修复,与初建时形状不同

枯水期的分水坝,水被分水坝拦住,优先流向灵渠(网图)

汛期,水溢过水坝,流向湘江故道,保证流向灵渠的水量不致过多(网图)


左侧为湘江,右侧为灵渠北渠

现在的灵渠

后来我国还发行了一套邮票来纪念这伟大的水利工程


广西兴安县农村,稻田密布,植被很好,一片祥和景象
秦以后,历代都对灵渠做了疏通,还设置了陡门以分段增高水位,以提高通航船只的载重和吃水深度,设置泄水天平以在丰水期排出灵渠多余的水。但不论其开凿目的还是维护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统治需要,为了北方的统治者方便的征战岭南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