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诸葛亮的一生都致力于兴复汉室,克复中原,然而在其一生之中都没有能够达到这一最终的战略目标。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基本都是在后方坐镇,就想魏国的荀彧一样掌管政务以及钱粮兵马的筹措,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掌握军政大权,于是开始了他的北伐大业。尽管诸葛亮智谋超绝,不仅善于治理国家而且还能够带兵打仗,但是在强大的实力差距面前仍然没有取得较大的成果。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六出祁山都没有能够踏入中原半步,最终还因为操劳过度而活活累死,实在是非常可惜。诸葛亮人生中北伐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就是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并且当时他的手下大将魏延请命率领5000精兵从子午谷出发偷袭长安,一举攻下魏国都城,结果却遭到诸葛亮的拒绝,后世一直对此争论不休。按理说魏延只要求带领5000兵马前去,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若是成功的话却是盖世功劳,诸葛亮为何不肯尝试一下呢?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故事背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掌管国家大事,他一方面要治理好蜀国的政务,另一方面还要为北伐大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于是在几年的累积之下诸葛亮平定了南方蛮夷之地,并且积累了足够的兵马粮草,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之下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是弱蜀对强魏进行的第一次征讨,在双方和平发展多年的情况下,曹魏对此疏忽了防备,导致诸葛亮连战连捷,前期都很顺利。 这个时候蜀汉大将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千古奇谋,要求给他5000精兵从子午谷出发奇袭长安,而诸葛亮则率领大军从祁山出发,两方面军队在潼关这个地方会师,从而一举拿下关中地区,这就是魏延的战略构想。三国志中也对于魏延的这个奇谋有着详细的记载,魏延对诸葛亮说,我听说敌军守将夏侯楙是个胆小鬼,并且不懂兵法,给我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出发用不了十天就能够抵达长安城下。夏侯楙看到我军兵至必然只能吓得乘船逃走,长安城中没有多少兵马只有一些官吏和百姓,我们占据长安之后足够抵挡得住魏军,不出二十日后丞相率军从斜谷赶来足够到达此处了,到那时候咸阳以西的地盘都可以平定了。这个战略构想非常不错,如果成功的话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几乎成功了一半,那么一心想要克服中原的诸葛亮为什么在深思熟虑过后却拒绝了这个计划呢?我们不妨试着分析一下。 首先就是魏延通过子午谷的可能性很小。子午谷这是条小路,虽然中间距离只有600余里在北伐路途中是最短的一条道路,但是中间却全部都是些地形险峻的悬崖峭壁,除了树深林密之外还多道路崎岖,同时里面有很多路途都是只容一人通过,还经常发生塌方之类的自然灾害,蜀军想要安然度过这条小道已经是登天之难了。即使魏延率军克服这些自然条件按时到达了长安,也是强弩之末损失惨重了,这点儿战力想要攻下长安实在是有些异想天开。并且夏侯楙虽然胆小但是并不是个傻子,他好歹是一个大将,面对魏延这点儿远征劳累的军队如果不是弃城而逃,而是固守待援,那这支军队几乎等同于前去送死。 另外子午谷作为历代兵家所看重的要道,就算夏侯楙不懂兵法,他手底下难道就没有能人来镇守吗?当年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刘邦就是从子午谷进入汉中的,后来刘邦出川也是假借子午谷作佯攻,实际是从陈仓偷渡的。有这么一个先例的存在,这项计划的可行性其实不大。 其次诸葛亮作为一国的统帅,必然要从全盘大局考虑,蜀汉在刘备夷陵之战惨败之后算是伤了筋骨,国力大幅度下降,虽然诸葛亮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蜀国恢复了一些元气,但是跟强大的魏国相对比还是差距不小。此外诸葛亮虽然号称有十万大军,但是还有一部分要留下守家,带出来北伐的军队最多只有六万,其中算得上是精兵强将的也就三四万左右,魏延要去奇袭的话必然带领精兵,相当于一下子带走蜀汉六分之一的顶尖战力,还很有可能打了水漂,诸葛亮一生谨慎,必然不可能冒此危险。 此外就算一切按照魏延的计划进行攻下了长安,魏国对于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必然不会轻易放弃,如果率领大军前来的话诸葛亮是否要迎战,如果打的话蜀国积攒下来多年的家底一下子就会被打光,这是此时的蜀汉承受不起的,同时还要面对那边虎视眈眈的东吴孙权。 诸葛亮知道北伐是一个不容易完成的事业,必须要稳扎稳打徐徐图之,所以想先攻取陇右,然后以此作为跳板再图谋长安,最终进取关中,这样慢慢来的话虽然时间有点儿久,但却是必定能够成功的,在兴师北伐恢复汉室这种大事儿上诸葛亮不敢冒一丝风险。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街亭失守了,不然的话即使诸葛亮不用所谓的子午谷奇谋也能够攻下长安。 所以诸葛亮和魏延所站的高度不同,魏延身为一员大将想要通过一场战斗就取得奇功这是非常单纯的一种想法,而诸葛亮身为一军统帅要从国家的全盘战略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才会拒绝了这招险棋,而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所谓奇谋,也不只是因为区区五千兵马这么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