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兄被杀,弟弟仍把上级的丑恶写出来,视真实大于生命的古代史官

 dawn的图书馆 2019-09-14

中国人是最尊重历史的,中国关于历史的文字记录之悠久、全面和真实性,也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比的。

两兄被杀,弟弟仍把上级的丑恶写出来,视真实大于生命的古代史官

“这从考古发现上就可以得到证实:凡是地下发现的墓藏、文物,都可以在历史书中找记载;只要书上有记载的,也往往可以在现实中寻到蛛丝马迹。这种奇迹,在世界上也只有中国才会有。而能创造这种奇迹,我国历代史家可说是功不可没。

远古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汉字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记录历史。孔子编定的《春秋》,不仅被视为中国第一部权威史书,更成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体现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更表现为一种对历史自身的反省和批判。治史就是治道,明史就是明道,'史'与'道'在孔子观念中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要完全尊重已发生的历史事实和记录,一方面要通过对真实历史的呈现来完成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这一直是儒家所秉持的历史观,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然而,当人们在这座巨大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吸取丰富营养的时候,你可知道,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留下一部真实的历史,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遭受多少厄难?

春秋时,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后,气愤难抑,便设计杀了庄公,改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就是齐景公。崔杼也自封为相国,并且独断专行、目空一切。但他心里始终有一块心病,就是特别是担心自己弑君的罪行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留下千古骂名。

于是他就将专管记载史事的太史找来,很和气地说道:'昏君已死,你准备怎么记录啊?我希望你写他是患病而亡。如果你按我说的意思写,以后我一定厚待你。如若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说罢,崔杼拔剑在手,杀气逼人。

齐太史抬头看了看崔杼,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简,提笔而写。写罢,将竹简递给崔杼。崔杼接过竹简一看,上面竟然写着'崔杼弑其君!'

崔杼大怒,挥剑杀就死了这个不知抬举的太史,并让身边人销毁了竹简。

按当时的制度,史官是世袭的。接着,崔杼又召来太史的二弟,对他说道:'刚才你哥哥不听我的话,我已杀了他。今后,由你来接任太史之职。现在我命令你写庄公是病死的,不然,那就是你的下场。'他指着太史的尸体,面目狰狞地说。

他以为太史的二弟看见哥哥的尸体,会屈服他的淫威而听从他的命令的。可是太史二弟平静地摊开竹简,也提笔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怒不可遏,又拔剑杀了太史二弟。

之后,他又将太史的三弟召来,凶狠地说:'你两个哥哥都已经死了,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改变写法,不但能有一活路,还可以荣华富贵。'

太史的三弟也是非常平静地回答:'按照事实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如果我失职,还不如让我去死。杀人只能表明你的残暴,并不能达到你的目的。我不写,天下人也会写,你杀再多的人,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最后,太史的三弟依旧在竹简上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接过一看,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把太史的三弟碎尸万段,但已经杀了两个哥哥了,再杀太史家就绝户了。最终怕惹起众怒,不可收拾,只好强压怒火放了太史的三弟,并任命他为新太史。

在回家的路上,这位新任太史遇到了正抱着竹简急匆匆赶来的南史氏,就问:你这么慌张干什么去?南史氏说:'我听说你们兄弟都被杀死了,担心没人如实记载这件事,所以赶紧拿着书简赶来准备接替你们写这事儿呢。'新太史淡然一笑,说已经写了。南史氏还不放心,非让这位第三任太史把记录的竹简打开给他看,上面果然写着:'周灵王二十四年,齐庄公六年,春三月乙亥,崔杼弑齐庄公光于其府……'南史氏这才放心离去。

史官们不畏强暴,前仆后继,秉笔直书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终于将崔杼的恶行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确凿可信的历史资料。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的传统一直流传下来,这也被历代的统治者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记录下来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把自己不光彩的事被记录下来,'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让后人耻笑,心里就不那么是滋味了。

《史记·廉颇传》记载,在'完璧归赵'以后,秦王又与赵王在渑池相会。酒酣耳热之际,秦王故意羞辱赵王说:'我听说赵王很精通音乐,能否露一手,为大家演奏瑟呢?'赵王摄于秦国的强大,只好照办。鼓瑟之后,秦御史立刻记入史册:'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了,心里不是滋味,便上前对秦王说:'我们赵王也听说秦王很喜欢秦地土乐,现在我捧上盆缶,请大王击缶,让大家也乐一乐吧!'秦王十分恼火,脸色铁青。但蔺相如始终坚持跪在地上请他击缶。看秦王仍然不肯击缶,蔺相如便怒目园睁地大声威胁说:'如果不击,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虽然不愿意,可被蔺相如的气势所慑,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立刻要赵御史记录在案:'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两兄被杀,弟弟仍把上级的丑恶写出来,视真实大于生命的古代史官

自古外交无小事,本来只是一场宴会,却充着刀光剑影,满尔诈我虞。看来帝王们虽然无耻,有时也很要面子的。

春秋时期,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他不但幼稚,而且残暴,可谓乏善可陈。比如他经常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还曾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就把厨子杀了。

当时的国相赵盾是个忠臣,他屡次谏诤,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赵盾。赵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难。这时,赵盾的留在城里的同族人赵穿就领人杀死了晋灵公,然后把赵盾请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让赵盾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

可当时的晋国的史官董狐却认为,杀死灵公的真正责任者应该是赵盾,所以就直言不讳地在史册上记下:'赵盾弑其君'。赵盾见了,大吃一惊,连忙解释自己并无动手弑君啊!董狐义正言辞地说:'你身居相位,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不是你是谁呢?'

赵盾无可奈何,长叹曰:'呜呼!《诗》中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意思是,原来《诗经》中那句:”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说的就是我吧?

当权者是想留下英名,掩盖丑态,而史官们就不同了。他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的好传统, '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真实地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把刀架在脖子上,也要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对于董狐直书一事,孔子就十分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后来人们把直书其事的文笔,赞为'董狐之笔'。

司马迁就是这样的史学家,他作的《史记》就秉承了孔子《春秋》的精神。司马迁因替李陵被匈奴所俘说了几句好话,让汉武帝大怒,被送进监狱处以宫刑。但他并没因遭此奇耻大辱便说假话,在《史记》中司马迁对李陵事迹的记录仍是非常客观的,并没因为担心再次触怒君王,而躲避了这段史实。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史记》才成为人们研究历史的可靠依据,而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为史家们所尊崇的历史观。

两兄被杀,弟弟仍把上级的丑恶写出来,视真实大于生命的古代史官

'晋之董狐,书法不隐';'齐之南史,直书崔弑'。这是我国几千年来传为美谈的两个故事,也是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两位先驱者。

面对权势和屠刀,史官们宁可杀身成仁也不肯歪曲史实的献身精神,几千年来一直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后人们勇敢地去探索、追求、坚持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