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的乡村关注 —— 读贾平凹《定西笔记》

 毕之航作品 2019-09-15


当土地和农村淡出文学主流的时候,贾平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介入这个对中国来说既旧又新的文学领域,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我不知道贾平凹是否是有意践行新中国老一代作家秉承的“为人生”的写作态度,但从2011年《人民文学》第8期的散文《一块土地》以及今年在第5期《人民文学》的《定西笔记》可以确定无疑是“为人生”的力作,不过与老作家们以阶级论为根据强烈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爱憎不同贾平凹对当下乡村(包括土地及三农问题)关注的方式是诗意的。

对《定西笔记》,尽管贾平凹在行文中就行走定西的目的和初衷做了交待,但笔者更愿意把《定西笔记》和他的散文《一块土地》结合起来解读贾式的乡村关注。在后者中,贾平凹以小说的叙述方式讲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三代人对同一块土地的经营和管理理念的变迁及其不同结果,以深刻的对比寄予了作者对当下肆意挥霍土地的深广忧虑,反映了我们在滚滚而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的不安和焦虑——尤其土地、农业曾经深刻烙印着我们民族集体饥饿时代的强烈的生存记忆,但作者的叙述是静观的、轻松的、艺术的因而也是诗意的。

《定西笔记》同样如此,作者为什么要到定西,他要去定西寻找什么?

作者明确指出在中国有三块传统文化(实际就是农耕文明)很深厚的地区,陇右就是其中之一。去陇右而且专门到基本保留了传统农业社会状态但仍然贫穷落后的定西乡间行走,找寻关于农耕文明的记忆,力图全景式的展现这些。就这样《定西笔记》以写生的方式原生态的展现了在定西“活着的”但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包括东南沿海、华北、关中)以及作者心中被工业化和城市化摧残了的农耕文明或者中国传统乡村的全部真实。

    因此在定西,即便是贫穷与落后地让人灵魂震撼的物事在作者眼里都有久别重逢的激动。这样作者虽然行走在定西但心底里是回到了30多年以前的商南,没有任何生分,甚至连方言都不存在隔阂,从集市、土炕、专磨、杀驴、宝卷、水窖到药材铺、盐井神、土堡、贵清山无不如此。作家好像回了一趟家,那些记忆里老去了各种农具、烟熏火燎的村庄、炕土与牛粪气味弥漫的巷道在定西竟如此鲜活与逼真。无疑一趟在以苦焦著称的定西的行走释放了一个从古老农业社会出来的知识分子在都市中的浮躁情怀和文化乡愁,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现代化洪流中仍然保持着贫穷与落后的西部乡村的各种细节。

    在整个行文中,仍然是贾平凹健壮的文笔和生动甚至有些诙谐简练的叙述,我们看不出作家对当下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态度和立场,没有常见的悲悯、惋惜和愤怒,也没有那种士大夫回乡的高傲、独立和清高,但是作者笔下的写实画仍然展示了老幼留守、儿童失学、教育致贫、务工难及农村致富乏力等当下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只不过作家以诗意的方式介入,虽平和冲淡且温婉雅致,却能深入灵魂使人掩卷唏嘘。

    显然,贾平凹的定西行走更像是一种诗意的社会调查,为即将消解于工业化的传统的中国农耕文明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资料,这份资料里刻印着我们民族数千年来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的沉甸甸的挣扎,而这些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割不断的——仍将流向未来的民族血液。

    但愿贾平凹式的这种行走和关注能够警醒我们,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性,甚或找到一种兼容的模式——既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富足也有古老乡村的温婉平和以及从容悠远。

(2011-12-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