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讲:针灸临床与辨证论治。

  平凡的人 2019-09-1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之一,适宜于中医临床各科,针灸临床也不例外。理由很简单,针灸医学是建立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上的,也就不能脱离中医理论的指导。

针灸的理、法、穴、方、术是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一套方法。

理,既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又有针灸医学的核心理论经络、腧穴;

法,既指中医治病大法,又指针灸治疗方法;

穴、方即选穴配方;

术即针灸操作技能。

理、法、穴、方、术应该贯穿于针灸治病的自始至终。
例如感冒,穴取大椎、风池、风门、合谷,风寒宜针刺,艾灸并用、重用灸法;风热宜针刺泻法或点刺出血。

内脏疼痛应辨虚实,如胃肠实热积滞而痛,当用清泻法;而虚寒性腹痛则当用温补法;胃痛之饮食积滞型,宜取中脘、建里、足三里,只针不灸,泻法;

脾胃虚寒型宜取中脘、脾命、胃俞、足三里,针刺艾灸并用;

肝气犯胃型宜取期门、梁门、太冲、行间,只针不灸,泻法。

肾虚腰痛的患者,宜选用委中、气海、肾俞,针补加灸;

急性腰扭伤者就应以委中、腰阳关点刺出血。

体表痛证是否可以不辨证论治呢?答案是否定的。体表疼痛也应根据经络分布进行辨证论治,只不过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主要按经络辨位归经。

如前额痛治在阳明,偏头痛治在少阳,后头痛治在太阳,头顶痛治在厥阴。坐骨神经痛沿下肢后缘放散的治在足太阳,沿下肢外缘放散的则治在足少阳。

纵观古今针灸临床实践,遵循辨证论治与不辨证论治在治疗效果上是大不相同的。辨证论治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强;非辨证论治则带有极大的盲目性,碰上对证的,疗效就好,否则,疗效就差。

如前所述,对风热证用灸,对肾虚腰痛刺血,都是与针灸治疗原则背道而驰的。不但治不好病,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黄帝内经》称之为“补泻反则病益笃”。试想:对于外感表证如果不进行辨证论治,风热误用针补加灸,无异于火上加油;风寒反用“透天凉”手法,岂不是雪上加霜?这就违背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温之”的针灸治疗原则,误犯“虚虚实实”之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