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策神历史 2020-08-22

明朝九边的来源

公元1368年,明军进入了北京,元朝最后的末代皇帝元顺帝逃回了蒙古草原。至此,从石敬瑭开始丢失的燕云十六州,终于又回到了汉人的手里。

而逃到蒙古草原的蒙古也因此分裂成了三个部落。于是又开始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游戏,北边的游牧民族不断骚扰中原的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想尽办法阻止游牧民族的骚扰与掠夺。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明朝九边重镇地图

面对这个骚扰与抵御的游戏,明朝在其长达两百年的统治时间里,开始了对长城的修复,而且在其基础上创造出了,要比其它任何历史时期修建的长城更为雄伟壮阔的明长城。

随着明朝长城的建立,明朝一整套的防御体系也依据长城建立起来,于是明朝最为著名的九边重镇也随之形成。

九边的形成过程

九镇是明朝根据不同的战区分化的九个防守区,以便于朝廷的兵部统一的制定战略和运输物资,调配兵力。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虽身处江南的温柔富贵之乡,但是对于北方的形式非常的重视。毕竟,宋朝二十万军民在崖山跳海的惨状,还是历历在目。从秦朝开始,中原王朝的最大敌人就是来自北方的威胁。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

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

这一年,李文忠进攻到上都后,朱元璋就在此地设立了开平府。明朝在此地驱逐蒙古人,使得该地的人口大量锐减,因此,朱元璋在此地设立北平都司,将明朝的边防线再向北推进百里。

洪武四年,元朝辽阳行省的长官刘益投降,明军登陆辽东半岛,随后就一路势如破竹的占领辽阳,沈阳,铁岭。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占领辽东后,朱元璋就此在撤销了地方行政建制,设立军卫都司。朱元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他很清楚,辽东地区汉胡杂居,处于四战之地,设立卫都司就是要将辽东地区的女真人和西边的蒙古人阻隔。(其实从明朝末年的局势来看,不得不说朱元璋的确还是很有远见的,女真人最后的确和蒙古人联合一同入关伐明)

朱元璋不愧是在战争中,笑到最后的人,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养成了及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战略战术眼观。但是有一点也要提出来,朱元璋也是因为其贫民的身份,靠着自己的天赋与努力,打下江山。因此他有着很深的地主阶级思想,大明在朱元璋的眼里就是一个他的田,他的地。他要把这个一亩三分地守护好。因此朱元璋就没有继承当年元朝所留下来的土地,特别是对蒙古地区的控制。而这也为明朝未来的统治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明初北方边境军事袖珍地图册《九边图论》

朱元璋亲自设计了两道防线,用来阻挡北边蒙古人的骚扰。

第一条防线

“自东胜以西至宁夏、河西、察罕脑儿,东胜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宁,又东至辽东,抵鸭绿江,北至大漠”,形成第一道防线 。

第二道防线

“又自雁门关外,西抵黄河,渡河至察罕脑儿,又东至紫荆关,又东至居庸关及古北口,又东至山海卫”。

有这样的两道防线,朱元璋相信自己已经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事情他还是看不到,也想不到。因为自己的晚年在处理继承人的事情上没有考虑周全,使的在他之后,发生了自己儿子和孙子为了争夺皇位而爆发的靖难之役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为了这次战争,将大量防守蒙古的边军调入内陆,使得朱元璋当初设计两道防线彻底沦为空虚,所以很多的防线被收缩,一些卫所也就空出来了。

在宣宗年间,为了进一步减少防卫的开支以及减少冲突,明朝将安南的三个司撤销,同时也将北边开平的防线撤销。

到了明英宗继位之后,因为土木堡事变的影响,明朝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消耗,很多的军镇以及土堡都在蒙古的打击下,已经失守或者破败。

面对蒙古逐渐恢复的战斗力,以及明军逐渐因为安逸的生活导致的战斗力的下降,使得明朝开始将边关封锁,采取守势,经过三朝的边疆变化,终于在成华年间形成了明朝的九边。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所谓九边,是指由九大军镇构成的边防体系。《明史·兵志》载: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下面我们就选几个介绍,在各种史料中经常所说的九边究竟是什么样的。

宣府镇

此镇边,从昌平镇至大同平远堡,长达将近1300余里。修建此镇的时候,整个花费大约在29万两。由于花费过大,总督翁万达向朝廷申请,被兵部驳回。最后翁万达通过内阁将奏章递给了明世宗,被明世宗看中,就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就修建了边墙128里,七个堡垒,154个墩台。

隆庆四年 ,张居正和高拱,通过与蒙古通互市,使得两边的形式大有好转,使得边防形势也逐渐缓和。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鉴于当时双方的百姓都忙着做生意,因此也使得宣府的防务松弛,到了万历年间,人们再看此时的宣府城墙和军屯也大有破坏,只剩下城堡71座。

而驻守此镇的边军也从151452人锐减到79258人。要知道,这只是万历年间的人数,到了万历后期甚至天启崇祯年间,这个数目变得更少。

蓟州镇

此镇从古北口至山海关,是北京的直接门户。此处的防守一直是强悍的,毕竟所拱卫的是北京的安全。此镇东起山海关一直到沿西到黄花镇,总共设置了官寨212座,堡垒44个,驻守有22个卫所的兵力。

但是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整天忙于修道,几乎将大部分的国事都交给了当时的首辅严嵩。因其玩忽职守,使得嘉靖十九年,蒙古俺答率大军攻打明朝,就是翻越了古北口,来到北京城下。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民族英雄--戚继光

此后,戚继光在此处驻扎,就这样评价此镇“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

大同镇

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此镇撤销了将近十个卫所,使得防守的前线大大的缩收。

到了嘉靖年间,此处的防守因为太过于薄弱,导致经常被蒙古人骚扰。公元1522年,右副督御史张文锦被朝廷委培到大同当巡抚。而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整顿边务,预防蒙古军队的进攻。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大同北城墙

但是由于这位大人做事太过于心急,为了要求在加设五座碉堡,赶工完成,就强压手下的士兵,导致士兵哗变,因此修建外层防御碉堡的计划就此落空。一直到十八年后,才开始重新修建堡垒。

随着蒙古的攻势越来越强悍,大明才重新考虑修筑边墙,因此有史书记载:

“自大同东路阳和口至宣府西阳,须帑银二十九万”。

山西镇

山西镇即太原镇,因为此镇之外有大同作为第一道防线,因此本来不是被很重视。但是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朝廷治理混乱,蒙古士兵经常很轻松的九打入了山西。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为此,朝廷将此处最高指挥长官从副总兵提升为总兵。同时明世宗命翟鹏总督宣府、授意山西当地的绝对权力。在此人的带领下,山西镇:

浚壕筑垣,修边墙三百九十余里,增新墩二百九十二,护墩堡一十四,建营舍一千五百间,得地万四千九百余顷,募军千五百人,人给五十亩,省仓储无算

延绥镇

此镇在榆林,而榆林地区也是明朝时期大明主要的兵力来源,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成化年间,蒙古人为了可以在河套地区享受那里肥美的水草,就经常在此地出兵侵扰明军。

嘉靖时期,蒙古地区屡次遭受暴风雪的袭击,导致大量的牛畜冻死,再加上明朝实行严格的贸易控制政策,导致蒙古人的生活必需品茶叶的大量短缺,于是俺答要求明朝开市贸易。

嘉靖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觉得就这样做就是像蛮夷低头,死活不同意这人要求做生意的意愿,于是才有了后面的俺答之乱

策神解密:浅析明朝九边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

在此之后,曾铣受命总督陕西三边,这个人是一个很有想法和战略眼光的人,他提出了修筑边墙方案: “西自定边营,东至黄甫川一千五百里,筑边墙御寇,请帑金数十万,期三年毕功。”

面对如此庞大的开销,朝中人都觉的这个事情有点悬,而且投资太大,很可能成为一个烂尾项目。但明世宗表示支持,“予修边费二十万”

九边的形成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每个时期的九边政策,就可以看出当朝皇帝的政治理念和思想水平,并通过这个理念与思想来影响和教育别人。九边最后的结局,就是大明的朝廷完全失去了信用度和人心,最后九边也完全崩溃,不复存在,成为了历史中浪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